澄怀以观化,觅道而践真——田旭中“澄怀觅道”艺术人生展论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6 17:56 1

摘要:初秋的银杏叶,犹如岁月的书签,沉淀在夏日的尾页与秋天的开 篇之间,每一页都写满了阳光与风的对话。银杏树下,先生以“澄怀 觅道”四字揭橥平生,悬之素壁,若晨钟一击,清音四彻。

文/牟林

夫大匠不示人以璞,真人乃示人以真。

初秋的银杏叶,犹如岁月的书签,沉淀在夏日的尾页与秋天的开 篇之间,每一页都写满了阳光与风的对话。银杏树下,先生以“澄怀 觅道”四字揭橥平生,悬之素壁,若晨钟一击,清音四彻。

余观之,忽忆《庄子 ·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又忆宗炳《画山水序》“澄怀味象”之 语,始知此展非止书画诗文之罗列,乃一帧帧心印,一节节证量,是 先生以七十二年风霜雨雪炼成之“道枢”,回向人世之公器也。

一、观乎象:技进乎道,道进乎真

步入成都画院前厅,草书巨幅《飞龙》悬于正中,云烟滃郁,若 矫龙挟风雷而上。其点画狼藉而法度森然,既摄张旭、怀素之狂, 又 摄二王之韵、山谷之疏、王铎之郁勃。然观者徒惊其技之绝,犹未得 其心之源。先生曾自述:“草书者,写心也。心若澄,则万缘放下; 心若混,则点画皆病。”是以一撇一捺,皆从“致虚极,守静笃”中 来。

再观《天马神骏图》长卷, 十米八六之素绢,骏马四十,或腾或 倚,或饮或嘶。先生以书法之中锋入画,骨法用笔者,取《曹全》之 遒润;泼墨破笔者,又得青藤、白阳之野逸;间以光影明暗,则暗合 西画之造型。马之眸子一点,若含万里秦川;马尾一拂,顿生八表风云。于是“形”与“神”、“写”与“真”、“古”与“今”皆泯然无间, 恰如《齐物论》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二、味乎文:诗以载道,文以拓境

西壁则长卷《昭化城邑怀古十五绝句》,诗书合璧,纸光墨彩, 若巴蜀夜雨,点点入心。其诗摛藻清新,而骨力峻拔:

“高墙深巷话沧桑,千载玉盘照古墙。怀远报风追旧事,无边感 叹幽思长。”读罢,顿觉苍烟落照,一时俱至。

先生之诗,不徒流连光景,而寓史识于寸楮,寄玄思于尺素。其 《蜀山赋》《蜀水赋》《蜀人赋》,大者包举乾坤,细者绘写桑梓,既 承汉魏风骨,又具现代意识,盖以“赋”之铺陈,写“道”之旷达。 复观《桃花梦畅想曲》草书诗卷,八百余字一笔成,若行云流水,无 少滞碍。诗与书相发,情与道互彰,乃见“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阴阳生焉”之古义。先生自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书为心 画,文为心史。四者互根,而后‘艺’与‘道’交参。”予于是知古 人“诗文书画一体”非虚设,乃心源之全息显影。

三、会乎心:澄怀忘筌,觅道忘言

展览至深处,幽灯一龛,四壁皆空,惟悬先生手书《道德经》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案上置素琴一张,不设弦。观者至此,多 敛容屏息,如闻希音。先生每日清晨必静坐一炷香,以“坐忘”之功, 涤除玄览,然后纵笔。故其书其画,皆有一股“静气”袭人。苏东坡 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可移评。

此展之匠心,尤在“游观”之道。展厅回廊曲折,若溪山行旅,步步换景;忽而明窗洞开,可见庭中竹影筛月,与壁上墨竹长短争势; 忽而灯昏室小,令观者不得不俯身近读,遂与古人“卧游”之趣相合。 此种动线,暗合郭熙“三远”之法,又合道家“周行而不殆”之旨, 可谓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织成一张“道网”,引观者步步深入, 终归“无何有之乡”。

四、通乎时:笔墨当随时代,大道不隔人寰

田先生非枯槁之隐者,其笔下常怀人间烟火。《后疫情时代 ·辛 丑夏大型人物速写长卷》长达六十八米,写市井百工、白衣战士、快 递小哥、村口老妪,凡千余人,须眉生动,呼之欲出。先生以钢笔记 实,复以淡墨渲染,既存影像之真,又具水墨之韵,遂使“瞬间”与 “永恒”握手言和。此卷可与《清明上河图》对读: 一写汴京繁华, 一写蜀中坚韧;一显大宋风华,一彰时代精神。 另一卷《庚子抗疫 纪》行书长卷,以十首五律纪录抗疫之事,首尾相衔,层层递进,实 证艰难岁月,其家国情怀俱现其间。

又观其《画坛九贤图》,以水墨手法为近世九位大师级人物造像。 此九人为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林凤眠、徐悲鸿、傅抱 石、潘天寿、李可染。鉴选严谨,实乃为中华近世画坛巨擘定标。风 神萧散,各肖其人。先生题曰:“斯人往矣,斯道未坠。”其意在薪传。 十五年前,先生编撰《中国草书艺术史》,被联合国总部、哥伦比亚 大学庋藏,遂使草书之道,远播重洋;复与海外艺术家对话,倡“各 美其美,美美与共”。斯皆老子“大邦者下流”之胸襟,孔子“和而 不同”之精神,化而为今日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归乎本:德艺双馨,以美利天下

先生尝谓:“艺者,一阴一阳之道;德者,保合太和之基。”故其 为人也,温而厉,恭而安。任成都画院院长九年,筑平台、育后进、 修馆舍、编文献,人皆称其“公仆”。退而不休,复倡“天府百年美 术文献展”,钩沉蜀中百年艺事,使无名者得以传,使失语者得以言。 画展之“交流之鉴”,见先生为蜀中名家点评之文,非泛泛而论,俱 是透彻之论。其眼光之犀利,用语之精审,远胜常人。

先生又设帐授徒,每诫之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 也。大者,家国情怀;小者,笔墨技巧。”其门人遍于巴蜀,多有成 者,皆能守“风骨”二字。

予最难忘者,乃开幕三日后,先生与我网路交心,“我之办展, 意在倡导道与技、德与艺、艺术与人生的完美结合。舍道而求技,技 则难精;舍德而取艺,艺则难深。最好的艺术是人生化的艺术,最好 的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言讫,风过庭柯,清气化蝶。予忽悟:此 展之真题目,非“田旭中”,非“诗文书画”,乃“我们”二字。

结语

昔者庖丁解牛,技进于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今田旭中先生 以一支笔,写万马奔腾之壮;以方寸纸,容天地洪荒之大;以诗文书 画,开时代生面;以家国情怀,证大道无私。于是“澄怀”非静守枯 寂,乃以虚灵之怀,照见万象;“觅道”非远求蓬莱,乃即于笔墨、 即于人间、即于当下。

《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生之展,正是新时代“化成天下”之一叶扁舟。观者乘之,或可渡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之大光明海。予书至此,夜已三更,窗外树影萌动,若有若 无,恍闻先生吟哦之声:

“笔底乾坤大,心中日月长。 愿将一点墨,遍种五洲芳。” 是为记。

来源:云卜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