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掰断艺术品,被监控录下循环播放十二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6 19:24 2

摘要:近日,有网友参观上海玻璃博物馆后发现,发生在2013年9月7日的熊孩子损毁展馆艺术品的监控录像被博物馆制作成视频,在损毁的展品旁循环播放。

近日,有网友参观上海玻璃博物馆后发现,发生在2013年9月7日的熊孩子损毁展馆艺术品的监控录像被博物馆制作成视频,在损毁的展品旁循环播放。

(▲网络图片)

艺术家:心痛不已

记者了解到,2013年9月16日,艺术家薛吕在这段说明文字中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可谓心痛不已。

举办个展中自己最重要的作品被小孩损坏,她称自己备受打击。这部高1.6米的玻璃艺术作品,对她和女儿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是2012年特为女儿的诞生所创作的。从有想法到作品创作完成,前后历时2年零3个月。

薛吕表示,整个创制过程对于一位女性玻璃艺术家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除了创作理念之外,还需要寻找合适的玻璃材料,涉及复杂的技术工艺。她列举了11个方面,从材质到玻璃管的融合温度,耐火材料的选择,以及为表面实施釉彩工艺,釉彩为全进口昂贵的材料,包括烧制过程,整个制作工艺复杂,历时长久,耗费了大量心血。

薛吕举例说明,“从制作工艺来看,作品是通过整体模具一次性烧成,造型和颜色如有损坏就无法修复。如今,虽然左方翅膀的尾部被整体掰断,但就艺术品本身而言,是整件艺术品的损毁。如重新制作,将存在与右侧无法在造型和釉彩颜色上完全匹配,从而造成艺术作品的不完整和不统一性。”

博物馆回应

记者联系上海玻璃博物馆,工作人员证实,这件被顽童损毁的玻璃艺术作品名为《天使在等待》,出自艺术家薛吕之手,博物馆保留了其破损状态,已被馆里永久保存。

工作人员介绍,事发是2013年9月7日,两名四五岁的男孩翻越展区围栏,用手拉扯作品,导致左侧翅膀断裂。博物馆当日监控录像显示,当时现场的确有家长在一旁拍照,并未上前制止孩子的鲁莽行为。

工作人员表示,馆内有安保人员巡查,安装有监控,“我不太清楚那位家长当时作何感想。”此后,馆方将监控录像制作成视频,在损毁的展品旁循环播放。“我们每天会有公益讲解。”这件艺术品受损情况会跟观众讲解清楚,提醒大家注意文明观展。

记者询问涉事家长与艺术家薛吕之间如何协商处理,作者是否要求赔偿,以及馆方如何追责?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但家长代表孩子向艺术家道歉,这个肯定会有的。”

工作人员证实,损毁作品旁边配的说明文字,就出自艺术家本人。博物馆这样做主要是进行警示教育,提醒公众艺术保护的重要性。

这两名孩子是否被列入黑名单,工作人员表示不确定两人之后是否还来过博物馆,如果两人再来,博物馆应该不会拒之门外。

网 友 声 音

有网友对此产生质疑,循环此监控视频是否构成侵犯当事人的肖像权?上海玻璃博物馆曾回复称:“展出现场的监控录像上,给人脸处都打上了马赛克。”

北京康达(成都)律师事务所宋戈律师向记者表示,根据《民法典》对于肖像的定义,肖像即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首先这个事件中播放的监控视频对面部特征进行加码处理,特定的外部形象无法被识别;其次该视频为公共区域的监控视频,播放的目的也为非营利性的警示作用,故前述行为尚不构成侵权。

政 策 现 状

行政责任

若损坏行为情节较轻(如未达到刑事犯罪标准),可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警告、罚款或最长10日行政拘留。例如,2025年8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事件中,家长纵容孩子攀爬标本,律师指出情节较重者可处5-10日拘留。

刑事责任

若未成年人故意损坏艺术品且数额较大(如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例如,14-16周岁未成年人若故意损坏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若数额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刑期可达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监护人责任

家长未尽到监护职责(如纵容孩子破坏行为),除承担民事赔偿外,还可能被相关部门要求接受家庭教育指导。若孩子行为涉嫌犯罪,家长需承担管教义务但免除刑事责任。

当前案例显示,博物馆常通过循环播放监控录像等方式警示公众,但法律实施仍需结合具体情节判断。

来源:广州i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