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朔州市山阴县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里,2000亩连片的谷子地在坡梁上铺展,墨绿色的叶片在风里翻动。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志龙扒开覆盖在垄上的渗水地膜,手指粗的水带正悄悄将水分送进土壤,“这就是有机旱作的诀窍——县里推广的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
近日,在朔州市山阴县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里,2000亩连片的谷子地在坡梁上铺展,墨绿色的叶片在风里翻动。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志龙扒开覆盖在垄上的渗水地膜,手指粗的水带正悄悄将水分送进土壤,“这就是有机旱作的诀窍——县里推广的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技术,开沟、施肥、播种、铺地膜和滴灌全在种地时通过农机一次完成。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得60立方米水,现在滴灌15立方米就够,一个人管五六十亩不成问题。”
地处晋北的山阴县,曾因降水量少而农业产量低。为破解这一困境,山阴县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合作,率先在山西省试验试种渗水地膜旱地谷子,充分利用5毫米以下无效降雨量,使旱地变“水地”,提高了出苗率和成活率,成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在推广种植中,山阴县农业农村局持续抓好技术服务、资金协调、物资供应、销售指导等,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田埂上,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的研究生们蹲在垄沟里采集数据,叶绿素测定仪的显示屏上数字跳动。“博士们每周都来,从播种到收割,比我还上心。”陈志龙指着地头的农科站,那排蓝顶平房里,50多位专家轮班驻守,“第一年试种产量就飙到800斤。”如今,山阴县7万亩左右的谷子地,使用这套技术亩产可达900斤左右,比传统种植每亩增产600多斤,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作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将社里1000多头优质奶牛每天产出的牛粪利用微生物菌剂发酵制成有机肥。“山阴县是中国富硒小米之乡,土壤中硒含量是国家规定富硒土壤标准的24倍。我们的‘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是县里重点培育的品牌。为保证品质,我们不用化肥,只是在每年穴播前将这种有机肥上好。加工后的小米每斤能卖到30元,筛出的碎米和糠麸也不浪费,酿成富硒醋又是一笔收入。”陈志龙指着联合社的产业链图,从谷子种植到小米加工,再到富硒醋酿造等,全产业链去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
夕阳把谷田染成金红色。“景美,收成一定更美。”给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读书的女儿发了张美图后,陈志龙转身返回合作社办公室核对明年的种植计划。身旁山阴县有机旱作规划图上,1个万亩和10个千亩以上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示范基地格外醒目。他深知这片曾“十年九旱”的土地,正沿着有机旱作的路子,长出越来越饱满的希望。
来源:楠楠姑娘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