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人自带种植基因,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大部分人都不自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能自动觉醒,只要血脉觉醒,都会自发的想养花种菜。
国人自带种植基因,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大部分人都不自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能自动觉醒,只要血脉觉醒,都会自发的想养花种菜。
严重的会超级想种地。
前几天看到一位网友在自家阳台盆栽玉米,还有水培各种蔬菜的,真真的,有条件要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
这不又发现黑龙江一女子,家里有地还种不够,就是住的院子里,也要种,那怕铺上了红砖,也不怕,咱在砖头缝里,也能种玉米。
别说她在砖头缝里种的玉米,长得特茂盛,一棵杂草都没有,一棵比一棵长得健壮,一看就是能结玉米的好苗子。
看她这玉米种得整齐划一的,真让人羡慕,关键还很好看,她分享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看我砖头地里就种的玉米,这颜色还挺正的哈,一看就是很健康的颜色,不健康也不能长这么多芽子,之前我都掰过一次芽子了,这又长出来,再掰一次,大家伙看看,打理完的大苗子,是不是更精神了。
一分享,就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围观,一天左右,点赞就达到了5千+,留言1千+,也算是小火了一把,留言区里很热闹。
有一位网友直呼:砖头缝里种玉米,还长这么好,这是要气死谁,我就不明白了,我好好的种在花盆里,咋就不长呢?
哈哈,估计就是要气死“你”,这一留言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看来大家的心声是一样一样的。
不过也有不搞笑,还比较中肯的分享。
——你这是盆太小了,明显的肥力不够,盆土太少,最少要三倍以上体积的盆才能满足它的生长,看我的。
跳过这一条,来看看别的。
——砖:你要我裂开就直说~
——玉米界也开始出现邪修啦?
——怎么种出来的 ,充满了好奇。
——黑土地就是好,我们那山格拉,好好施肥都不一定长这么好!
——在自己家随便种,在城市小区就不一样了!
——黑土地实在是天赋异禀!
——好整齐 强迫症患者狂喜。
——像AI但又是真的!
——你这颜色可不正,你看那叶子那颜色都一条一条的,健康的颜色应该是黑绿黑绿的!
——楼上太挑剔,砖头缝里,能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看我的,种在了大盆里,祖宗一样的伺候着,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吃上玉米。
类似的留言还有很多,咱就不一一晒出了,其实种玉米也不难,它的根系是很发达的,像这位女子,她之所以能在砖头缝里种,就是因为砖下就是黑土地,土肥,再定期浇点肥水,不让它长也不行,肯定会呼呼的长,是花盆盆栽不能比的。
那么我们若是没有土地,又想种玉米,可不可以呢?
假如你的露台或是小院子也是可以的,没有用一个较大的花盆栽种也可以实现,下面分享一下盆栽玉米的小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种种看~
1、选择合适的品种
盆栽玉米得选矮生型或紧凑型品种,这类玉米株型矮、果穗适中,适合花盆生长。
像“黑珍珠”“金凤凰”“文玩玉米”这类品种,成熟期短,对空间要求小,是盆栽的优选。
2、准备合适的花盆和营养土
花盆不能太小,直径至少30厘米,深度40厘米以上,保证根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材质选透气性好的陶盆或塑料盆,底部要有排水孔,避免积水烂根。
营养土要疏松、肥沃、排水好。可用腐叶土、园土、河沙按3:2: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饼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3、播种
把营养土装入花盆,浇透水,等水渗下去后,在土面挖2-3厘米深的小坑,每个坑放2-3粒种子,然后覆土。播种后放在温暖、通风的地方,保持土壤湿润,一般7-10天就能出苗。
4、间苗与定苗,日常管理
等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把弱苗、病苗拔掉,每盆留1-2株健壮的幼苗。间苗后适当浇点水,缓解幼苗因间苗造成的损伤。
光照:玉米是喜光作物,要把花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至少保证6-8小时的光照,这样玉米才能生长健壮,结出饱满的果穗。
浇水: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也不能浇水过多,避免积水。一般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夏季高温时,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施肥:在玉米生长期间,要定期施肥。出苗后建议10-15天施一次稀薄的液肥,如腐熟的豆饼水、复合肥溶液等。
在抽雄前,要增施磷钾肥,促进玉米开花结果。
5、病虫害防治
玉米盆栽也会遭遇病虫害,像蚜虫、红蜘蛛这类常见害虫,会吸食玉米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影响玉米生长。
发现害虫后,可用肥皂水或低浓度的杀虫剂喷洒叶片进行防治。玉米还可能感染锈病、炭疽病等病害,叶片上会出现病斑。
一旦发病,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喷洒相应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防止病害扩散。
6、授粉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盆栽玉米由于空间有限,自然授粉可能不充分,影响结穗。当玉米长出雄花和雌花后,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在上午9 - 11点,将雄花轻轻摇晃,让花粉散落,然后用小刷子或棉签将花粉蘸取后,涂抹到雌花的柱头上,提高授粉成功率。
7、收获
当玉米的苞叶变黄、变干,籽粒变硬,呈现出该品种特有的色泽时,就说明玉米成熟了,可以收获,享受自己亲手种植的劳动成果。
来源:农民爱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