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民强制社保新规系误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6 20:38 1

摘要:最高法一纸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司法解释,在网络上掀起“全民强制社保新规”的舆论风暴。一时间,“2025年9月1日起全国强制缴纳社保”的说法在社交媒体刷屏,引发劳动者和中小企业的普遍焦虑。

一则被误读的司法解释,折射出社会保障体系在公众认知与企业现实间的巨大张力。

最高法一纸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司法解释,在网络上掀起“全民强制社保新规”的舆论风暴。一时间,“2025年9月1日起全国强制缴纳社保”的说法在社交媒体刷屏,引发劳动者和中小企业的普遍焦虑。

8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布《所谓“全民强制社保”,不可误读政策、误导公众》一文,对此进行权威澄清:所谓“新规”实为误读,社保强制性早已存在。少数自媒体为博眼球使用的“全民”“强制”“新规”等字眼,造成了公众误解和混乱。

01 政策源头:司法统一,而非规则颠覆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九条。该条文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劳动者承诺无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院将认定此类协议无效。

若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劳动者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的,法院予以支持。这一解释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生效,

然而人民日报明确指出,此次司法解释并非创设新规。其核心目的在于统一全国司法裁量标准,解决此前各地裁判尺度不一的问题。

“按照我国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规定,缴纳社保本就具有强制性;亦非覆盖‘全民’,而是指向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如此强调。

实际上,社保强制缴纳义务早已存在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和2011年施行的《社会保险法》均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费用。

02 误读背后:自媒体的狂欢与现实的困境

“全民强制社保”的误读为何能迅速传播?背后是**自媒体流量逻辑与现实痛点**的共振。

在流量驱动下,一些自媒体刻意使用“全民”“强制”“新规”等刺激性字眼,将专业法律条文简化为耸动标题。这种操作放大了本就存在的社保焦虑——对劳动者而言,是“到手工资”与“长远保障”的两难;对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而言,是经营成本与合规风险的权衡。

现实中,不少劳动者因短期内到手工资增加而选择放弃社保,企业则通过社保补助降低成本。这种看似双赢的默契实际上违反了法律,却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数据显示,全国仍有超过3000万灵活就业人员未被社保覆盖,部分企业通过阴阳合同逃避责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现实困境为误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03 三重维度:社保为何不是“选择题”

人民日报从个人、企业、国家三个层面,剖析了社保制度的本质价值。

于个人:生存底线,非可选附加项

“生病了有医保,衰老了有养老金,失业了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保是每个人抵御风险的,基础安全网。然而部分劳动者只算眼前经济账,忽略长远风险账;担心企业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消解制度红利。

依法缴纳社保带来的保障差异显著。以月薪8000元职工为例,若企业按实际工资基数缴纳,其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将比最低基数缴费高出约40%。工伤、失业等风险保障更非现金补贴所能替代。

### 于企业:未来入场券,非合规负担

对中小企业而言,社保成本压力确实存在,但规避缴费绝非正途。“如果一家企业靠不缴社保赢得‘卷价格’的竞争优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又怎能走得长远?”人民日报如此反问。

合规参保能避免因社保纠纷导致的仲裁败诉和巨额赔偿。北京某保安公司因未缴社保被法院判决补缴欠费并支付经济补偿,单案损失高达10万元。随着法治环境完善,此类风险只增不减。

于国家:社会稳定器,更是消费催化剂

社保保障权益、安定人心,其托底民生作用无需赘言。但常被忽视的是其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当社保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兜底保障,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下降,更多收入将转向消费。

“社保保障水平越高,消费撬动作用则越强。”人民日报指出。在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的当下,这一功能尤为关键。

04 中小企业:破解成本困局的出路何在?

面对新规,中小企业主最关心的是:成本压力如何化解?人民日报没有回避这一现实挑战。

“解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丰富助企纾困的政策工具箱。”文章明确提出解决方案:从政务服务到金融支持,从营商环境到执法司法,从稳外贸到扩内需……实打实帮企业解决问题,方为长久之计、多赢之举。

这意味着未来政策可能沿着两个方向发力:一方面通过降低费率、缓缴政策等直接减轻社保负担;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改善整体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社保承受能力。

同时,企业自身也需转变思维——跳出靠不缴社保降成本的灰色地带,转向技术升级、管理优化等可持续的竞争力建设。

05 深层变革:从裁判统一到权益落实

最高法此次解释的真正意义,在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标准不一问题。

此前,各地对社保纠纷裁决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地区支持劳动者因未缴社保解除合同并获补偿;有些地区认为劳动者签署弃保协议违反诚信原则而不予支持;还有地区要求劳动者提前通知补缴,用人单位拒不补缴时才支持补偿请求。

这种同案不同判现象损害了法律权威,也让劳动者权益保障存在不确定性。新解释实施后,无论劳动者是否签署“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只要企业未依法缴费,劳动者离职索偿都将获得法院支持。

这一变化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是重大进步。当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遭遇工伤,将不再面临“企业拒赔、维权无门”的困境。法律统为社保权益铺设了坚实的实施路径。

桃园渔港的浪花拍打着岸边,救援人员仍在搜寻最后两名失踪装卸工人的身影[citation:山东荣成面包车坠海致6人遇难]。而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3000多万无社保覆盖的灵活就业者同样在风险中前行。

当最高法的解释终结“自愿弃保”的法律灰色地带,当中小企业主翻看账本计算用工成本,当外卖骑手在暴雨中穿行这场关于社保的讨论,已超越政策误读本身。它拷问着我们如何为每个劳动者铺设安全网,又如何在发展中平衡各方权益。

社保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现代社会的必答题。正如人民日报所言:“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不止社保这一张牌。但稳实做好社保这项工作,正当其时。”

来源:繁华故事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