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水线上的电源插头不再滚动,一万多平米的厂房归于沉寂,2000多名员工有序办理离职手续——迅达电器配件(深圳)有限公司的解散公告,为深圳制造业黄金时代写下了又一则沉重注脚。
37年港资代工巨头落幕,折射深圳产业转型之痛!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图
流水线上的电源插头不再滚动,一万多平米的厂房归于沉寂,2000多名员工有序办理离职手续——迅达电器配件(深圳)有限公司的解散公告,为深圳制造业黄金时代写下了又一则沉重注脚。
8月11日,成立37年的电器大厂发布解散公告,宣布因长期亏损、经营难以为继,经董事会及股东会决议提前清算。
这家深圳改革开放初期首批港资企业之一的制造巨头,曾被誉为“港资代工典范”的企业,成为深圳产业升级浪潮下又一退出历史舞台的代表性案例。
该电器大厂自2025年8月12日起全面停工停产,启动员工离职手续办理。公司承诺依法结清剩余工资及支付经济补偿金。
该电器大厂的历史几乎与深圳特区的发展同步。1988年,这家港资企业进驻深圳,成为首批扎根特区的港资制造企业之一。2004年,公司正式注册独立运营,厂房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高峰期员工超过2000人。
在代工制造的黄金时代,该电器大厂依托低成本劳动力和出口加工模式,迅速成长为国际品牌的核心供应商。公司专注于电源插头组件和接插配件制造,拥有自己的模具车间和ISO90001体系,产品从电熨斗、电风筒起步,逐步扩展至多类电器配件。
然而,成本结构持续恶化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深圳的房租、人力成本多年上涨,使低毛利代工模式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深圳产业政策已明确转向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被边缘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公告中坦承:“近几年连续亏损,经过多方努力也无法改善,长期经营困难导致无法继续经营。”这简短声明背后,是一个代工时代的终结。
该电器大厂的解散决策展现了港资企业特有的理性与担当。面对持续亏损且无扭转希望的经营状况,董事会选择提前解散清算,避免企业陷入更深的债务危机。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因股东会决议解散的,应当在十日内将解散事由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并在十五日内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迅达的解散程序严格遵循了这一法律要求。
最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对员工的安置方案。公告明确承诺“依法结清剩余工资和支付经济补偿金”,具体方案体现了历史责任感:
2008年后入职员工:按“N+1”标准补偿(一年工龄补偿一个月工资);
2008年前入职员工:公司额外争取权益,签署协议者可获现金奖励;
善后工作组留用:设备、财务、行政等岗位人员延用至清算结束,待遇不变。
截至8月14日,2000多名员工(含劳务派遣及外包人员)分批完成手续,补偿金均按劳动法执行,未出现拖欠现象。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一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社会尊重。
该电器大厂的解散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深圳制造业转型浪潮中的典型样本。当深圳重点发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生存考验。
与此同时,一些港资企业通过技术转型找到了生路。信昌国际这家港资钣金厂的经历提供了成功转型的范本。这家年产值达3亿的企业早在千禧年初就开始自动化改造,如今100%产品出口,服务全球500强客户。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趋势,他们甚至能做到“3个订单都用机械手生产”。
另一组数据对比更凸显产业变迁的残酷:就在该电器大厂宣布解散的同时,另一家名称相近但业务迥异的新迅达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长16.35%,亏损大幅收窄83.38%。这家以电商直销和直播业务为主营的上市公司,与传统制造业的迅达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众多企业倒闭引发的劳资纠纷中,该电器大厂的补偿方案成为难得的一抹亮色。公司不仅承诺按劳动法补偿,还针对不同入职时期的员工制定了差异化方案,体现了对老员工的历史责任。
“N+1”补偿标准对2008年后入职员工提供了基本保障,而 2008年前入职员工的额外现金奖励更显企业担当。这种做法在当下制造业困境中尤为可贵,有网友感叹:“能有经济补偿就是好公司,必须给这样的老板点赞。”
补偿方案的快速执行也值得称道。在短短三天内(8月12日至14日),2000多名员工分批完成离职手续,工资和补偿金全部依法结清。这种高效有序的解散过程,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为类似企业退出提供了良好范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劳务派遣、外包工人及没上社保的员工也一视同仁,将其纳入补偿范围。这种对非正式员工的关照,展现了超越法律义务的社会责任感。
该电器大厂的兴衰轨迹,折射出深圳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之都”转型的阵痛。37年前,它依托低成本劳动力和出口代工模式崛起;37年后,同样的模式在成本高企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难以为继。
该电器大厂的解散,也揭示了深圳产业发展的必然轨迹。当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低附加值制造业的退出成为必然。深圳的产业政策已明确转向高附加值、高科技领域,传统代工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收窄。
议
网友热议
@莹小冬Kisy(IP沪):
37年说散就散,但工资补偿一分不欠!对比那些跑路老板,迅达的解散堪称教科书级体面退出。时代淘汰了代工模式,但留住了企业良心。
@姜易初2002(IP京):
深圳不需要低端制造了?可2000工人瞬间失业!半导体、AI再光鲜,也得有人做基础配件啊。产业升级不能光踩油门不看后视镜。
@鲁冰水upup(IP宁):
08年前员工额外奖励!这说明什么?好企业连解散都记得老员工的青春。某些克扣N+1的互联网大厂该脸红了吧?
@隔壁右转找老文(IP粤):
首批港资代工巨头倒下,象征一个时代终结。当年靠廉价劳动力+出口退税的模式,在2025年的深圳已无生存土壤。
@想太少先森(IP云):
连劳务派遣工都依法补偿!建议把迅达案例当教材:不是没钱赔,是看企业想不想负责!
@SigridMai(IPHK):
深圳地价涨10倍时,就注定了低毛利工厂的结局。但请记住:是这些'落后产能'的血汗工厂,垫起了特区第一块砖。
最后一条,
那是深圳来时的路!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