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7月,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司令布劳纳在一场记者会上突然掏出一张“账单”:要求中国赔偿6000万比索(约合100万美元)的撞船损失。他特意强调,这笔钱只涵盖财产损失,后续还要追加受伤船员的赔偿。
去年7月,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司令布劳纳在一场记者会上突然掏出一张“账单”:要求中国赔偿6000万比索(约合100万美元)的撞船损失。他特意强调,这笔钱只涵盖财产损失,后续还要追加受伤船员的赔偿。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两天前,中菲刚在马尼拉举行完第九次南海问题双边磋商,双方还表态要“保持对话协商”。戏剧性的是,就在同一天,菲律宾军方突然宣布将于九月撤走美国部署在吕宋岛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
回溯到6月17日,仁爱礁海域波涛汹涌。三艘菲律宾补给船试图向非法“坐滩”25年的“马德雷山号”运送建材,中国海警依法拦截。
在警告无效后,中方船只采取必要措施,双方船只发生碰撞。菲方事后宣称船只受损、一名船员手指受伤,并迅速将现场视频剪辑后在国际媒体播放,塑造“中国霸道欺凌”的叙事。
菲律宾军方的索赔逻辑堪称“强盗逻辑”:
将非法侵权包装成“正常补给”,将中方执法歪曲为“暴力攻击”;索赔金额精确到6000万比索,声称仅覆盖船损,后续还要追加“人员伤害赔偿”;同步要求中国归还被缴获的7支枪支,试图制造“中方理亏”的假象。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斩钉截铁:“菲方非法运补挑衅在先,中方维权执法正当合法。菲方应当为其侵权行径承担后果。” 短短两句话,彻底拆穿菲方“受害者”人设。
正当外界以为中菲紧张局势升级时,7月4日,菲律宾军方突然宣布:9月撤走美国部署在吕宋岛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
这套系统4月才随美菲军演高调进驻,射程1700公里,可覆盖整个南海及中国华南沿海,被美方视为“第一岛链威慑中国”的核心武器。
菲律宾撤导弹的理由十分牵强,军方轻描淡写称“技术操作已掌握,不必实弹试射”。但明眼人都清楚:
中国在谈判桌和海上展现的强硬姿态,让菲律宾意识到硬碰硬毫无胜算;国内反美声浪高涨,民众担忧本土沦为大国战场;美国对菲承诺的可靠性存疑,毕竟“远亲不如近邻”。这一举动被华盛顿视为“背叛”。美国防部长公开表达失望,而菲律宾却借此向中国递出“橄榄枝”,试图换取对话空间。
短暂的平静在8月被再度打破。8月11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以“补给渔船”为名,强闯中国黄岩岛附近海域。
菲方船只刻意在中国海警航线前反复穿插,船上人员同步拍摄视频,为后续炒作准备“素材”。中国海警依法实施监控、拦截和管制,全程专业克制。
耐人寻味的是,两天后的8月13日,美海军“希金斯”号驱逐舰突然非法闯入黄岩岛领海。这种“菲方挑衅+美军呼应”的配合,显然不是巧合。美国驻菲大使紧随其后谴责中国,西方媒体同步渲染“中国威胁论”,一套组合拳打得行云流水。
菲律宾的挑衅已形成固定剧本:侵权—炒作—卖惨。2023年以来,其月均策划20余次侵权行动,仅2025年前5个月就在仙宾礁、铁线礁等地组织10余次预设剧本的挑衅。
菲律宾在南海的冒险行为,与其国内政治困局密切相关。马科斯政府中期选举失利后,民生政策饱受质疑。为转移矛盾,其选择在南海问题上铤而走险:
2023年2月菲美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EDCA),对美新增开放4个军事基地;2025年美菲“肩并肩”军演首次纳入海岸警卫队,美军亲自培训菲方“目标船只接近、战术船只机动”等侵略性科目。这种将海警执法与军事行动模糊化的策略极其危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杨霄一针见血:“菲方递交的‘投名状’,实质是出卖国家利益换取美方支持”。
面对菲律宾的反复横跳,中国展现出惊人的战略定力:
外交层面:坚持“双轨思路”,主动与东盟国家推进海上合作,弱化菲律宾炒作“安全危机”的声量;执法层面:海警常态化巡航配合海军机动策应,形成梯次威慑;法理层面:援引历史经纬(如美国殖民时期至1997年前菲政府从未质疑中国对黄岩岛主权)揭穿菲方谎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对菲政策始终留有余地。即便在仁爱礁碰撞后,仍同意举行第十次中菲南海问题双边磋商。这种“斗而不破”的处置,既捍卫主权,又避免落入美国煽动地区对抗的陷阱。
当菲律宾参议员伊梅·马科斯信口开河宣称“中国锁定菲25个目标准备导弹攻击”时,中方仅淡然回应“不知消息从何而来”。这种从容背后,是对南海实控能力的绝对自信。
菲律宾在撤导弹后又索赔的滑稽戏码,像极了街头碰瓷——先假意示好,再突然躺倒要钱。可惜中国早已看透:跳得越高的小丑,越暴露背后的提线人。美军舰在黄岩岛的“巧合”现身,恰证明谁才是南海真正的“危险制造者”。
南海的风浪从不会因一枚导弹的来去而停歇。但今日的中国,早非赤手空拳的弄潮儿。她掌舵的巨舰,正以实力为锚、以耐心为帆,稳稳驶向深蓝。而那些拦在航路上的杂音,终将被浪涛碾作历史的泡沫。
消息来源:菲律宾欲索赔百万美元?中方回应
2024-07-04 17:15·上观新闻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