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伏行业在经历三年深度调整后,2025年中报季终于传来积极信号。截至8月16日,已有三家企业披露中期业绩实现同比增长,行业龙头隆基绿能虽仍亏损24-28亿元,但同比减亏幅度超54%,硅料硅片环节多家公司释放减亏信号 。这是否意味着行业周期底部已至?我们结合最新
光伏行业在经历三年深度调整后,2025年中报季终于传来积极信号。截至8月16日,已有三家企业披露中期业绩实现同比增长,行业龙头隆基绿能虽仍亏损24-28亿元,但同比减亏幅度超54%,硅料硅片环节多家公司释放减亏信号 。这是否意味着行业周期底部已至?我们结合最新数据和产业动态,从三个维度解析光伏板块的投资逻辑。
一、产业链价格企稳,供给侧改革成效初显
1. 硅料价格触底反弹
多晶硅期货价格在7月单月上涨近48%,现货价格从4万元/吨回升至4.17万元/吨,环比涨幅12.4%。这一变化源于供给端主动减产——6月国内多晶硅产量10.2万吨,同比减少44.1%,叠加国家严控“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政策导向,行业无序竞争局面得到遏制 。但需注意,当前价格仍低于头部企业全成本线(约4.5万元/吨),产能出清仍需时间。
2. 组件价格回升与需求分化
组件价格从0.6元/W回升至0.7元/W,但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国内电站投资因电网消纳瓶颈放缓,而海外需求持续放量。2025年上半年,中国逆变器出口额达306亿元,中东市场进口光伏组件12.91GW,沙特、阿联酋分别占比39%和30%。这种“内冷外热”的格局,倒逼企业加速出海布局。
二、技术迭代重塑竞争格局,N型红利加速释放
1. N型电池渗透率突破临界点
P型电池正加速退出主流市场,N型TOPCon成为新建产能标配。爱旭股份凭借自主研发的N型ABC电池,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6.38%,其高效产品在高端分布式市场供不应求。设备端的帝尔激光,因深度参与TOPCon、HJT等技术工艺,净利润同比增长38.37%,验证了技术升级带来的盈利弹性 。
2. 下一代技术蓄势待发
HJT、BC电池技术已进入量产验证阶段,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均在相关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据行业预测,2025年N型电池渗透率将超过60%,技术迭代带来的溢价空间有望持续扩大。
三、政策与市场共振,新兴市场打开增长空间
1. 国内政策组合拳发力
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正式落地,个人消费贷最高贴息15%,服务业贷款贴息覆盖3年,直接利好分布式光伏项目。同时,“绿电直连”政策推动新能源就近消纳,预计2025年国内分布式装机占比将提升至55% 。
2. 新兴市场成为增长引擎
中东、拉美等地区光伏装机快速扩容。巴西2024年光伏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50%,成为拉美最大新能源出口国;沙特NEOM未来城项目规划装机超10GW,采用中国企业提供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这些市场的低基数和高增长潜力,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投资策略:聚焦结构性机会,规避周期风险
1. 三大黄金赛道
- 一体化龙头:具备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全链条布局的企业,如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性上更具优势。
- 技术领先企业:N型电池、HJT设备等细分领域的技术龙头,如帝尔激光、捷佳伟创,将深度受益于技术迭代红利。
- 海外高占比标的:逆变器、跟踪支架等出口占比超50%的企业,如阳光电源、中信博,可规避国内需求波动风险。
2. 风险提示
- 产能过剩隐忧:尽管供给侧改革推进,但2025年全球硅料产能仍达339万吨,远超需求预期,价格反弹持续性存疑 。
- 海外贸易壁垒: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印度本土产能扩张等政策,可能挤压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 中报暴雷风险:截至8月16日,仍有17家光伏企业预告亏损超5亿元,需警惕连续两年ROE低于5%、商誉占比超30%的标的 。
五、总结:复苏初期的投资逻辑
光伏行业正处于“政策底+价格底+情绪底”的三重底部,但全面反转仍需等待产能出清和需求放量的双重确认。当前阶段,建议采取“核心+卫星”策略:以50%仓位配置技术领先、现金流稳健的龙头企业,30%仓位布局高弹性的海外细分赛道,剩余20%资金应对市场波动。记住,在周期行业中,确定性比弹性更重要——选择那些在技术迭代中建立护城河、在产能出清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来源:小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