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打疫苗,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打针(疼疼疼),仔细想想还有口服和鼻内给药(有粘膜免疫但也存在活毒株带来的风险),专业群体可能还会提到皮上划痕(嘶……)这样的方式……但无论如何,好像都难以两全其美。
说到打疫苗,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打针(疼疼疼),仔细想想还有口服和鼻内给药(有粘膜免疫但也存在活毒株带来的风险),专业群体可能还会提到皮上划痕(嘶……)这样的方式……但无论如何,好像都难以两全其美。
以注射给药为例,很多人会因为疼痛、针头恐惧(尤其儿童时期接种)、不良反应等原因拒绝接种疫苗。此外,传统针剂也难以激发黏膜免疫,而且便捷性很差。
因此,如果有一种能够兼顾安全性(非活性疫苗)和黏膜免疫(活性抗原疫苗),并且兼顾便捷性的给药方式,或许能改变疫苗接受度不足的情况。
那就得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
图源:海外媒体
于是,科学家从科学和脑洞的角度,终于盯上了一个堪称完美的方式——剔牙。
这种方式最重要的人体部位,叫做牙龈沟交界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 JE)。
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化工系的Harvinder Singh Gill教授课题组牵头,联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埃默里大学疫苗中心,一起提出了一款非常具有创新性的设计:
【牙线疫苗】
正如刚才所说,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剔牙的方式接种疫苗,那么就得考虑如何让抗原和人体(牙龈沟交界上皮)接触,于是一个应该拿诺贝贝奖的生活用品就出现了——牙线。
图源:AI制图
于是,就研究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扁平型牙线”(而非传统编织型牙线)作为疫苗递送工具,把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研究方法也很简单——将疫苗成分(蛋白、灭活病毒、纳米颗粒、mRNA等)涂布在牙线上,靶向递送至小鼠牙龈沟的交界上皮部位。
图源:论文
那这种“剔牙式给药”的效果多好?
图源:论文
也就是说,使用这种“牙线疫苗”后,小鼠获得了有效的免疫力。
而且,即使接种后立即饮食饮水,免疫效应也不受影响。
【人体研究】
除了进行动物实验之外,研究人员也做了一项非正式的“人体研究”。
研究人员邀请了一些人作为志愿者进行研究,使用的是市售牙线棒(floss picks)并在表面涂布可食用荧光染料(fluorescent food dye, FFD),模拟疫苗成分进行测试。
之后使用专门的光学成像系统(估计是荧光显微镜或口腔摄影设备)检测牙龈沟内是否出现荧光。
动物实验,图源:论文
结果显示,荧光成分在志愿者的牙龈沟部位被有效检测到,表明:涂层在摩擦过程中未完全残留于牙线棒表面,染料成功释放并沉积于目标部位。
此外,牙龈沟部位的染料分布与小鼠实验中牙龈沟交界上皮的定位一致,支持靶向性递送的可行性。
这项研究的结果说明,未来真的可能做到剔着牙就把疫苗打了,还捎带着清除牙齿间的食物残渣,就不知道万一赶上有牙龈出血的人用会不会影响效果……
(此处应有牙线广告,但没有,本号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赞助,吃卤煮除外)
愿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来源:卤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