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禄Ⅱ故乡蒋峪:“二衙” 遗韵中的岁月履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6 23:16 1

摘要:在历史的漫漫长卷中,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特的身姿,承载着往昔的荣耀与沧桑。我的故乡山东临朐蒋峪镇便是这样一处所在。它宛如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里,散发着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的辉芒,尤其是那“二衙”的称谓,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过往的大门。

故乡蒋峪:“二衙” 遗韵中的岁月履痕

作者Ⅱ张传禄

在历史的漫漫长卷中,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特的身姿,承载着往昔的荣耀与沧桑。我的故乡山东临朐蒋峪镇便是这样一处所在。它宛如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里,散发着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的辉芒,尤其是那“二衙”的称谓,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过往的大门。

蒋峪之名,初听时,似觉质朴无华,然细细探究,却蕴含着丰富而迷人的历史渊源。远古传说中,炎帝部落的姜氏一支曾于此散居,他们将这片土地上的山沟命名为姜峪,村庄也顺理成章地被唤作“姜峪村”。悠悠岁月,如奔腾不息的河流,语音在时光的冲刷下悄然演变,“姜”字渐渐讹传为“蒋”,于是“蒋峪”之名就此定格,成为这片土地独特的标识 ,它是远古部落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烙印,见证着人类文明早期的迁徙与繁衍。

另一个传说,虽带着几分民间故事的奇幻色彩,却也为蒋峪之名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古时有兄弟二人以卖鱼为生,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们误入沂山仙境。待返回人间时,发现所卖之鱼已化为酱。村民们为纪念这充满传奇色彩的奇遇,将村名定为“酱鱼”,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演变成了如今的“蒋峪”。这一传说,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蒋峪与沂山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展现了民间文化在历史传承中的生动力量,它是百姓生活与想象力交织的结晶。

蒋峪之所以被称为“二衙”,背后有着深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它地处鲁中腹地,南至长城岭,北至烟塚岭,东至马驹岭,西至庙子岭,这片广袤的区域,曾是朝廷为管理祭祀东镇沂山事务而设立的派出机构所在地。东镇沂山,贵为我国五镇之首,自古以来,祭祀活动频繁。蒋峪,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青州、沂州的交通要道,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处理皇帝遣官祭祀文书事务的重任。每当皇帝遣官前来祭祀沂山东镇,必先到蒋峪“二衙”报到,祭祀完毕后,还要回到这里签字盖章,以此证明祭祀之事已圆满完成,遣官方能拿着这一凭证进京复命。这一系列严谨而庄重的流程,足见“二衙”在古代政治与礼制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宛如一个精密运转的枢纽,维系着朝廷与地方祭祀活动的有序进行。

北宋时期,姬姓在此立村,因南邻穆陵关,取名“穆陵寨”。金朝时期,出于应对南宋威胁及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于1216年在临朐南部设立穆陵县,治所便在蒋峪。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蒋峪与临朐同时作为益都府辖下的军事重镇,屹立于历史的舞台之上,长达63年之久,直至1278年元朝撤销建制,恢复穆陵镇。这段历史,让蒋峪成为金元时期鲁中地区当之无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烽火,承载着无数的兴衰荣辱。

明代,穆陵关设巡检司,到了清代,巡检署迁至蒋峪,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蒋峪的行政职能。“南京到北京,穆陵在当中。”穆陵地处南北交通的中心,穆陵关更是齐南天险,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磅礴气势。据考证,早在明朝以前,蒋峪境内就已设有火照铺、黄涧铺、蒋峪铺等驿站。这些驿站,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蒋峪的土地上,它们不仅巩固了蒋峪作为行政与商贸重要节点的地位,更成为南来北往的商客、旅人歇脚的港湾。当时的蒋峪,店铺林立,与南店对称,习称“北店”。北店与南店相距咫尺,仅隔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流,当地流传的俗语“北店到南店,几去几吃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两地商贸往来的频繁与热闹景象 ,让人仿佛能看到那熙熙攘攘的街市、川流不息的人群。

从明朝实行乡、社制,到民国实行区、乡(镇)制,蒋峪始终稳稳地占据着社、区、(镇)政府所在地的重要位置。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蒋峪的商号如繁星般璀璨,“恒丰”“顺祥”“祥兴福”“义聚公”“祥增永”“永盛和”“裕丰坊”“共丰益”“同裕泰”“复聚成”“义增和”等众多商号,涵盖了酒坊、油坊、布匹、当铺、药店、旅店等各行各业,它们的生意兴隆,声名远扬,辐射范围波及潍坊、安丘、沂水等地,蒋峪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区域商贸中心。张家店、赵家店等店铺,历经岁月的洗礼,一直延续到文革前,它们是蒋峪商贸繁荣的鲜活见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二衙”的文化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深深扎根于行政领域,更如灵动的音符,跳跃在民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蒋峪大集,便是这文化影响的生动体现。这一古老的集市,农历逢四、九开集,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热闹非凡,被誉为“现实版《清明上河图》”,并成功入选临朐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这里,传统商贸与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壶匠、锔盆锔碗、理发挑子、掌鞋、阴阳八卦等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在集市上顽强地延续着生命的火种;沂山红蘑菇、沂山全羊、地瓜、花生、芋头、贺家洼大棚菜、吕庄双孢菇、兎子肴肉、黄牛府牛肉、牛河糖蒜、冷狗肉热烧酒、花馍、旋饼等琳琅满目的地方特产,摆满了摊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年集期间,舞龙舞狮、非遗戏曲等精彩表演轮番上演,将节庆的氛围烘托得热烈而浓郁,让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海洋中。

穆陵县城遗址,如穆陵老井等,宛如历史的沉默守望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们是考古与旅游的珍贵资源。尽管在现代建设的浪潮中,遗址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幸运的是,人们的保护意识正逐渐觉醒。钓鱼台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珍视,也是我们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举措。

人民公社时期,蒋峪派出所和法庭肩负重任,管辖着蒋峪、大关、白塔三个公社。2007年,蒋峪镇与大关镇合并为沂山镇,2013年,沂山镇又更名为蒋峪镇,政府驻地从大关迁回蒋峪村。这一系列的行政区划变迁,不仅是地名的更迭,更是蒋峪行政职能不断演变与巩固的有力见证,它记录了蒋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与重要地位。

如今的蒋峪,不仅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更是潍坊市的经济和交通枢纽。长深高速、东宏路、大沂路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为蒋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蒋峪镇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如1939年那场英勇悲壮的蒋峪抗日战役,1943年在吕庄智擒瞿新生的传奇故事,都成为了蒋峪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家营村历史文化展馆的建立,以及“五老”讲解员制度的推行,将历史文物与廉洁文化有机结合,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爱国爱家的种子,培育了深厚的乡土认同感。同时,蒋峪镇还用心汇编民间俗语、谚语,将农耕智慧与家风故事一一记录下来,让那些珍贵的口述传统得以代代相传,延续着蒋峪的文化血脉。

近年来,蒋峪镇大力推动“乡愁三部曲”,整合文化能人资源,精心组织民俗展演。“出彩蒋峪人”“一年一村一场戏”、舞狮和非遗市集等活动精彩纷呈,打造出“赶蒋峪大集,赏花样民俗”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文旅农商的深度融合,蒋峪镇不仅盘活了地方经济,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古镇的独特魅力,让蒋峪的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2021年,“古二衙书画艺术馆”在蒋峪镇落成,这座艺术馆宛如一座桥梁,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它以书画艺术为独特媒介,将古老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艺术馆与千年大集相邻,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庙堂之高”与“市井之乐”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成为展示蒋峪深厚文化底蕴的崭新窗口,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蒋峪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气息。

从往昔“二衙”的辉煌行政职能,到如今成为闪耀着独特魅力的文化符号,蒋峪的变迁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生动地映射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脉络。它是岁月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时代发展的参与者。如今的蒋峪,正紧紧抓住“二衙”这一历史纽带,将古老的传说与现代产业有机交织,在时代的舞台上,奋力书写着传统与创新共生的崭新篇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

来源:接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