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能观察到货币流通与物价变动的一些表面联系。比如,当政府大规模发行货币、银行信贷宽松时,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多,物价可能随之上涨,这种直观感受促使人们形成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正相关的简单认知。在经济学术传播过程中,为了便于大众理解,一些学者或科普
(学之智经济原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能观察到货币流通与物价变动的一些表面联系。比如,当政府大规模发行货币、银行信贷宽松时,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多,物价可能随之上涨,这种直观感受促使人们形成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正相关的简单认知。在经济学术传播过程中,为了便于大众理解,一些学者或科普者对复杂理论进行简化处理。在介绍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时,着重强调了正相关这一直观结论,而忽略了背后的复杂条件和限制因素,久而久之这种简化观点就在大众中广泛流传。
甚至很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学家认定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就是正相关关系,以为这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即: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就会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就会下降。经济学者们坚持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正相关,通常引用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将费雪方程式作为理论依据。不过,这实际上是对费雪方程式的一种误解。
实际上,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常常出现背离,并非保持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有时候,即便二者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物价的上涨也未必是货币供应量增加所致。这一篇文章主要分析造成二者表现出正相关现象的原因。
费雪教授与费雪方程式
1867年2月27日,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索格蒂斯。他早少年时期就展现出极高的学术天赋,1888年从耶鲁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进入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89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价值与价格理论的数学研究》运用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进行阐述,为他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毕业后,费雪留校任教,开始了他在耶鲁大学辉煌教学生涯。
费雪一生著述丰富,在货币理论、利息理论、资本理论、统计方法以及健康经济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研究。他提出的费雪方程式、货币数量论、货币幻觉理论、费雪效应等,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费雪方程式是他在货币数量论方面的经典成果,于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
费雪方程式为MV = PY(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总量)。其核心含义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总量乘以物价水平。费雪方程式为货币数量论提供了简洁而明确的数学表达形式,使货币数量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它揭示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人们理解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后来,马歇尔、庇古等将费雪方程式进行扩展,提出剑桥方程式。表达式为M=kPY,其中k为人们愿意持有的现金比例,与费雪方程式本质相同(k=1/V)。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储值功能。费雪方程式从货币交易媒介的角度出发,关注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流通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意愿出发,强调货币的储值功能。剑桥方程式将货币需求与人们的财富、偏好等因素联系起来,丰富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
理论简化传播带来的误解
在学术传播与大众普及过程中,为便于理解,往往对费雪方程式进行简化处理。将费雪方程式进行变形,得到P= MV/Y。当货币流通速度V和交易总量Y相对稳定时,可以将V/Y看做一个稳定的常数,那么货币供应量M与物价水平P正相关。但这种简化忽略了V和Y会随经济环境变化而波动这一关键前提,导致大众形成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必然正相关的片面认知。
现实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V和交易总量Y并非固定不变。货币流通速度受支付习惯、金融创新、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交易总量也随经济增长、人口变化、技术进步等波动。而人们常忽略这些变量的动态变化,简单认为只要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就会上涨,从而对费雪方程式产生误解。
到后来,一些经济学家认定费雪方程式就是为了证明物价与货币供应量正相关而存在,将这一观点写入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论点之一。这样的误解被认定为经济理论,必然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在经济分析中,这种误解会使分析者忽略其他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如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国际经济形势等。从而导致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不准确,无法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若政策制定者基于这种误解制定货币政策,往往将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可能导致政策失误。例如,在经济衰退期,为刺激经济,若仅关注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正相关关系,过度控制货币供应量,可能无法有效促进经济复苏,反而使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若基于这种误解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会做出错误判断。例如,当货币政策加大刺激力度,货币供应量显著增加,投资者可能盲目预期物价上涨,进而大量投资与物价相关的资产,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导致投资损失。
流通速度V的重要性
货币流通速度V并非恒等,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首先,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在经济繁荣期,企业投资活跃,消费者消费意愿强,资金周转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会提高。例如,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会迅速将获得的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设备等,消费者也会频繁购买商品和服务,使得货币在经济中快速流动。而在经济衰退期,企业投资减少,消费者消费谨慎,资金周转速度减慢,货币流通速度也会降低。
其次,支付习惯与技术创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随着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普及,货币的交易和支付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货币流通速度可能会加快。相反,如果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现金进行交易,或者支付技术发展滞后,货币流通速度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再次,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融资,资金可以更快速地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从而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而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地区,融资渠道有限,资金流动相对缓慢,货币流通速度也会较低。
2008年金融危机可以作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典型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了大规模的扩表措施,即增加货币供应量。然而,由于银行惜贷,担心贷款风险,不愿意将资金贷出;同时,家庭出于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囤积现金,减少消费和投资。这使得货币在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大幅下降,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但物价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涨,甚至还面临着通缩的风险。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物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时,即使增加货币供应量,也可能无法有效推动物价上涨。
日本1990年代至今也可以视为另一个长期案例。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和通缩困境。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应对通缩,日本央行持续扩表,增加货币供应量。但由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悲观情绪和避险需求显著上升,增发的货币大部分被企业和家庭囤积起来,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进行流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极低。因此,尽管央行不断扩表,但通缩现象仍然长期存在,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流通速度V以外,产出水平Y也对物价带来显著影响。并且,货币M增长可以刺激需求增加和产出水平Y扩张,此时物价P可能保持稳定,甚至因产能过剩而下降,即出现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负相关的情况。此外,在长期,若货币增长伴随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而使得产量扩张,也可能出现价格P下降的情况。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篇文章详细分析。
来源:学之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