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面对记者说出"黙殺"二字。翻译官将它译成英文"ignore"。
编辑|避寒
一个77岁老人脱口而出的两个汉字,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1945年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面对记者说出"黙殺"二字。翻译官将它译成英文"ignore"。
广岛长崎随即被原子弹夷为平地,数十万生命瞬间消失。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致命的语言误解。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宫内,三个男人正在决定日本的命运。
杜鲁门、丘吉尔、蒋介石签署《波茨坦公告》,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无条件投降,或者面临彻底毁灭。
东京的夏天格外闷热,昭和天皇裕仁坐在皇宫里,面前摆着这份最后通牒,77岁的铃木贯太郎首相站在一旁,脸色凝重。
日本已经走到绝路,海军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制空权完全丢失。东京大轰炸造成10万人死亡,冲绳战役双方伤亡近20万。
铃木贯太郎心里清楚,战争已经输了。这个在二二六事件中被激进军官开了三枪的老海军,现在面临更大危机,天皇私下告诉他:"战争必须尽快结束。"
日本内阁分成两派。外相东郷茂德主张接受《波茨坦公告》,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坚决反对,争吵持续整夜。
7月27日凌晨2点,内阁会议结束,没有达成任何共识。铃木贯太郎做了一个看似聪明的决定,暂时不表态,等待苏联的回应。
苏联早就决定对日宣战,莫洛托夫正在为8月8日的宣战做准备,150万苏军已经集结在中苏边境。
1945年7月28日下午3点,东京依然酷热,记者们挤在首相官邸的会议室里。
铃木贯太郎走进房间,这个身高1米6的老人,步履已经有些蹒跚,三天前的内阁会议让他筋疲力尽,白发更加稀疏。
记者们等待着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的正式回应,全世界都在看着这个房间。
"首相阁下,政府如何回应《波茨坦公告》?"
铃木贯太郎停顿了几秒,他的脑海里闪过昨晚激烈的争吵,想起天皇私下的叮嘱,也想起陆军的威胁,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选择了最保险的表态。
"对于《波茨坦公告》,政府采取黙殺的态度。"
就是这两个汉字:黙殺。
记者们面面相觑,这个词在日语里有多重含义。"黙"是沉默,"殺"是杀死,组合起来可以理解为"沉默以对"、"暂不置评"、"置之不理"。
铃木贯太郎接着说:"我们只能坚决进行战争,以求战争的成功完成。"
同盟通讯社的翻译官坐在角落里,手里握着笔,他必须把首相的话翻译成英文,向全世界发布。
"黙殺"该怎么翻译?
这个翻译官面临着语言学上的噩梦,日语中的"黙殺"没有完全对应的英文单词。他可以选择"no comment"(无可奉告)、"withhold comment"(暂不置评)、或者"ignore"(忽略)。
他选择了最糟糕的那个:ignore(忽略)。
英文版本这样写道:"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ll ignore the Potsdam Declaration and will continue to fight for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the war."(日本政府将忽略《波茨坦公告》,继续战斗直到战争胜利结束。)
翻译变成了死亡判决书。
电报从东京发向世界各地,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同时收到这个消息。几个小时内,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拒绝了《波茨坦公告》。
华盛顿,杜鲁门正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处理公务,秘书敲门进来,脸色严肃:"总统先生,日本回应了。"
杜鲁门接过电报,扫了一眼,"ignore"这个词特别刺眼,美国总统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他们拒绝了投降要求,"杜鲁门对身边的幕僚说,"看来只有一条路了。"
那条路通向广岛和长崎。
语言就是武器,翻译就是扳机。
同盟通讯社那个翻译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他只是按照字典的解释,选择了"ignore"这个英文单词,在他看来,这个翻译完全正确。
问题在于语境。
"黙殺"在日语中确实可以翻译成"ignore",在日常对话里,这个翻译没有问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建议"黙殺",就是不理睬、忽略的意思。
在国际政治中,"ignore"是宣战的信号。
当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最后通牒说"ignore",意思很明确:我们拒绝你的要求,准备承担一切后果。这是外交语言中最强硬的表态。
更要命的是铃木贯太郎后面那句话:"坚决进行战争,以求战争的成功完成。"翻译成英文就是明目张胆的挑衅。
美国人听到的是日本的宣战书。
杜鲁门当晚召集了紧急会议,参与者包括陆军部长史汀生、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紧张。
"日本人显然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马歇尔将军摊开地图,手指指向日本本土:"奥林匹克行动必须按计划进行。"
奥林匹克行动是美军登陆日本本土的代号,五角大楼预估,这次登陆将造成美军50万伤亡。
史汀生陆军部长提出另一个选择:"我们还有曼哈顿计划。"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钟。
曼哈顿计划是美国的原子弹研发项目,经过4年研发,投入20亿美元,终于制造出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武器。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
杜鲁门面临历史性的选择。
投下原子弹,可能结束战争,挽救数十万美军生命,代价是几十万日本平民的死亡。
"如果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我们就不需要使用这个武器,"杜鲁门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他们拒绝了,我们没有选择。"
7月29日,杜鲁门签署了使用原子弹的命令。
B-29轰炸机"艾诺拉·盖伊"号开始装载"小男孩"原子弹。
与此同时,莫斯科也收到了同样的翻译。
斯大林看着手中的电报。"日本人要顽抗到底,"他对莫洛托夫说,"那我们就不用客气了。"
8月8日午夜,苏联对日宣战,日本最后的和平希望彻底破灭。
1945年8月6日上午8点15分,广岛市民正在开始新的一天。
"艾诺拉·盖伊"号投下了"小男孩"原子弹,43秒后,广岛市中心升起巨大的火球。
温度瞬间达到3000度,爆心500米内的所有生物瞬间气化,1.6公里内的建筑全部倒塌。
约10万人当场死亡,另有10万人在随后几个月内死于辐射病。
昭和天皇听到广岛被"新型炸弹"毁灭的消息,脸色煞白,他立即召见铃木贯太郎。
"这场战争必须立即结束,"天皇的声音在颤抖。
8月9日上午11点02分,长崎又被第二颗原子弹"胖子"摧毁,约4万人当场死亡。
两颗原子弹,两座城市,约20万生命。
8月10日凌晨,日本内阁举行紧急会议,这一次没有争吵,只有沉默。
铃木贯太郎站在会议室中央,77岁的老人似乎一夜间又老了10岁,他清楚地记得5天前那个下午,自己说出"黙殺"两个字的场景。
如果当时说的是"考虑中"或者"暂不回应",历史会不会不同?
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他的声音通过收音机传遍日本列岛,数千万人跪在地上痛哭。
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签署了投降书。
战后,铃木贯太郎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我当时明确表示愿意谈判,也许原子弹就不会被投下。"
杜鲁门在1963年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日本没有拒绝《波茨坦公告》,我们就不会使用原子武器。那个翻译改变了历史。"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黙殺"完全可以翻译成"no comment"(无可奉告)或"under consideration"(考虑中)。
一个翻译官的选择,两座城市的毁灭,数十万生命的消失。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国家敢对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说"ignore"。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历史版面:关于波茨坦会议及日本投降的详细报道和历史回顾文章
新华社国际部:二战结束纪念日特别报道,包含对铃木贯太郎"黙殺"事件的详细分析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二战终结》系列纪录片中对原子弹投掷前外交努力的专题介绍
来源:浩哥讲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