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广网连云港8月15日消息70多元一斤的猪肉,每逢节假日还不一定能买到,这猪肉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在消费?带着这样的问题,近日,记者走进连云港市东海老淮猪养殖基地,开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溯源之旅。
央广网连云港8月15日消息 70多元一斤的猪肉,每逢节假日还不一定能买到,这猪肉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在消费?带着这样的问题,近日,记者走进连云港市东海老淮猪养殖基地,开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溯源之旅。
东海老淮猪肉(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保种扩群”刻不容缓
进入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游记》人物雕像,公司副总经理徐卫国介绍:“《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就是以咱们东海老淮猪为原型创作的。”在《西游记》第八回里这样描述猪八戒,“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第八十五回提到,“碓嘴初长三尺零,獠牙觜出赛银钉。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脑后鬃长排铁箭,浑身皮糙癞还青。”东海老淮猪被毛黑色,耳大下垂,颈部有菱形皱纹,嘴筒较长,向前凸出,体型中等,公猪还有獠牙和盔甲,相似度极高。
东海老淮猪(央广网发 王振 摄)
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丰饶的物产以及人们的耕作习惯,为东海老淮猪的培育和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走进淮猪资源文化馆,徐卫国告诉记者,由于几千年的风土驯化,老淮猪具备了耐热、耐寒、耐粗饲、能适应多种粗放环境的特点。东海老淮猪作为我国古老而著名的华北型猪种,具有肉质优、产仔多、母性好、抗病、杂交优势明显等特点。
然而,因为东海老淮猪饲养周期在12个月以上,出栏时间更短的外来猪种大量引进,农户们纷纷改养外来猪,东海老淮猪曾一度濒临灭绝。
“2000年,我到这里的时候,猪场只有26头老淮猪了,再不保护真的就没了。”2000年3月,新任场长任同苏接手后,看着26头老淮猪,萌生出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念头,“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既然国家建了这个保种场,我们就要让老淮猪传下去。”任同苏从临近的赣榆引进36头老淮猪,开始了任重而道远的保种扩群之路,经过两年的努力,老淮猪种群建立。如今,东海老淮猪已经发展到存栏种猪1000多头、年出栏生猪10000多头的规模。
“福利养殖”供不应求
东海老淮猪(央广网发 王振 摄)
在养殖地,记者看到东海老淮猪采用半开放、放牧饲养管理模式,这里的猪听音乐、喝豆浆、喝鲫鱼汤、吃西瓜,不剪牙,不断尾。人们亲切地给任同苏起了个“猪痴”的称号,她也在全国养殖行业中率先提出“以养为荣,以治为耻”“猪幸福我幸福,猪快乐我快乐”的生态健康福利养殖理念,为东海老淮猪提供了生态优美的养殖环境、绿色安全的配方饲料和自由快乐的生长过程。
这种模式下养成的东海老淮猪也具备了很多独特的优势。徐卫国介绍,东海老淮猪猪皮较厚,最高可达0.62厘米,肉色深红,大理石纹呈雪花状,肌内脂肪高达3.5%-7.5%,含α-亚酸油、二十碳花生四烯酸,肉味香而不腻。健康的品质也让久违的“一家食肉满村香”的感觉又回来了。
东海老淮猪肉(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家住连云港颐和花园小区的刘晶是东海老淮猪的忠实消费者,“因为东海老淮猪肉是绿色产品,无抗,家里有小孩,总想着吃得健康,而且东海老淮猪肉的口感特别好。”刘晶给记者分享了她认为东海老淮猪肉最好吃的做法,“用清水煮,时间久一点,一个小时左右,什么都不用放,煮熟后切片,直接吃就特别香,能吃到本味,口感很Q弹,也可以蘸点料汁吃,都很好吃。”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给外地的朋友寄东海老淮猪肉,但由于产量少,经常出现买不到的情况。不少当地人也表示,都知道东海老淮猪肉好吃,就是价格也很美丽。
“品牌路线”与众不同
“以开发促保种”是地方种质资源保护的唯一出路和长久活路,任同苏坚持老淮猪事业必须走“品牌路线”。既然走“品牌路线”,就必须确保生产企业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老淮猪必须完全“自产自销”。
在养殖基地,所有猪完全与外界隔离,参观者进入猪舍必须经过三道脚踏式药液消毒和一道紫外线消毒,且要穿消毒衣和消毒胶鞋。公司自建年屠宰能力10万头的屠宰场,每年自己屠宰、自产自销几千头生猪。任同苏认为,作为国家级保种场,品种保护必须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彻底杜绝把猪送出去屠宰或找人代加工,人员与车辆频繁进出可能带来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及疫情传播隐患等。
东海老淮猪直销店(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为长期保持老淮猪的品牌价值和独特魅力,任同苏独立设置直销店和专卖店,保障营销渠道专一、量足质优。在她看来,东海老淮猪肉定位于中高端消费人群,要让顾客在享受优质产品的同时,也要享受品牌产品的服务价值。2013年11月,任同苏组织新建“淮猪资源文化馆”,介绍老淮猪的发展史,宣传和弘扬老淮猪种质资源文化,宣讲老淮猪产业化开发的典型事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她希望让社会了解地方猪种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意义,展示老淮猪的养殖环境和科学饲养过程,让社会了解其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
东海老淮猪从濒临灭绝到重现辉煌走了二十多年,这种“慢功夫”积累的产业底蕴,恰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压舱石”。如今,承载着两千年农耕文明记忆的东海老淮猪,已经发展出保种、育肥、屠宰、加工、销售、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条,先后获得148项荣誉、认证及专利,以铸牢种业安全的站位和高质农业品牌理念,打造出农业民族品牌。未来,东海老淮猪如何发展,任同苏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做好保种扩群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会开拓差异化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让更多人享受到健康优质的中国农业民族品牌产品。”
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认为,地理标志产品对东海老淮猪肉等特色产品的发展具有关键的赋能促进作用,包括产品的辨识度进一步加强、法律保护的护城河作用更加显现、产品的标准化集群化品质提升等等方面。应更好利用地理标志产品的功能价值,强化品牌发展意识和定位,以地理标志为核心,打造具有唯一性的产品发展全链条生态,显著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和产业竞争力。
一个千年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张力中,如何保持特色与竞争力?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东海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当老淮猪坚持种源保护,表面看是“慢半拍”,实则构筑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从自然资源的慷慨馈赠,到产业振兴的久久为功,于变中开新局,于不变中守初心。人杰地灵的东海,古老与现代碰撞,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中国故事!
监制:伏成镭
编审:栾永胜
策划:王伟 崔威威
记者:王锡斐
融媒体:武永杰 王振
海报:王宣宣
鸣谢:东海县委宣传部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