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肥胖足疾在位仅10个月,最终惨被“踢”出明朝太庙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6 21:56 1

摘要:大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 chì)△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瞻基△,当日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8岁,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是历史屈指可数的几位仁宗△皇帝之一。

大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 chì)△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瞻基△,当日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8岁,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是历史屈指可数的几位仁宗△皇帝之一。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

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

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蒙古,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 /1399年3月16日 [2] —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

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

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

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趾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 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著《明宣宗御制乐府》一卷,已佚,存词二首。传位长子朱祁镇。

仁宗为中国古代王朝君主庙号,另在朝鲜、越南等地亦有使用。

最早是由宋仁宗赵祯开始使用

最后一位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嘉庆

仁宗这个庙号实在是太难得了,以至于在将近500位帝王候选人中,也不过仅有四个人(特指统一王朝)曾经荣膺此衔: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和清仁宗。朱高炽虽然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才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无疾骤崩,明确登基的时间只有十个月。但其实在明成祖朱棣屡次北伐时候,就担任监国,实际负责国家政事,在更早的靖难之役△中,仁宗也是负责镇守北平后方基地,以一万兵力,阻挡住了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

△注: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发生的一场因削藩政策及争夺皇位引发的内战。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与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实则由燕王作最高领导,而宁王是被迫加入)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近三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燕王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朝廷军队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建文帝失踪后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

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明成祖认为:“统御之初,已升北平为北京,今四海清宁,万民安业,国家无事,省方维时,将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监国。”

靖难之役时的留守就暂且不算,毕竟当时只是负责一城之守,但如果从1408年八月明令监国开始,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正式登基,光监国也就断断续续十几年,所以其“仁宗”的庙号,也并不仅仅是其登基后的座位,包括他监国时期的各种施政措施,也都是被归于“仁”之一途。

在他的监国时期,赈灾也是其主要政绩之一,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并宽刑平狱、减免贡赋。

观其登基前后所谓,确实无愧一个“仁”字,本来以其身份地位,在明朝朱家太庙的地位是十分稳固的,但百年后却出了意外,另一个大孝子为了把自己老爹抬进去太庙,就把仁宗给“踢”出了太庙。

1522年,也即仁宗驾崩的97年后,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却没有继承人,只能在同辈当中挑选接班人,嘉靖帝被选中。嘉靖上位后和大臣矛盾重重,双方摩擦发起了大礼仪之争。也即当时满朝大臣认为嘉靖应该遵从武宗的父亲为皇考,自己的生父只能被称为兴献王,无权进入太庙。但嘉靖皇帝却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非要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入享太庙。无奈之下,大臣们只能退让同意嘉靖皇帝的父亲进入太庙这个要求。

明仁宗常服像

但与此同时,大臣们也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太庙中只能有7位皇帝。大臣们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古时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这个说法,后来,朱元璋又改了规定,说大明的庙制应该改为九庙。也就是说,除了开国君主之外,其余的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不能超过固定的人数。

朱元璋去世后,太庙里就已经有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个位置了,等建文帝继位后,又多了太祖和兴宗。靖难之役发生后,朱棣为了让太庙留有自己的和后代的位置,直接把兴宗给挪走了,这下又多了五个位置。等到了宪宗时期,太庙有了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共计9人,孝宗继位后发现又没位置了,就直接将懿祖祧迁出去,加入了宪宗,并在太庙之后建立了祧庙,安放懿祖牌位,太庙牌位则毁去。武宗继位时,又把孝宗放入,祧熙祖。

因为朱棣和嘉靖皇帝的亲戚关系是最远的,所以嘉靖皇帝直接选了朱棣的牌位,想把他丢出太庙,但这一举动又受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原因无他,一方面是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夺了侄子的江山,属于这一系开枝散叶的先锋,另一方面是因为朱棣本身属于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后比较开明且有能力的君主。朱棣对国家贡献大,不能请出太庙。

嘉靖皇帝对比了一下其他皇帝的贡献和在位时长,最后选择直接把明仁宗朱高炽踢出太庙,这样一来,自己父亲配享太庙,大臣们也没意见,朱高炽已经死了,有意见也没用,皆大欢喜。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