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网友:中国人为什么执着于复兴华夏?难道中国还什么目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6 14:09 2

摘要:这一阵外国网友提问很有意思——中国人为何如此执着复兴华夏?真是只为了复仇,还是还有什么更深一层的目的?这事听着头疼,其实还挺值得掰扯。历史不是单行道,人的念想也不像算式那么一加一等于二。不信?走着看。

这一阵外国网友提问很有意思——中国人为何如此执着复兴华夏?真是只为了复仇,还是还有什么更深一层的目的?这事听着头疼,其实还挺值得掰扯。历史不是单行道,人的念想也不像算式那么一加一等于二。不信?走着看。

国人对“复兴华夏”的向往,几乎随处可见,有的甚至把这词写进了朋友圈签名。表面上看,大家都像在追求一口气——凭什么辉煌了五千多年,近两百年被人欺了?可该如何拆开这股劲儿,里面装的真就全是“扬我国威”吗?显然不是。

清末那会儿,洋人来了。火轮船和大炮直接把天朝上国的脸打裂,百姓心里那口气卡着,吐不出来。有人说复兴华夏,不过是为了雪耻?好像有那么点道理!可你去北大听听讲座,或者杭州地铁上看那帮小年轻,没人整天喊打喊杀。他们复兴念头里夹着的,更多是“想证明啥”,证明中国能行。

1990年代,经济改革拍马赶上,GDP年年涨,深圳、上海的楼越盖越高。有人说,复兴是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看着马云、雷军搞互联网公司,真不觉得有啥历史宿命。这群创业者,有人对华夏二字没啥概念,就是想拼一口饭。可等走出国门,在欧美机场排队,护照一递出去,那股“我是中国人”的念头又浮出了水面。这种感觉怪异,一边享受生活,一边还要提醒自己有传统在肩上。

有老外认为,中国人这一切,都在为“世界第一”的名号而努力。现在中国制造每年出口超三万亿美元,论体量,确实靠前。可真论“称霸”,老辈儿那些经历战争和动乱的,也怕极了“折腾”!复兴不是简单回头路,不全是还原“大清盛世”或“汉唐气象”。多少人不过是希望自家有尊严、老小有人养老,电视演绎的盛世江山,那都是加点滤镜的。

不可否认,复兴背后有情绪,但那种情绪也蛮复杂。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都攒在了一起,可能既怕“被外人欺负”,也怕“自己混不好”。看着朋友圈国货崛起那阵仗,不止一批学生开始自发研究春秋战国、唐宋文学。文化自信这词,百度指数一查,从2016年后突然飙升,数据很明白。潮人玩汉服、做书法视频、甚至去云南支教,其实没人跟他们规定要这么干。被文化吸引,也带有生存焦虑、身份认同——有点细碎,但就是绕不开。

外部压力总是压出新火花。2020年疫情封控,全球供应链乱作一团,口罩和呼吸机一刹那成了香饽饽。一群中国企业家带着设备冲进国际市场,CNN都在报道“中国速度”。真要说这是一种复兴?有,但更多是危机下的自救。互联网上传播着“中国奇迹”,可微博下面评论区经常也会有人冷嘲热讽,说这些东西离“华夏复兴”八百里远,真正重要的是百姓兜里有钱。那你说,复兴到底和老百姓有啥关系?

这时候再看古人做法,唐太宗李世民一场“贞观之治”,全国百姓安居乐业,外人称羡。宋仁宗开科举,让全国无数寒门子弟读得书、做得官。其实“复兴”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就像流感,总要发作一回——每回都是一边新变化、一边守老传统。道理讲到头,都在个“变”与“不变”之间摇摆。有时候刚说要走出传统,下一刻又号召回归中华文明。看起来矛盾,其实和家庭一样:孩子长大闹叛逆,父母还是会惦记温暖的老东西,可总火药味不大。是不是听着傻乎乎的?

网络世界里,粉圈有流量,考公有热度,甚至躺平躺出个亚文化来。这样看来,复兴华夏的动力并不道德化,更不象有体系的战略追求。不少青年嘴上挂着“复兴”,行动上却在“搞钱”。但谁又能说,这种搞法不是复兴的一部分?想了很久,其实也没人能答对。今天的复兴,不再是拿刀马,看谁的土地大。而更像是一场升腾的生活自救运动,我的日子要好,父母活得安心,不被乱七八糟的网暴和舆论带节奏。到头来,这难道不是中华基因里原本就有的韧性吗?

教育被寄托多重期待。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突破1300万,始终不见减少。孩子们来路不一样,目标各异,有人为了家族荣耀,有人只愿普通做个上班族。复兴的具体内容在每个考场、寝室里发酵。一次又一次的政策调整、教材修订,既看得见国家意志,也潜藏着家长苦心。谁说大学生一定肩负“民族复兴”,不过是找到各自出路罢了。

数据监测显示,民众对于“强国”、“复兴”等提法频繁出现乐观期望,但真实生活中的焦虑和心魔一样多。有专家说这是“社会预期矛盾”,听起来很高深,其实大家都明白,今天的生活压力,有一半是时代制造的,另一半来自老底子的焦虑。人们对未来有企盼,但也许更害怕改变。谁说不是呢?

当然,这里并不妄谈民族主义的危险,也不一味否定那种守旧的温情。在家国之间,感情始终是拧巴不清的。外媒报道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内卷成了流行语,人心难有坦途,可对华夏复兴的憧憬又从未被完全掩盖。有多少青年,日夜刷短视频、学英语,心底对世界秩序有些小心思,却也未必真想“超英赶美”,更多是图个不被人看轻。对啊,谁喜欢被看轻?但也有人说,这种复兴追求纯属无聊,重要是眼下能吃饱穿暖,谁管千年文化的事!

不少人讨论这个问题时会自己打架,嘴上说着“中华梦”,心里又留一手怀疑。这矛盾,有时也光明正大。比如,有人觉得复兴就是重走老路,有人则乐见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争吵的声音都能上热搜。

复兴本不是某个组织的口号,也并非电影里的英雄冒险故事。它杂糅着千家万户的小算盘、每一代人的自我证明,还有对自己的不满和试探。像是水泥里的砂砾,彼此摩擦才能稳固那座大厦。也许,这件事本身并不宏大,反而搭得住每一个不起眼的日常细节。有人说,只要还有念想,复兴就不会被遗忘。可谁又能说得准,那一天到来的样子?真会有人给它下个定义吗。

有时候,外人看中国,总想找到一个极端答案。其实,答案比想象的要普通得多。大多数中国人不过是想安心吃饭、养家糊口,希望自己和后辈不再被歧视,也许哪天能自信地说一句,“这就是我的家”。至于那些大而无当的理想,偶尔也许会有人当真,但生活打过来,又会丢到脑后。大家默默努力,有时脚步重叠,有时各奔东西,这才是复兴在中国土地上最真切的模样。

来源:自强不息微风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