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有 37 他把自己的心, 一半留给中国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7 07:13 1

摘要: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极端敌视我们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派美军第七舰队和十三航空兵队占领我 国领土台湾;极力支持国民党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并发动侵朝 战争,妄图从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我们,然后再达到扼杀年 轻人民共和国的目的。

送阿尔希波夫同志回国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极端敌视我们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派美军第七舰队和十三航空兵队占领我 国领土台湾;极力支持国民党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并发动侵朝 战争,妄图从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我们,然后再达到扼杀年 轻人民共和国的目的。

为粉碎国内外一切反动派的阴谋,早日医治饱受战争创伤, 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派我国高级领导 人,并亲自出访前苏联,大力寻求无私的援助。

为此我们以优厚 的待遇聘请了不少前苏联和东欧的专家,当时国家刚刚建立,贫 穷落后、财政拮据,经济相当困难,外国专家们为新中国初期的建设确实付出过全部的心血,同时国与国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兄 弟情谊。

外国专家来华,必须保证绝对的人身安全。周总理曾亲令调 我到政务院专家招待处工作,开始接受公安部及政务院专家招待 处的双重领导。政务院改国务院后,聘请的外国专家迅速增加, 为适应新的情况,原专家招待处扩编为外国专家局。

因工作需要 随后任命我为局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保卫处长, 一身多职,整 日忙忙碌碌,事无巨细。

记得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周总理在东郊民巷国际 饭店(原六国饭店)宴请外国专家和友人。客人中绝大多数是前 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顾问、专家,援华项目第一任总顾问阿尔希 波夫同志,在被邀请之列。

席间有这样 一段插曲,周总理要上卫生间,我带他去。

“怎么厕所这么臭!”总理不满意地说。

“这是公共厕所。”

“噢,公共厕所就得臭,公共厕所就应该臭吗?”我无言以 对。后来总理给我们指出周到的服务应包括在各个方面。

阿尔希波夫,全名伊万 · 瓦西里耶维奇 · 阿尔希波夫,1907 年5月1日出生于俄罗斯卡卢加一个贫苦工人的家庭,1928年加入联共(布),即苏联共产党。

1950年,经我国政府邀请,被前苏联的领袖斯大林同志选 派到中国,担任我政务院经济总顾问、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 人。其前后在中国工作的八年中,对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 巨大的贡献。1958年以周恩来总理名义授予其感谢状与“中苏友谊章”。

1958年回国后,先后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 会第一副主席、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从1984年至1996年,曾先后数次率前苏联政府或民间、经济友好代表团访华,是中苏人 民友谊的使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无私的援助和支持。

1992年,当选为俄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

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光荣称号,同年,大连市政 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阿尔希波夫来华之前,联共(布)中央书记兼干部管理局局 长马林科夫,曾找他谈话:

“党中央政治局开会专门研究了中国同志们的要求。斯大林 同志希望您能接受这一任务,担任苏联在华专家总负责人。”

临行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亲自叮嘱阿尔希波夫同志: 中国刚刚获得解放和独立,想迅速搞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先 进的技术,需要各方面的专家,我们既然已承担这一责任,就应 该非常诚恳、无限热忱、无私无畏地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中 国朋友,要尊重中国同志, 一定要以生命来保证,搞好苏中关 系,最后还特别告诫苏联专家们切不可高傲自大。阿尔希波夫同 志始终忠实执行了斯大林同志的指示,与中国同志一直友好相 处。

周恩来总理对阿尔希波夫同志也非常友好和关照,庆祝“五 一”国际劳动节的宴会刚一结束,周总理马上找到外专局副局长 赖祖烈、张行言和我交代说:

“总顾问要回国述职后休假,离开 我国一段时间,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这次回国你们一定要送 他到我东北满洲里国界。

路上一定照顾好,第一,必须保证绝对 的安全;第二,生活上要照顾好,吃得好;第三,沿途的情况回 来后向我汇报。”

最后又特别强调,“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阿尔 希波夫同志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为他挂专列。”

周恩来总理对一位外国专家的行止如此周到、关心,这不单 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心,最主要的是尊重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准则。当时我们国家正处于艰苦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需要大 量国际友人无私无畏的援助,需要兄弟党大力的支持。

“总顾问回国,让高富有去送!”周总理向两位副局长重复强调一遍。

因为那时社会环境不够安定,美帝国主义不仅有侵略的企 图,还不时向我大陆派遣特务,搞破坏和暗杀活动。而且从北京 到满洲里,几乎穿越东北全境,路途遥远,车速缓慢,运行一次 得三四天。铁路沿线的服务设施尚不健全,安全保卫工作就显得 更为重要。

为此,行前我们组织了包括安全保卫、厨师服务、翻译在内的八人护送小组。我是总负责人,下设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的段张巨同志和卫士长董玉昌及一名卫士;服务人员有三名,分 管理员、采购员、厨师; 一名女翻译张忆伟。

一路所用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吃的东西,我们尽量在北京采 购准备好,带上火车,如烧鸡、火腿、茶肠、面包、新鲜蔬菜、 水果、牛奶、水等等,保证随吃随有。

临上车前,与铁道部餐车 管理处联系好,由我们同去的厨师尽可能为客人做些可口的西 餐,一路生活安排得很好,阿尔希波夫同志一家都非常高兴、满 意。

阿尔希波夫同志此行共五个人,阿尔希波夫同志及夫人叶卡 捷琳娜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同时还有一名随员。

当火车缓缓驶出 北京前门火车站,各部委派欢送客人的群众队伍刚刚撤离,阿尔 希波夫同志的目光慢慢移向车窗外极远极远的地方,并深深陷入 对往事的美好回忆,我同样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仅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阿尔希波夫同志就与这古老 而又年轻的共和国,与这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结下那么深厚的情 谊,而且那么难舍难分呢?”思绪万千, 一时难以平静。

“阿尔希波夫同志,天津站到了。您不止一次来这里,天津 市的领导同志们及几家工厂的负责同志想见见您,为您送行!” 女翻译张忆伟悦耳的声音打断阿尔希波夫与我的沉思,我俩立即 起身,走下车厢。

只见身着节日盛装的天津市男女少先队员们,手捧鲜花向阿 尔希波夫夫妇奔跑过来,立正敬少先队队礼,然后献上一束束五 彩缤纷的鲜花,同时也献上一颗中苏两国人民、两国青少年世代 的友谊之心。之后火车启程,每经过一个大站,如沈阳、长春、 哈尔滨,当地的领导和工矿的负责人,都会上车来看望阿尔希波 夫夫妇,大家依依惜别,情景十分感人。

车轮滚滚路程漫漫,东北广袤、空旷的山野景色变化不大, 几人干坐,百无聊赖,为使阿尔希波夫同志一家旅途愉快,我绞 尽脑汁逗他们开心。开始我给他们讲故事,讲我的人生经历,讲 我怎么从一个穷孩子,当上当地苏维埃副主席;参军后跟随彭老 总的部队西征;来到延安后参加大生产运动,并成为一名光荣的 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手枪连连长,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 北,最后从西柏坡进入北平城。

阿尔希波夫同志入神地听女翻译轻柔、悦耳的话语,同时也 给我讲述了他一个个不平凡的经历。他怎样从一个苦命的孩子成 长为一名革命战士,苏共党的核心领导干部。

我们通过翻译慢慢 闲聊,相互交流思想,加强彼此间的了解,加深友谊,我感到: 阿尔希波夫同志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和我国上上下下各方 面的人员配合默契,相处十分融洽,应该说与总顾问平易近人, 从不摆架子,待人宽厚、坦诚不无关系。我们在不长时间的接触 中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当时能经常陪同阿尔希波夫一家聊天、谈话的还有卫士长董玉昌和翻译张忆伟。

董玉昌同志是一个标准的东北青年,十五六岁还在上高中二 年级时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他为人直爽,工作刻苦、机敏,办 事踏实,颇得战友、首长们的喜爱。二十一岁风华正茂的年岁, 就担任了阿尔希波夫同志的卫士长。

张忆伟同志,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 一个标准的混血儿,她聪明、活泼、开朗大方,颇有俄罗斯姑娘泼辣的气 质,她的俄罗斯名字叫瓦丽娅。在前苏联专家居住的国际饭店 里,每当清晨她用悦耳的俄语广播唤醒国际友人,然后介绍一天 中国报刊上的新闻、消息,通报有关专家活动的事宜。放映中国 电影时,她做同声传译,文艺演出时,她登台报幕。她工作认真 负责,为人热情,深得专家们的欢迎,而阿尔希波夫一家对她更 是亲近。

为减少旅途中的寂寞,我们几个人除一起聊天外,还学着打 扑克、下棋,有时也学做中国民间的游戏“划拳”,同时我又想 出一个叫“老虎杠子”的游戏。

我请女翻译转告他们游戏规则。 游戏双方各人手中拿一根小棍或筷子,在互相碰撞敲击的同时喊 出:老虎、鸡、虫、杠子,四类中的一种名称,其中老虎抓鸡; 鸡吃虫;虫咬杠子;杠子打老虎,如此循环。游戏双方如同时喊 虫,则为平局,必须重来;如一个喊鸡、另一个喊杠子,则无胜 负继续来;如一个喊鸡、另一个喊虫,则喊鸡者胜,这样往返重 复。

我讲完后请翻译瓦丽娅翻给他们听,阿尔希波夫一家听后开 怀大笑,显然他们听明白了,游戏开始,在一片叫声、笑声、欢 乐声中,我们忘记了旅途中的疲劳,愉快地度过了三四天。

大概是第四天,奔驰的火车终于停在满洲里站。这里是国 界,再往前迈,就是兄弟党前苏联的国土了。广袤的土地,蔚蓝 的天空,离别的人们,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沉甸甸的郁闷心情。阿 尔希波夫同志平素沉默寡言的四儿子鲍里斯,此刻变得更加沉 闷,而一贯欢蹦乱跳的小儿子萨沙突然变得很乖巧了。

瓦丽娅与叶卡捷琳娜吻别时伤心地哭了。

“瓦丽娅,不哭,好姑娘……”阿尔希波夫同志站在一边轻 轻劝慰着。瓦丽娅也想以笑脸送走阿尔希波夫一家,但是怎么强 忍也忍不住。

“我们把你装在箱子里带到苏联去好了。”阿尔希波夫同志用诙谐的语言调解人们的情绪,这着果然管用,瓦丽娅终于破涕为 笑。

“咱们是男子汉,不能哭!”阿尔希波夫同志面对强忍分别时 阵阵酸楚眼泪的我和董玉昌同志, 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一只大手 拍拍董玉昌的肩膀,又再次把我紧紧拥到胸前。两位硬汉子再也 忍不住掉下难舍难分的热泪。

“瞧你,还是男子汉呢!”叶卡捷琳娜偷偷把手帕塞给丈夫 说。

终于,服务人员把行李从中国车厢搬到前苏联车厢上,并彬 彬有礼地询问:

“请检查一下,是否有什么东西忘在车厢里了?”

“啊,对了,忘了一件东西。”阿尔希波夫同志低头默默自言 自语,但他并没有行动。

“什么东西?我去取!”手脚利索热情的瓦丽娅立刻要返回车 厢。

“不用,不用了,你取不回来了!”阿尔希波夫同志的眼睛再 次湿润了。

“他把自己的心, 一半留给中国了!”最了解丈夫的叶卡捷琳娜轻轻地说。

“最了解我的,还是我的爱妻叶卡捷琳娜。”阿尔希波夫同志 爱抚地吻了吻妻子,然后挽上她的手臂,慢慢向自己国家的领土 大步迈去,步伐那么沉重、深情。

终于迈出中国的国界,踏入自己国家的领土,阿尔希波夫同 志携夫人又复转身来,用温柔的、盈满泪珠的目光,挥手向护送 他的八位中国同志、朋友、兄弟告别,向中国这片充满友情的热 土告别。

“同志们,请相信我,我们肯定会再见面的!”这句饱含深情 的话,冲过边界,回荡在中国大地上,使我们天天期盼着。

2. 阿尔希波夫同志在中国

阿尔希波夫同志1950年2月派往中国,1951年5月离任回 国述职、休假,1953年初再次应邀来我国,担任经济总顾问至 1958年离任回国,在华工作共计8年。他与我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友谊深厚,对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功不可没。

初到北京,我们把阿尔希波夫同志安排在东郊民巷一座闹中 取静的小院子里,院中一座中国民族式样的小楼,古色古香,室 内完全按西式装修,设备齐全、应有尽有。

阿尔希波夫同志是个非常成熟、干练和富于组织领导才能, 谦虚、谨慎的领导者。刚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和主持财经工作的 陈云同志等就会见了他,接着于1950年3月21日至23日连续召 开3天专家工作会议。我们负责筹备会场及专家们的接待、安全 保卫工作。

3天的会期,他与先期到达我国的专家们相互介绍自己的情 况、交流思想达到共识;再听取各方面的汇报,以便初步了解我 国经济的现状,这种每周一次的会议制度一直坚持到他离任回 国。

在初步掌握了我国恢复时期的经济及其有关情况后,阿尔希 波夫同志在我有关人员陪同下,到我东北三省调查这个重工业区 的现状。鞍钢这座大型钢铁企业,当时的状况令人惨不忍睹,倒 塌的大型厂房,停滞的机器,丛生的杂草,废弃的钢铁……经多 年战乱后,才逐渐修复,恢复生产。

“鞍钢的设备太陈旧、太落后!与新中国的要求极不相称, 极不协调,必须改变现状。国家资金有限,各地又急需钢材,要 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物资,进口少量不可缺少的机器设备,修复一座高炉就投产一座,尽力加快鞍钢的投产速 度。”

经过深入调查思考后,阿尔希波夫同志提出尽快改变鞍钢 现状的要求。同时制定进口先进自动化设备及选送工人去前苏联 培训的计划。

阿尔希波夫同志先后三去鞍钢,同时也关心东北其他工厂恢 复生产的状况。抚顺的铝厂,旧中国留下一堆废铜烂铁, 一片断 垣残壁。阿尔希波夫同志,在帮我们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将 抚顺铝厂的改建扩建工程列为156项工程中的重点项目。

阿尔希波夫同志不仅关心我国的重工业,对公路、铁路、桥 梁业也相当关心。曾与桥梁专家西林同志共同参与武汉长江大桥 的修建。致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成为现实,同时促 进了这座工业城市的飞速发展。

总之,阿尔希波夫同志在我国工作的8年中,从东到西,从 南到北,视察工矿企业,指导多项重大工程。眼看着遭战火摧 毁、破坏的工厂, 一个个从废墟堆上平地而起; 一座座崭新的现 代化工厂拔地而建; 一批批会管理懂技术的干部,以及能掌握和 操作自动化机器的新一代工人茁壮成长。

8年中,使一个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 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呈现 在人们眼前。

8年中,阿尔希波夫同志和中国领导人、科技人员及工人群 众结下了深情厚谊;他和专家们的足迹踏遍中国的山山水水,对 我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 苏友谊史上将永远留下阿尔希波夫同志响亮的名字。

1960年德国专家撤离我国前,我们举行欢送宴会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