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传三国时魏国的阮籍,曾作琴曲。当时朝政混乱,他觉得和世俗合不来,就躲进山林,弹琴写诗打发时光,还写下 “夜里睡不着,起来弹古琴” 的诗句。老子说 “最动人的声音往往很淡远”,嵇康也说 “所有乐器里,古琴的品性最高”。文人的灵气多来自清静虚空,要么从山水中取情
古琴浅说
古琴,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雅乐,千百年里一直是文人寄托情怀的器物。
相传三国时魏国的阮籍,曾作琴曲。当时朝政混乱,他觉得和世俗合不来,就躲进山林,弹琴写诗打发时光,还写下 “夜里睡不着,起来弹古琴” 的诗句。老子说 “最动人的声音往往很淡远”,嵇康也说 “所有乐器里,古琴的品性最高”。文人的灵气多来自清静虚空,要么从山水中取情,要么从自然中得势,而这种古朴淡远的意境,只有古琴能表达。弹琴时手法的轻重快慢、收放虚实,和文人画画写字的气韵很像。画家听多了古琴声,能从琴音里悟出山水中的节奏,画出来的作品也就更有神韵。古琴的样子
古画里常能看到古琴:有时是文人聚在一起弹琴,有时是雅士独自抚琴散心,有时是隐士带着琴远游。古琴大多涂着深色的漆,光泽不刺眼,放在山水里,藏在树林石头间反而成了亮点;放在屋里,不抢眼却自有意境、自带光彩。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 365 天;面板弧形像天空,底板平像大地;琴头的 “岳山” 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琴上 13 个 “徽位”,对应十二个月加闰月。零件名字也很讲究:“龙池、凤沼” 像山水,“雁足” 像飞鸟,“琴腰” 像人的腰身…… 一张琴里,藏着天地、日月、龙凤、五行,简直装下了整个宇宙。
东晋顾恺之的《斫琴图》,画了古人挖琴板、上琴弦的样子,可见魏晋时做琴的手艺已经很成熟了。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里,宫女身边的琴师正从锦套里小心拿出古琴,古人对琴多珍视啊。
古琴的声音
“七根弦上泠泠作响,静静听像松风过林般清冷”,古琴的声音能像空山鸟语、古寺钟声,也能像荒烟落日、古道西风,还能像月光照流水、树林里虫鸣。它的美,藏在一个音符从响起、蔓延到消失的安静里,藏在听琴人等待音符起落的品味里。早年古琴是大众娱乐:《诗经》里 “用琴瑟亲近淑女”“用琴瑟招待宾客”,司马相如弹《凤求凰》追求卓文君,都能看出琴的热闹。但画里没法画声音,画家就用 “通感” 暗示:刘松年《十八学士图》、陈洪绶《授徒图》里,焚香的气味、花鸟的颜色、拨弦的触感、茶果的味道,用这些感官体验来映托琴声的美妙,这就是 “没声音却比有声音更动人”。
古琴的意境
欧阳修说:“在夷陵时,青山绿水在眼前,没了俗事烦恼,琴就算不好,心情也能放松;后来做官奔走在尘土里,被名利烦扰,琴再好,心思也乱,哪有乐趣?” 王维诗里 “独自坐在竹林里,弹琴又长啸,林深没人知道,明月来相伴”,古人弹琴就爱对着花、对着月、在水边、在山崖。
雨天在窗边弹琴,指尖像绕着烟霞;雪夜弹琴,弦上像洒了冰霜;在鹤前停琴,鹤会翩翩起舞;在树下弹琴,琴边有梅影斜斜。仇英《桃源仙境图》、夏圭《临流抚琴图》都画了这种雅趣:画里人在亭台水边听流水松涛,闭着眼用琴修行,最后找到心灵的归宿。
弹古琴的人
古琴是 “琴棋书画” 四艺之首,会弹琴的多是文人雅士,不是普通人能随便接触的。弹琴人往往气质清雅,没俗气,常登高望远、衣袂飘飘。古人说 “士人没特殊事不会撤下琴瑟”,还讲究 “五不弹”:大风大雨不弹,闹市不弹,对俗人不弹,没坐好、没穿好衣服不弹。赵佶《听琴图》里,宋徽宗穿道袍在松下弹琴,一派仙风道骨。元代王振鹏《伯牙鼓琴图》画的是俞伯牙弹琴,樵夫钟子期听懂 “像泰山”“像江河”,这就是知音;石涛《对牛弹琴图》题字 “不如这头牛听得真切”,其实是说难遇知音的无奈。
古琴的道理
白居易夜里弹琴写:“心里积着平和的气,琴弦就发出纯正的音。” 古琴里藏着儒、道、佛的思想,追求 “恬淡”“和平” 的美,讲究 “天人合一”。如今噪音多,看看琴画里这种淡远平和的意境,仍能让人守住清静、照亮内心。古琴声映着千年的山水明月,琴画笔墨叠着汉唐的韵味,流过历史,滋润着一代代文人的心田,一直传到现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