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定陶一中”)始建于1950年,历经岁月洗礼,底蕴深厚,其校名是由著名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题写。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秉持“科研兴校,教研强校”战略,狠抓教学管理,聚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创新教学设计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定陶一中”)始建于1950年,历经岁月洗礼,底蕴深厚,其校名是由著名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题写。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秉持“科研兴校,教研强校”战略,狠抓教学管理,聚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创新教学设计,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实物展示、模拟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培养学科素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打破传统设计思路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第一课时的内容。学校教师以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以“教”为轴心,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的传授上,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定陶一中在教学设计中发扬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检验标准,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在学习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已有所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产生、运输及分布。“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并让学生初步了解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也为继续探索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其他植物激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其隐含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路既是本节难点,又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
在教学目标与学科素养的设计上,学校着重四个方面:一是科学观念,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实验的分析,概述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二是科学探究,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及严谨的态度品质;三是科学思维,让学生说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给自己的启示;四是生命观念,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确保教学设计的精准实施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定陶一中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研究问题、讨论对策,共同设计了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的互动式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深入实际。除了制作PPT课件,还有三盆幼苗(分别在暗箱、有窗口暗箱和均匀光照下生长),小麦的胚芽鞘(分组观察),模拟实验材料(白色卡纸、代表胚芽鞘及尖端的彩色贴纸、代表单侧光的红色贴纸、锡箔等),教师把生物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魅力、感悟生命的鲜活。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植物的生命活动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是什么?生长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借助师生对话自然导入新课。
展示实验,初步探究。通过展示分别在暗箱、有窗口暗箱和均匀光照下生长的三盆幼苗,引导学生归纳出向光性的概念,接着展示向光性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向光生长有什么意义?植物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们的足迹共同去揭示其中的奥秘。
小组合作,模拟探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与什么结构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儿?弯曲的部位在哪儿?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教材中的达尔文实验,然后小组讨论并提出假设,根据所给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设计方案并解说其假设、设计方案和结论,通过对照实验强调结论。
设计实验,验证推论。针对达尔文的推论,教师提出疑问:尖端产生的影响能传递到下部吗?这种影响是怎么引起下部生长不均匀的?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并讨论科学家们是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
自主学习,完成问题。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部分,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完成。学生自学后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在哪儿?主要分布在什么部位?运输有何特点?针对“极性运输的方向”这个难点,教师拿出植物体形象解释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并辅以多媒体演示和练习解决。
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对本节内容已有了初步掌握,但怎样把这部分知识消化并加以运用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并各自总结本节的学习收获。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中的思维训练,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课下设计实验验证“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并写出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
教学实践特色鲜明
育人育才成效显著
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教育者思想、智慧、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定陶一中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和新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科育人的效能,实现了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好问题”驱动“好课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基础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愉快地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既能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思路,又能主动学习获取新知。
“好氛围”带来“好成长”。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归纳和延伸,不但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师生之间良性的互动与探讨,构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好管理”造就“好团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山东省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新教材培训等活动,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培养了一批专业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菏泽市学科教学研讨中,学校教师团队佳绩频传,荣获多项一等奖。
作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定陶一中将继续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形成“一科一品质,一课一特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乘势而上,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