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州三杰之二,人称“赵皇上”的他,率众建堡,力保新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4 08:00 1

摘要:为了保家卫国,当地汉民自发组织团练,对抗阿古柏侵略军。其中涌现了三个最著名的人物,人称“关外三义士”,因为新疆古时乃大唐王朝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因此这三人亦被称为“庭州三杰”。其中的老大哥徐学功已经在数月前的文章里介绍过了。

1865年左右,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太平天国运动刚失败不久,北方的捻军势力又起,而中亚浩罕国的军阀阿古柏趁清朝忙于内地平叛之机,大举入侵新疆。

当时新疆的清军驻防力量非常薄弱,仅有约2万人分散驻守在北疆伊犁、迪化(乌鲁木齐)和阿里坤等地,南疆几乎无清军驻扎。

为了保家卫国,当地汉民自发组织团练,对抗阿古柏侵略军。其中涌现了三个最著名的人物,人称“关外三义士”,因为新疆古时乃大唐王朝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因此这三人亦被称为“庭州三杰”。其中的老大哥徐学功已经在数月前的文章里介绍过了。

今天我们讲得是老二,后人尊称“赵皇上,王丞相,孔明先生是伊仓。”的“赵皇上”——赵兴体。

赵兴体的祖籍在山西洪洞县,其家族迁徙至新疆绥来县(今玛纳斯)头工村的时间已不可考。在成为民团首领前,他与大多数移民后代并无二致,务农为生,面朝黄土,官府册籍中仅记作“丁户”。

同治三年(1864年),玛纳斯协营外委铁福元率叛军五十余人攻占县城,焚烧衙署,劫掠军械库。此时赵兴体约五十四岁,因面部麻痕被乡邻唤作“赵大麻子”。战乱初起时,他正在北五岔沙山子垦荒,眼见难民扶老携幼逃入戈壁,遂以沙枣林为屏障,用夯土垒砌简易寨墙,收容三千一百余流民。一座由地窝子和草棚构成的避难所——“西营堡”由此诞生。

沙山子地理条件极其恶劣。春季风沙蔽日,冬季积雪没膝。难民在沙山子垦荒,“掘鼠洞觅食,采梭梭籽充饥”,很难获得充足的粮食供给。赵兴体领导难民,命青壮削木为矛,妇女则拆棉衣捻线,织网捕鱼。

他们将炭火深埋沙坑,覆以湿泥与红柳枝,称为“压煨法”,需用时扒开复燃,此法使民堡炊烟终年不绝。播种时节,练勇佯装樵夫混入敌控区,将麦粒藏于毡帽夹层、鞋底暗格带回。某次运输队遭劫,仅抢回半袋发霉高粱,赵兴体下令全部留作种子,自己与难民连食三日苇根。

至1868年,沙山子垦地达万亩,沿玛纳斯河北岸筑起六座屯堡。马桥子堡扼水道要冲,攀安堡控沙漠隘口,同安堡与义安堡成犄角之势。每堡驻练勇二百,白日耕作,夜间轮值。

是年六月,徐学功遣使求援攻呼图壁城。赵兴体亲率千余人夜行九十里,以羊毛毡裹马蹄消声,黎明前抵城下。守军倚仗英制步枪据守雉堞,民团以榆木炮轰塌东南角楼,赵兴体乘隙率死士攀墙,身中三箭仍夺占火药库。此役缴获洋枪三十七支,成为民团唯一火器装备。

左宗棠西征前夕(1873年),清廷将北疆民团整编为“振武营”。

赵兴体部编为振武左营,获守备衔,但未授实职。其部众领官牛四十二头,在沙山子开“皇渠”引天山雪水,岁产粮六千余石。1876年清军围攻玛纳斯时,赵兴体督运粮车四百辆,途中遭叛将白彦虎截击。民团以粮车围成方阵,妇孺在内抛掷石块,青壮持镰刀劈砍马腿,苦守两昼夜直至清军金顺部援军抵达。

此战后清廷授其都司衔,要求赵兴体随军南下。赵兴体思索再三,婉拒了。不肯当清朝的官,坚持留守屯田。至光绪初年,沙山子垦区延展至东莫索湾,形成“三十里一屯,十里一堡”的格局。

赵兴体卒于1897年春,一千余人送葬,汉族扶棺诵《往生咒》,回族老妪以馕铺路,蒙古牧民献白马九匹列于道旁。其墓无碑,仅植红柳十三丛(象征十三年抗敌),但民间传唱“赵皇上,王丞相,孔明先生是伊仓”谣曲,将其神化为地方守护者。1906年绥来县重修县志,主笔张锡荫特访沙山子遗老,记录下关键细节:民团鼎盛时实有练勇一千一百三十七人,民众四千余;所建六堡中仅马桥子堡残墙留存,墙基嵌有当年御箭镞三十余枚。

赵兴体经营的屯垦体系,在二十世纪以新形式延续。1950年解放军屯垦莫索湾,发现清代皇渠遗址仍可引水;198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整编芳草湖农场,二十二连百余名职工系赵氏民团后裔,该连至今称“赵家庄”。庄内老人指认:当年“压煨”火种处,今为农机库房;藏种子的沙梁,已垦作棉田。历史学者于2006年勘定,北疆兵团十四团场中,有九处位于清代民团垦区范围内,这种“战时为兵、闲时垦殖”的生存模式,跨越三世纪仍在发挥作用。

大多数中国人只知左宗棠不知三义士,正是因为抗击叛军暴民、阿古柏沙俄侵略军的新疆三义士徐学功、赵兴体、孔才率领一群人抗击外国侵略军进犯,才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三义士护国救民,西域将沦为蛮夷之手!

来源:历史按察使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