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来喜欢魏新先生的文章,阅感丝滑,如其姓名“魏魏”道来,清“新”可人。8月20日,这位著名文化学者在其号谈《济南的文创》,开头讲到:故宫文创业绩不俗,其销售收入已经远超过其门票收入,产品新颖,一盘“朕知道了”胶带不知“粘”住了多少游客。
历来喜欢魏新先生的文章,阅感丝滑,如其姓名“魏魏”道来,清“新”可人。8月20日,这位著名文化学者在其号谈《济南的文创》,开头讲到:故宫文创业绩不俗,其销售收入已经远超过其门票收入,产品新颖,一盘“朕知道了”胶带不知“粘”住了多少游客。
巴掌大的胶带,印上朱批御笔,愣是把皇家威严化作生活里的小趣味——使用时自带一份帝王谕旨的俏皮,似触及宋明清史的余温。
这“粘人” 的魔力,恰恰是文创的精髓:让文化从展柜里走出来,在市井烟火中生根发芽。
济南的文创,其实早已摸到了这层门道,只是还有更多宝藏,等着被巧思唤醒。
“爆款”“出圈” 令人喜
济南的文创有“爆款”,出道即上道。李清照系列矿泉水是个妙例。瓶身印着“常记溪亭日暮”“知否知否” 的词句,标签上画着漱玉泉的水纹,拧开瓶盖仿佛能品到婉约词的意蕴。外出带一瓶,身边是“千古第一才女”的才情;顺手买一瓶,带走的不只是水,还有“此情无计可消除”的心境。
把子肉的“跨界” 更让人叫绝。公交卡印上油亮的把子肉,肥瘦相间的纹路裹着酱色,刷闸机时总让人想起巷口卤味摊的香气 —— 这哪里是交通卡,分明是济南人的 “乡愁凭证”。更“馋人”的是把子肉冰淇淋,咸香的肉脯碎混着奶香,甜咸交织的口感,把市井烟火气冻成了冰凉的惊喜,年轻人捧着它打卡老街,朋友圈里满是“这才是济南味” 的赞叹。
还有“清新组合” 堪称梦幻组合。李清照的“清” 与辛弃疾的 “辛”,本是济南文坛的 “刚柔双璧”,文旅部门把他俩融成CP。诗词对答的互动游戏、“二安” 主题的折扇书签,“跟着清照赏荷、随辛公登楼” 的研学路线。游客在趵突泉边读 “漱玉词”,到辛弃疾故里吟 “壮词”,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字,成了能踩在脚下的路。
汉服簪花曲水亭,曲水流觞依稀见。这些成功的尝试,都藏着同一个密码:把济南人文做成“会说话的城市名片”,让本地人认得出乡愁,让外地人带得走故事。
宝藏雪埋待人识
济南的文创素材,比想象中更富有。名山名士名胜,处处是素材。
济南的形胜藏着历史文化密码。“齐烟九点”可做成一套迷你山形拼图,拼起来是济南的天际线,拆开每个小山丘都刻着对应的诗句;华山“一战一图一诗仙”(鞌之战、鹊华秋色图、李白),是礼品、文旅产品的绝佳素材;苏轼两次来齐州(济南),趵突泉边画“枯木一枝”,王舍人写“读书堂堂”,与李公择策马登章丘龙山,或塑或刻或拓,均为独一无二的素材,高兴得何止“坡粉”呀?四门塔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塔身的浮雕纹样可做成U 盘,插电脑时像给书桌立了座微缩古塔;洛口古镇的老码头,曾是漕运要地,当年的船票、商号印章样式,稍作设计就是复古风的笔记本,写日记时仿佛在给明清的商人 “回信”。泺口的“醋”令人叫绝,可以做一组“醋”意大发的饮品、礼品。
最有魅力是文化。黄石崖的摩崖石刻,北魏年间的佛像刻在赭红色崖壁上,线条古朴苍劲,拓下来印在丝巾上,摸上去能感受到石头的肌理;龙洞的“锦屏岩”,石纹如锦绣屏风,做成桌面摆件或手机壳,摆在案头像把龙洞的灵气搬回了家。这些石头不只是景观,更是能 “握在手里的地质史”。
我曾突发奇想:将济南名士与感动中国的济南好人融入文创,做成“名士好人魔方”。转动魔方,一面是辛弃疾、李清照等名士风采,一面是当代好人的暖心事迹,让古今正能量在指尖流转。既用趣味形式传播了善行与文脉,也让好人之名远扬、淳朴民风深植人心,让文创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温情纽带。
文创一“巧”胜千金
这些素材要变成“粘人” 的文创,关键在 “接地气”。故宫胶带的成功,“朕知道”——它不是“纪念品”,而是 “日用品”,文创当该如此。
正如五百多年前文征明种的紫藤,其种子成了“奇货可居”的旅游产品。文创有“文”在“创”,多在情理之中,常出意料之外。
比如名石,不必只做摆件,可做成“可把玩” 的物件:黄石崖石刻的纹样刻在钢笔笔帽上,写字时指尖能摸到历史的纹路;章丘青、柳埠红磨成小巧的镇纸,压着书页时,石纹里的粉色像晕开的晚霞。
山水文创可以更“互动”。趵突泉的水纹不只印在瓶身上,可做成感温变色的杯垫,倒热水时泉眼 “冒” 出来,凉了又隐去,像在杯底藏了个泉眼的秘密;大明湖的荷花,能做成种子纸书签,用完埋进土里能长出真荷花,让 “四面荷花” 从纸上活到盆里。
形胜文创要“可参与”。“齐烟九点” 拼图可附赠登山打卡表,拼完图再去爬遍九座山,盖满纪念章;四门塔的 U 盘里预装塔史纪录片,插电脑时不光能存文件,还能 “看” 塔的故事。
文创不必困于古意,现代肌理更藏巧思。济南的数字街巷里,智能屏映着千佛山影;空天构想中,航天器掠过大明湖光。把科创园区的玻璃幕墙、地铁轨道的流线弧度化作设计语言,让趵突涌泉与5G 信号塔共成符号 —— 当传统泉城的底蕴撞上现代脉搏,文创便有了新的心跳。
人人可吃“唐僧肉”
笔耕正酣,朋友圈一盒“唐僧梅肉” 闯入视线 —— 包装上印着唐僧的经典画像,旁侧缀着《西游记》的经典片段。这款“怀旧食品”,把经典IP 与日常吃食相融,既借了名著的熟悉感勾起兴致,又让食品有了故事性,倒成了文创落地生活的生动例子。
文创产品需兼具联想与发散思维,既要善用“近水楼台” 的本土资源,又要具备文学、文化、文艺审美眼光。济南的“舜文化” 是重要名片,舜井、舜耕等都是优质文创素材;“诗城”“词都” 的底蕴更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除了广为人知的泉水,这些元素都值得深入挖掘,成为文创创作的鲜活素材。
当年我“下江南”,饭前见桌上放着一本关于秦淮河的迷你小印本(仿古竖排),收录了二十首诗词。我趁用餐间隙,迫不及待地从头读到尾,至今仍将它珍藏在书架上。这几十年前的文创产品,虽小巧却独具匠心,可谓小中见大,让人印象深刻。
济南的文创需要“突围”。这突围不在于做多少宏大的项目,而在于把那些藏在山水里、写在诗行里、浸在烟火里的济南气质,揉进柴米油盐的细节里。
当有一天,济南人随手拿起的笔、翻开的本、喝的茶,都带着这座城市独有的印记,外地朋友来玩,带回去的不只是特产,更是一份能融入生活的“济南记忆”,那时的文创,才算真正粘住了人心。
受魏新先生启发,天马行空地写了这一堆,且为“抛砖”,方家见笑矣!
作者:张智辉
编辑:楚明雪
来源:天下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