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不要被忽悠了,中国歼-36根本没有实战能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4 16:10 1

摘要:在亚太地区军事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一位日本分析人士会公开质疑中国最新一代战斗机的实际作战价值,这或许源于日本自身在航空研发领域的历史挫折,以及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复杂心态。

在亚太地区军事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一位日本分析人士会公开质疑中国最新一代战斗机的实际作战价值,这或许源于日本自身在航空研发领域的历史挫折,以及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复杂心态。

回想日本的X-2验证机项目,从2016年首飞到2018年仅完成32次试飞便草草收场,暴露了其在气动测试设施和材料应用上的短板。中国歼-36的亮相,却以其独特设计引发全球关注,一些人感到不安。

那位日本人士直言,歼-36的三发动机布局暴露了中方动力系统的不足,认为这种设计在历史上多见于临时改装的运输平台,而非前沿战斗机。

他甚至用“惹人发笑”来形容,暗示这并非技术创新,而是无奈之举。但如果我们深入审视歼-36的动力配置,会发现它并非简单叠加数量,而是针对未来空战需求的优化。

三台发动机包括两台主推涡扇-15改进型和一台辅助变循环发动机,总推力超过40吨,这在2024年12月26日的首飞中已初步验证其超音速巡航能力,速度可达2马赫以上。

相比日本X-2的单发设计,推重比不足1.0,导致机动性受限,歼-36的方案通过精确推力分配,提升了高空机动和长程任务执行效率。

那位人士批评了歼-36的飞翼布局“缺乏实战性”,称其隐身效果有限,无法在真实战场生存。但飞翼结构在全球已有多款成功应用,如美国B-2和B-21轰炸机,它们证明了这种布局在降低雷达反射截面方面的优势。

歼-36的菱形翼身融合设计,将雷达反射截面控制在0.001平方米以下,机身采用新型碳陶复合材料,重量减轻了40%,耐高温达2400摄氏度。这与日本ATD-X方案的尴尬形成对比,后者虽模仿F-22,但因缺少大型风洞,气动调整反复,最终无法内置武器舱。

歼-36的进气道则置于机腹下方,避免正面雷达波直射,同时整合全向相控阵雷达,能在隐身状态下探测数百公里目标。

那位日本分析人士还指出,歼-36仅是为宣传而生,目的是向世界“洗脑”中国军事的强大,从而威慑潜在对手不敢开战。但歼-36的研发过程显示,这绝非空谈。

项目于2010年代末启动,通过数字孪生模拟进行上万次气动试验,2020年后进入原型组装,仅用四年实现首飞,效率远超日本心神项目的拖延。

相比歼-20注重多用途平衡,歼-36偏向高速隐身突防,航程扩展至5000公里,载弹量达14吨,能内置霹雳-17等远程导弹。

2025年3月19日的第二次试飞中,该机在复杂气象下完成高G转弯,稳定性超出预期。日本采购F-35却成本超支,本土组装的单价便达9400万美元,比进口贵了35%,凸显其依赖外部的局限。

日本自研五代机失败后,转向F-35合作,投资6亿美元升级工厂,却因技术转让受限,生产效率低下。

歼-36的全链条自主,从发动机到航电无一外求,这更像是实力的展现,而非单纯的宣传。歼-36的双座并排座舱设计,在2025年6月曝光的照片中可见,允许飞行员分工,一人驾驶,一人管理武器系统,减少高强度作战负荷。

这与日本无类似项目的空白形成了差距。那位人士忽略了歼-36集成人工智能决策系统,能实时调整参数,与无人机协同,这远超F-35的链接能力。

那位人士的言论在印度媒体转载后迅速传播,或许反映了某些国家对中国技术崛起的焦虑。但这种声音反而印证了歼-36的潜力。2025年1月,一些西方媒体开始承认,中国六代机研发速度领先,推动空军智能化转型。

歼-36的矢量喷管技术,在试飞中验证了超音速下转向机动,远胜X-2的传统舵面。更新换代中,与歼-20互补,前者侧重空优,后者偏向打击,变循环发动机提高燃油效率20%,延长作战时间。这恰恰说明,中国航空正从跟跑到领跑。

那位日本人士的观点,或许源于不愿承认差距。日本五代机项目终止后,能做的仅是多买F-35,而中国已形成歼-20、歼-35和歼-36的梯队。

歼-36的热信号抑制,通过一体化喷口降低红外特征,测试中敌方雷达难以锁定,超越第五代局限。

实战潜力在于多任务适应,从空战到对地,弹舱允许快速切换负载。日本专家未提及美军类似设计,或许是回避事实。中国推进第六代,标志着工业自立,这种质疑也许只是心理上的不适。

如今,歼-36已完成多次试飞,包括低空验证和电子战测试。第三款六代机片段曝光,双发布局疑似舰载型,引发国际惊叹。这强化了中国空军在亚太领先,促使周边调整策略。

那位人士的“没有实战能力”论调,在事实面前显得苍白。中国航空正稳步向前,推动全球技术的演进。

歼-36的设计优势,可能会改变未来的空战规则。或许,通过理性分析,我们能更清楚看到祖国的实力。

来源:千经不尽理复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