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瓷器收藏是文人雅士的专属风雅。古人藏瓷,藏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意境,是“白釉青花一火成”的工艺匠心,更是与千年历史对话的精神共鸣。可如今,提起瓷器收藏,不少人却摇头叹一句“俗了”——这两个字背后,藏着收藏圈的时代变迁,更藏着亟待整治的市场乱象
曾几何时,瓷器收藏是文人雅士的专属风雅。古人藏瓷,藏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意境,是“白釉青花一火成”的工艺匠心,更是与千年历史对话的精神共鸣。可如今,提起瓷器收藏,不少人却摇头叹一句“俗了”——这两个字背后,藏着收藏圈的时代变迁,更藏着亟待整治的市场乱象。
古代藏瓷:风雅是刻在骨子里的底色
在古代,能玩得起瓷器收藏的,多是士大夫、文人或望族。他们藏瓷不为牟利,只为“悦己”。那时的收藏圈小而精,藏家们讲究“眼力”更重“心境”,一件瓷器要经多年研究考证,才能纳入藏阁,彼此交流也多是探讨历史渊源、工艺细节,无关金钱多少。
更重要的是,古代瓷器的流通有天然门槛。官窑瓷本就稀缺,民窑精品也需机缘得见,普通百姓连见一面都难,更别说收藏。这种“稀缺性”和“小众性”,让瓷器收藏成了高雅的象征——它不是财富的炫耀,而是文化品位的背书。
今时藏瓷:“人人平等”为何催生出“俗”?
如今不同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收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瓷器也从“文人雅玩”变成了大众能接触到的藏品。这本该是文化普及的好事,却慢慢变了味。
首先是“收藏目的”变俗了。不少人入门藏瓷,眼里只有“升值”二字。他们不研究青花料是“苏麻离青”还是“浙料”,不分辨釉色是“霁蓝”还是“天蓝”,只问“这东西能卖多少钱”“明年能涨多少”。
曾经的“赏瓷”变成了“炒瓷”,有人抱着“捡漏一夜暴富”的心态冲进市场,连基本的鉴定知识都没有,就敢花大价钱买“国宝”,最后被骗得血本无归;还有人跟风收藏,别人买元青花他也买,别人捧雍正粉彩他也捧,收藏成了盲目跟风的“社交货币”,早已没了当初的静心与雅致。
其次是“收藏群体”的膨胀稀释了“雅气”。古代藏家多是有文化积淀的人,如今的收藏圈鱼龙混杂——有真心爱瓷的爱好者,也有投机倒把的商人,更有“国宝帮”这样拿着仿品自欺欺人的群体。
群体庞大本无错,但缺乏统一的审美标准和知识门槛,导致“雅俗不分”。有人把现代注浆仿品当“宋代官窑”炫耀,有人为了抬高自家藏品价格,到处吹嘘炒作,原本的文化交流群,慢慢变成了“晒货攀比群”“买卖交易群”,风雅二字早已荡然无存。
混乱市场:让“俗”变成了“烂俗”
如果说“目的变俗”“群体变杂”还只是审美降级,那混乱的市场,则让瓷器收藏彻底滑向“烂俗”的边缘。
当下的瓷器市场,堪称“真假难辨、乱象丛生”。一边是“国宝帮”自开拍卖行,左手倒右手炮制“天价伪瓷”,把成本几百元的仿品炒成“千万国宝”,扰乱价格体系;一边是虚假鉴定横行,只要给钱,“专家”就能为仿品出具“真品证书”,不少新手被坑得晕头转向;还有直播间“捡漏”骗局,主播拿着“元青花”“明永乐”喊价998,宣称“错过就亏了”,实则全是现代工艺品。
更让人无奈的是,部分展览机构也没守住底线。本该是“真品殿堂”的地方,却让“伪瓷”登堂入室,甚至为“国宝帮”站台,误导大众认知。而那些真正懂行的专家、藏家,要么怕得罪人选择沉默,要么被利益裹挟闭口不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真心研究真品的人被排挤,炒作伪品的人反而风生水起。
这种不加管制的混乱,让瓷器收藏从“俗事”变成了“烂俗之事”:它不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而是投机者牟利的工具;不再是审美提升的途径,而是滋生骗局的温床。当一件瓷器的价值只看“成交价”,不看“文化值”,当收藏的乐趣只在“赚钱”,不在“赏瓷”,千年瓷文化的风雅,也就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别让“俗”毁掉瓷器收藏的初心
其实,“人人平等”的收藏环境本不该是瓷器收藏的“原罪”。让收藏回归风雅,从来不是要把普通人拒之门外,而是要建立“懂瓷、爱瓷、敬瓷”的行业生态——
对藏家来说,少一点“暴富幻想”,多一点“求知之心”,先搞懂“什么是真、什么是好”,再谈收藏;对市场来说,需要更严格的监管,打击虚假拍卖、虚假鉴定,让“伪瓷”无处遁形;对行业来说,专家和机构要主动站出来,普及正确的瓷文化知识,让更多人明白,藏瓷藏的不是“钱”,而是千年工艺的传承,是历史沉淀的温度。
瓷器本无罪,风雅亦未绝。别让混乱的市场、浮躁的心态,毁掉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缘分。毕竟,我们收藏的不该只是一件瓷器,更是藏在瓷釉里的东方美学,是刻在瓷纹里的历史故事——这份价值,从来不该被“俗”与“烂俗”定义。
来源:重锤花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