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观人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4 16:37 3

摘要:近半年,坚持读《论语》,总觉得读不得法,除了能背诵只语片言之外,领悟较浅,收获甚微。今天读到《论语·泰伯》中“曾子有疾”一篇,似有所悟,略有长进。其原文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

读《论语》,观人品

曹三及

近半年,坚持读《论语》,总觉得读不得法,除了能背诵只语片言之外,领悟较浅,收获甚微。今天读到《论语·泰伯》中“曾子有疾”一篇,似有所悟,略有长进。其原文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初读此文,觉得内容简单,言语平常,仅是言语笑谈的日常话题。再深度此文,始得要领。先见容貌、再观颜色和后谈言语,故礼义之始就在于正容止。从仪容举止,推及一切事,都要有秩序,这样就能远离他人的怠慢不敬。病榻之上的曾子剖白肺腑,继而郑重托付君子当持守“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三端。这《论语》中不灭的箴言如一面清澄明镜,照见人品高低,亦如一根无形准绳,衡量我们行走世间的姿态。

动容貌,远暴慢,此乃君子修养之始基。曾子告诫,容貌的庄肃能使人远离轻慢与暴戾。胡适说:“世间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过于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一有事就甩脸色、发脾气,不仅有损自己的涵养,对于解决问题也没有任何帮助。

有一次,季羡林外出授课前,担心家中的君子兰无人照料。便嘱托保姆定时帮着浇水。谁知等他回来时,君子兰已经奄奄一息。仔细询问才得知,保姆给君子兰浇完水,看着屋外阳光正好,特意搬到了阳光下,却不知君子兰最怕高温。看到君子兰死了,一旁的保姆手足无措,也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季羡林的儿子前来探望,听说父亲心爱的君子兰死了,便忍不住想要说保姆几句。季羡林却赶忙宽慰道:“这倒也不怪她,我明知她不懂如何照顾,还把事交给了她,这不是我的错吗?”

季羡林先生便深谙此道:当他得知心爱的君子兰被保姆误晒致死,面对保姆的惶惶与儿子的愠怒,他非但未现雷霆之怒,反以“此吾之过也”的雍容气度主动担责。这般临事自持,如春风化雨,既免于伤人,亦守护了内心的澄明境界——情绪并非不可有,然君子之怒当如止水微澜,在胸中平息,而非形诸眉梢。

再观颜色,近信义,此是君子立身之关键。曾子点明“正颜色”方能令人信服。《增广贤文》中讲“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颜色正而不诚,笑靥之下便往往伏着凶险暗礁。

唐玄宗想重用官员严挺之,李林甫假装好意。私下找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说:“皇上很器重你哥,你让他写个奏折,就说中风了,请求回长安治病吧!”严挺之真照做,李林甫转头又对唐玄宗说:“严挺之病得厉害,干不了大事了,给他个闲职养病吧!”唐玄宗信以为真,让严挺之当了个闲官“詹事”,彻底断了他的升迁路。常听人说: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李林甫何尝不是“颜色”伪饰的专家?他口蜜似饴糖,腹剑却藏奸险杀机,终用一纸“中风”奏章,将政敌严挺之打入仕途死牢。这警示我们:世情之险,常不在怒目金刚,而在那过分亲热的“笑面菩萨”。君子以正色取信于世,小人却借假面惑人害人——真伪之间,识人之难,正因人心之幽深如夜壑难测。

出辞气,远鄙倍,是君子处世之护符。曾子强调言语辞气之端正可免鄙俗悖理之失。可叹这“伤人刃”“福祸门”,一旦失去约束,便足以自毁毁人。今日之损言恶语中伤他人,无异于播下了仇恨的种子。等到这颗种子萌生出恶果,终将反噬自身。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个老秀才,天性尖酸刻薄。凡是好人好事,都要刻意从中挑剔。得理时更是嘴上不饶人,因此人称“赛商鞅”。翰林院编修钱敦堂过世,他的门生为他料理后事,并赡养抚恤他的妻子儿女,事事都办得周全妥帖。赛商鞅却说:“世间哪有这么好心的人?他们分明是借机沽名钓誉!”有一位贫民,他的母亲病饿死于路旁。这位贫民跪在母亲的遗体旁,向路人乞钱买棺,以安葬母亲。他面容憔悴,形体枯槁,声音酸楚悲哀,很多人为之泪下,纷纷施舍给他零钱。赛商鞅却称:“这人是借死尸发洋财!那躺在地上的,是不是他妈妈还不知道呢!什么大孝子?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因为赛商鞅言语薄,嘴里从来没有一句好话。人们都厌恶他、回避他,也没人敢请他教书。最终,他贫困潦倒而死,死后妻子儿女流落街头,极为悲惨。

《阅微草堂笔记》中“赛商鞅”的悲剧正是“口业”的惨痛注脚:钱敦堂门生的孝义之举,贫民乞葬亡母的悲怆哀求,在他口中皆被毒舌扭曲为“沽名钓誉”与“借尸敛财”。最终其刻薄之刃割断了自己的生路,落得贫困而亡,遗孀弱子流落街头——恶语如暗夜撒下的蒺藜,终会刺伤播种者的脚踝。言语非风过无痕,其善者可以载德,其恶者则播下仇恨,反噬自身。

当曾子强调“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其深意在于:君子所贵,正在于这三重根本修养,而非拘泥琐碎末节。读《论语》而见人品,这面古镜所映照的,恰是今日我们自身容貌、颜色、辞气的真实倒影。

于眉宇间见海阔天高,于辞色中照灵魂明晦——此即曾子临终托付给千秋万代的金玉良言。在这个喧嚣时代,守住“动容貌”的涵养、“正颜色”的真诚、“出辞气”的温润,这三重护身符所锻造的,正是那穿越浮华而不可磨损的贵重人品。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