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的几个玉米新品种,不用化控也不会倒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4 17:12 2

摘要:处暑的风裹着一丝凉意掠过田埂,村头的张大爷蹲在去年的玉米地边,手指戳着地里残留的倒伏茎秆叹气——“去年贪求高秆大棒,结果台风一来全趴了,收的时候蹲在地里掰,腰都快断了。”旁边拎着菜篮子的李婶笑着插话:“我家去年种的硕育173,风再大也没倒,收割机直接开进去,亩

处暑的风裹着一丝凉意掠过田埂,村头的张大爷蹲在去年的玉米地边,手指戳着地里残留的倒伏茎秆叹气——“去年贪求高秆大棒,结果台风一来全趴了,收的时候蹲在地里掰,腰都快断了。”旁边拎着菜篮子的李婶笑着插话:“我家去年种的硕育173,风再大也没倒,收割机直接开进去,亩产还比你家多一百斤!”这两句对话,正好戳中了今年玉米种植户的共同困惑:极端天气频发,到底选什么品种、怎么种,才能让玉米地“站得稳、长得好、产量高”?

很多人还抱着“高秆玉米产量高”的老观念,其实这早就是过去时了。如今的玉米品种,早已进入“矮优密抗”新时代——株高250-280厘米、穗位90-110厘米的“中等身材”,才是抗倒伏的“黄金比例”。就像二十四节气里“小满种玉米,芒种管玉米”的古训,传统智慧早就告诉我们:种玉米得讲时机,选对品种比盲目追高更重要。

从科学角度看,玉米的倒伏风险主要来自“头重脚轻”——高秆品种穗位高,重心上移,遇到大风容易“折腰”;而矮优品种的“低重心”结构,加上发达的根系(比如硕育173的根系扎深1.8米,像“隐形防风桩”)、坚韧的茎秆(商道909S的茎秆比普通品种粗20%,纤维素含量更高),就算遇到8级大风,也能“稳如泰山”。

玉米种植得看地域,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不一样,选品种、定播期都得“因地制宜”:

- 东北中晚熟区(吉林、辽宁北部):推荐吉科玉818、新玉667(吉林省2023年审定),这两个品种株高270-280厘米,穗位100-110厘米,抗大斑病、灰斑病,适合机械粒收。播期得赶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地温回升到10℃以上,种子发芽快;密度4000-4500株/亩,别太密,不然容易徒长。

- 华北夏玉米区(河北、山西南部):选硕育173(国审玉20200368)、商道909S(国审玉2024342)、登海鲁西216(2025年1月国家审定)。硕育173穗位仅91厘米,抗倒伏、耐涝,去年河南暴雨后,它的减产幅度比普通品种低40%;商道909S耐干旱,根系深扎1.5米,旱区也能稳产;登海鲁西216株型紧凑,适合密植(5000株/亩)。播期6月上中旬,此时温度适宜,有利于出苗。

- 黄淮海夏玉米区(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推荐YD8010(2025年6月河南审定)、YD8019(即将国审)。YD8010抗南方锈病、茎腐病,生育期102天,正好适合6月上中旬播种,避开7月的高温伏旱;YD8019稳产性好,2024年生产试验亩产达到700公斤。密度5000-5500株/亩,矮秆品种不怕密。

- 西南高原区(云南、贵州、四川):选国丰玉996(2025年弥渡观摩会重点品种)、99王玉米(2025年新审定)。国丰玉996果穗大、无秃尖,抗倒伏,适合云贵高原多雨环境;99王玉米根系发达,抗高温,湖南、湖北的种植户也能种。播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密度3500-4000株/亩。

种玉米最怕“赶早”或“赶晚”:

- 过早种植:东北4月上旬种,容易遇到倒春寒,苗会冻得发黄,后期生长慢;黄淮海5月下旬种,苗期遇到35℃以上高温,苗弱,容易得蚜虫、蓟马。

- 过晚种植:东北5月中旬以后种,生育期不够,籽粒灌浆时间短,饱满度差,产量下降20%-30%;黄淮海7月中旬种,灌浆期只有40天(正常得50天以上),亩产得少200斤。比如去年河南有个农户,7月20日才种玉米,结果亩产只有400公斤,而隔壁6月15日种的硕育173,亩产650公斤,差了一大截。

处暑到了,玉米该种的得赶紧种了。总结一下今年种玉米的“关键诀”:

1. 选对品种:优先选国审抗逆品种(如硕育173、商道909S、YD8010、登海鲁西216),这些品种经过国家试验,抗倒伏、抗病、稳产性都有保障。

2. 适期播种:东北4月下旬至5月上旬,黄淮海6月上中旬,西南5月下旬至6月上旬,按节气来,准没错。

3.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调整,矮秆品种(如YD8010)可种5000株/亩,高秆品种(如吉科玉818)种4000株/亩,别贪密,不然容易“争肥、争光”。

处暑是时间的刻度,品种是丰收的内核,抗逆是稳产的底气。今年种玉米,只要做到“选对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就算遇到台风、干旱,也能让玉米地“站得直、结得满、收得爽”。毕竟,丰收的秘密,从来都在“顺天时、得地利、选对种”里。

来源:冰雪运动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