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中旬,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水草丰茂,成群的麋鹿在这里避暑,悠然自得。在公园深处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专家们正对着电脑屏幕前的一张基因图谱进行研讨。
麋鹿是我国特有珍稀动物
被誉为“东方神兽”
然而100多年前却在我国本土绝迹
1985年8月24日
麋鹿作为濒危物种回归中国
40年来
中国的麋鹿种群持续扩大
成为世界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成功典范
更让世界看到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实践
请听江苏交通广播网独家报道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八月中旬,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水草丰茂,成群的麋鹿在这里避暑,悠然自得。在公园深处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专家们正对着电脑屏幕前的一张基因图谱进行研讨。
这张图谱展示着许多柱状图与螺旋图,绘写的是全球首个端粒到端粒(T2T)的完整麋鹿基因组。它利用最先进的测序技术,完整读取了麋鹿所有染色体的全部DNA序列。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麋鹿保护研究室负责人郭青云说,这就像是记录麋鹿生命的“高清地图”,是麋鹿保护研究的“基石性”成果。“这是我们首次构建麋鹿的T2T基因组,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全球,都是一个巨大突破。这将为我们今后解析它的复杂结构、遗传、疾病以及适应性演化方面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参考信息。”
麋鹿保护研究室工作人员在进行麋鹿基因相关研究
因角似鹿、脸似马、尾似驴、蹄似牛,俗称“四不像”。
麋鹿曾广泛分布在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但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一百多年前在中国本土灭绝。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部长胡冀宁说:“虽然本土灭绝,所幸当时英国乌邦寺庄园的主人十一世贝福特公爵,他花重金买下了仅存的十八头麋鹿,圈养在自己广袤的乌邦寺庄园里面。”
乌邦寺庄园主人与麋鹿引进小组代表签署麋鹿回归协议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一些关心麋鹿的科学家、学者纷纷呼吁麋鹿重返祖国。1985年,中英合作启动麋鹿重引进项目,当年8月24日,英国乌邦寺赠送的22头麋鹿顺利抵达北京。
1985年第一批从英国乌邦寺庄园回归北京的鹿
漂泊海外近一个世纪后,麋鹿终于走完了坎坷的“回家”路,回到了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北京南海子。在这里,中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南海子麋鹿苑应运而生,开启了麋鹿种群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钟震宇介绍,麋鹿回归时,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分别是种群复壮,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种群复壮,是指通过扩大繁殖让麋鹿拥有足够的基础种群;迁地保护,是将麋鹿输送到不同的点,去适应不同的点的气候;野化放归是麋鹿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让麋鹿适应野外的环境,放归到野外去。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黄海之滨的盐城大丰,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历史上也是麋鹿理想的生存地。1986年,在麋鹿回归北京的一年后,又有39头来自英国的麋鹿回到了家乡大丰。同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经39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大丰麋鹿已突破8500头,其中野生麋鹿数量达到3600多头。这些野生麋鹿沿着滩涂扩散在连云港到南通的海岸线上,踩出了一条灵动的生态廊道,但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危险。
工作人员姚亚军告诉记者,鹿角每年都会自然脱落,被锯掉之后,麋鹿今年就不会再遇到缠渔网的危险,鹿角如同指甲一样还会再长。截至目前,今年保护区已进行180多次类似的救助工作。
占地4万亩,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麋鹿的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也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随着种群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保护区空间面临着承载压力。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全保卫处处长薛丹丹说:“2016年的时候,3000多头麋鹿超出了环境承载量,我们的植被生境非常地差,几乎接近荒漠化。”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立波介绍,为了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一方面通过“轮牧”,让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通过迁地保护,让麋鹿去到更多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做了向25个省市,共计26个批次448头麋鹿的输出工作,扩大麋鹿在中国的分布地。”
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八月下旬,天津七里海湿地保护区,连片的芦苇随风摇曳,这里被称为“京津绿肺”。今年3月,从大丰外迁过来的58头麋鹿在这里和多达258种的候鸟们成了“邻居”。
麋鹿与白鹭伴生
麋鹿被称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兆睿介绍,麋鹿以芦苇、香蒲以及藻类植物为食,通过它选择性的采食,可以抑制优势植物的过度繁殖和生长,同时麋鹿的踩踏和刨地等行为可以疏通土壤。通过麋鹿这个湿地旗舰物种,让湿地的生态系统更加完整,发挥它们在湿地生态链里的关键作用。
我国在江苏大丰、湖北石首、湖南东洞庭湖等多个自然保护地先后共开展了11次麋鹿野化放归,全国已有的92处麋鹿栖息地,基本覆盖了麋鹿的历史分布地。
从1985年之前的零,到2024年的1.4万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认为,中国麋鹿回归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物种重引进项目之一。
国家兴,则万物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上,入册生物种数从2013年的6.7万种,已经增长到了2025年的14.8万种,增长超过1倍。
今天,在北京南海子,一组组基因图谱仍在不断绘写;在江苏大丰,麋鹿的一步步足迹都被悉心记录;在天津七里海,一声声鹿鸣与鸟鸣共奏交响……麋鹿的回家之路,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生态韧性,它是中国探索出的一条可持续的保护之路,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经之路。
“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生灵
未来一定还会继续陪伴在我们身边
不再“迷路”
感谢以下单位的大力支持: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记者:张端 杨琳 孙笑然
来源:江苏交通广播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