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剃须刀横测对比:徕芬、博朗等热门机型大PK,看完再买不踩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4 18:45 1

摘要:为终结选择困难症,我自掏腰包购入20款主流机型,爆肝半个多月:经过剃净度/舒适度/续航/静音/细节体验等多轮淘汰赛,最终筛出6款真正六边形战士晋级决赛圈。

应后台3000+条私信催更,这次终于把2025年剃须刀横测肝出来了!

最近半年行业堪称神仙打架,各大品牌密集推出新品,连新晋顶流徕芬也首次下场布局剃须刀领域。

电机功率、刀头、智能算法轮番升级,面对五花八门的技术参数,不少粉丝吐槽:参数越卷越迷糊,稍不留神就交智商税。

为终结选择困难症,我自掏腰包购入20款主流机型,爆肝半个多月:经过剃净度/舒适度/续航/静音/细节体验等多轮淘汰赛,最终筛出6款真正六边形战士晋级决赛圈。

如果你最近有买剃须刀的打算,这篇一定可以帮到你!

徕芬自家研发的高速直线电机,每分钟12000次的转速,剃须又快又干净;机身只有93g重,手柄细到12mm,线条圆润贴合手掌,拿在手里“指哪剃哪”特别顺手;用的是低镍刀网和锐角精钢刀头,剃须时不拉扯,对敏感皮肤特别友好;支持IPX7级防水,剃完直接放水龙头下冲,干净又省事;续航有120分钟,出差半个月不充电都够用。

适用人群:

短须版:适合胡须比较短(≤2mm)、面积小,每1~2天剃一次的用户;

长须版:适合胡须比较长(>2mm)、剃须频率低(5~7天一次),或者有蓄须习惯的用户。

同样搭载徕芬自研的高速双直线电机,每分钟能转12000次,早上赶着出门,三两下就能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三刀头组合设计,剃须面积大、切割更彻底,搭配智能胡须感应系统和双向减震结构,剃须时不会拉扯胡须,触感丝滑,皮肤一点刺激感都没有;而且整机能直接水冲(IPX7级防水),剃完拿水一冲就完事;续航更是给力,充满一次能用100分钟,按每天用几分钟算,三个月都不用充电,经常出差的朋友完全不用担心电量问题。

适合人群:胡须面积比较大,想快速剃干净的用户,不管胡须长短都能用,建议每1~2天剃一次。

买剃须刀看准这四大铁律,别被颜值迷惑,实用才是王道。

电动剃须刀分旋转式和往复式两种。

旋转式像温柔按摩师,适合细软、稀疏胡须,噪音小、刺激小,但遇粗硬胡须易“打滑”,需反复刮;往复式像精准外科医生,适合粗硬、浓密胡须,切割效率高、动力集中,但对皮肤压力大,敏感肌慎选。 所以根据胡须特性去买,一般来说粗硬选往复式,细软选旋转式,别盲目跟风。

电机就是剃须刀的心脏,马达够强效率才会到位,最直观体现剃须效率的是电机转速。往复式建议5000rpm以上,旋转式建议最低也得3刀头结构 + 智能增压。

剃得干净不是表面光滑,很多剃须刀当时看着干净,过段时间胡茬就冒出来。真正剃得干净靠刀网贴合度、刀头灵活性、胡须捕捉结构的协同。

所以刀网厚度材质要平衡,太厚剃不净,太薄伤皮肤;刀头浮动性好,能贴合下巴、鼻翼等曲线;有预剃设计的,能拉直贴近皮肤的胡须,解决残留问题。

敏感肌配粗硬胡须,用劣质剃须刀体验差,可能刮红脸、夹胡须,廉价产品用着像“抽奖”。很多厂商为便携削减成本,导致握持感差、震手。

提高舒适度也可以在刀网上下功夫,比如刀网材质选低镍不锈钢或医疗级涂层,抗敏减少刺激;刀头多轴浮动,适应面部轮廓,降低“夹毛”风险;注意重量和重心,太重或不稳,剃须震手难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再这四大维度下,到底谁更适合你。

三、实测对比1、旋转or往复式

最终选的六款徕芬P3 Pro、徕芬T1 Pro、博朗7系、博朗9系、松下小锤子3.0、飞利浦5系,其中仅飞利浦5系是旋转式剃须刀,其余5款均为往复式。

2、剃须效率

转速是反映电机动力强度的直观数据。我们使用频闪转速仪对每款剃须刀的真实切割频率进行了检测。

实测转速方面,徕芬T1 Pro和P3 Pro表现卓越,实测转速分别达到12468转/分钟和13735转/分钟,均高于官方宣称的12000转/分钟,动力强劲。博朗9表现也不错,10851同样高于官方标称转速。

有效剃须面积大意味着少刮几次、漏刮区域小。这里纠正个误区,有效剃须面积≠外刀网与皮肤接触面积,真正产生剃须作用的是刀网和刀片的重合区域,而非刀网的外部大小!

有的剃须刀把外部的刀网做的很宽很大,让人误以为和皮肤的接触面积大,剃须效率就高,然而实际上,里面的刀片却只有一点点,用起来费时费力。所以我们直接拆机测量刀片和刀网的重合区域:

测量结果如下:可以看出徕芬T1 Pro、徕芬P3 Pro以及博朗9系的有效剃须面积占有优势。

同时,重点考察了剃须后的胡茬残留和一些死角区像下颌、喉结等难剃区域的剃净情况。

这部分耗时最长,直接将评分和感受整理出来:

总的来说,整体剃净度上,徕芬P3 Pro和徕芬T1 Pro凭借专研穹顶结构和55μm超薄刀网的优势,有效剃须角度比普通剃须刀提升45°,稳居榜首,剃净率超95%;博朗7系和9系代表国际品牌处于第二梯队,但刀网厚度限制了其剃净上限。

在死角区,徕芬P3 Pro凭借自适应浮动刀头和穹顶结构,在覆盖下颌、喉结等区域表现出色;博朗9系和松下小锤子3.0依靠多级浮动设计紧随其后;旋转式飞利浦9系因三环刀头物理限制,死角残留率超15%。

4、舒适度

这里主要从震手感、重量、刀网材质等方面进行测评。

先是震手感,通过用分贝仪测试运行的噪音间接体现,其优化程度也反映了震手感的优化情况。

徕芬T1 Pro(57.6dB)与徕芬P3 Pro(60.4dB)表现远超同级,降噪技术显著降低运行声音,且未牺牲动力性能;博朗7系(72.6dB)因往复式电机震动叠加金属刀网共振,噪音明显;飞利浦5系噪音中等(66 - 68dB),旋转式结构有天然静音优势,但未突破低噪天花板。

上手重量方面,松下小锤子3.0轻量化程度高,但塑料感严重;飞利浦5系、博朗7系等重量级选手握持体验类似“健身器械”,牺牲了长时间剃须的舒适性;徕芬T1 Pro和P3 Pro以“轻量不缩水”突围,兼顾了动力与便携性。

刀网材质方面,徕芬有荷兰低镍刀网和不锈钢两种可选,兼顾耐用与低敏。飞利浦5系使用镍网材质,但测试期间出现轻微过敏现象,敏感肌用户需谨慎选择;其他博朗7系、松下小锤子3.0标注不锈钢刀网且测试无过敏,松下采用不锈钢刀网,但有轻微刺痛现象,可能是卡顿拉扯造成。

综合这几个维度,从数据来说表现最好的是徕芬T1 Pro与徕芬P3 Pro,当然真实上手感受的确如此。

四、精华总结1、徕芬T1 Pro

推荐指数:★★★★★

使用感受:新手&敏感肌适用,胡须面积小、长度 ≤ 2mm,剃须频率为 1~2 天/次放心入。徕芬自研高速电机+低镍穹顶刀网,剃须顺滑无拉扯,不扯须不卡须;93g轻量化的设计,12mm超薄手柄,颜值足够;干湿两用IPX7级防水,续航120分钟,出差旅行也能随身携带,长须、有蓄胡习惯还可选徕芬T1 Pro长须版~

推荐指数:★★★★★

使用感受:剃净高效且体验一绝,不卡须不扯须,适用于所有胡须长度,胡须面积大必入。全球首创双直电机,动力够猛,刮得够快,早上赶时间随便蹭两下就干净了;三刀头+智能胡须感应系统,刮得干净还不伤脸,最难剃的下巴也能轻松搞定;航空级CNC铝合金机身,质感高级,自用、送礼都倍有面。

3、博朗7系

推荐指数:★★★☆☆

使用感受:延续博朗一如既往的往复式传统,基础剃须表现尚可,更高纬的剃净度和剃须体验上不占优势,不过无明显短板,是实用派的安全选择。

4、博朗9系

推荐指数:★★★★☆

使用感受:各项参数拉满的旗舰款,剃须快,缺点是价格贵+机身重+配件大,适合预算充足、将就剃须仪式感的朋友。

推荐指数:★★★★☆

使用感受:和徕芬T1 Pro一样的T型设计,方便携带且握持感良好,不过刀头浮动角度有限,舒适度和剃净度有提升空间,适合追求便携的朋友。

6、飞利浦5系

推荐指数:★★★☆☆

使用感受:圆头旋转式剃须刀,以圆头刀网和圆周运动为核心设计,主打温和剃须体验,尤其适合胡须偏软、皮肤敏感的人群。但其对硬胡须或浓密区域的剃净能力较弱,属于典型的“轻柔派”工具。

来源:科技星河5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