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毛主席访苏,签约时侯波突然跳上桌子,赫鲁晓夫:有敬业精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4 19:51 3

摘要:“1957年11月18日下午四点,再挤也得让她过去。”赫鲁晓夫斜着身子对身边翻译说完这句话,伸手把桌签往里推了一下——他指的“她”,正是中国代表团里个头最矮、胆子却最大的摄影记者侯波。那天的签字大厅人声鼎沸,苏联保安、各国记者、工作人员全都堵在过道,空气里混着

“1957年11月18日下午四点,再挤也得让她过去。”赫鲁晓夫斜着身子对身边翻译说完这句话,伸手把桌签往里推了一下——他指的“她”,正是中国代表团里个头最矮、胆子却最大的摄影记者侯波。那天的签字大厅人声鼎沸,苏联保安、各国记者、工作人员全都堵在过道,空气里混着大衣的毛味和闪光灯炸响后的火药味。谁也没料到,一个不足一米六的中国女记者,会在下一秒纵身跳上签字桌,把镜头对准正俯身落笔的毛泽东和赫鲁晓夫。

时间轴往前拨三天。11月15日,毛主席乘坐专列抵达莫斯科,车厢门一开,苏方迎接队伍里一片闪光灯,但中国代表团自己的记者却被卡在安检外。原因很简单:苏联方面担心陌生记者携带“非工作设备”。侯波站在人墙背后急得直跺脚,脸上挂着大相机,脖子上背着小相机,前连后带一共三台。她后来回忆,自己当时只想冲进去:“就怕主席说话的时候,没有我们的照片。”

韩战停火后,中国首次大规模走出国门参会,中央对这次外交机会极为看重。毛主席在出发前不断强调,“要把中国人的精气神带过去。”可在异国的会务流程里,中国记者的座次和通行证常常排在后头。侯波就吃过亏——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庆祝大会,她被保安一把拦下,硬是迟到两分钟才挤进会场。那天晚上,她对毛主席吐槽苏方“排场大、章程乱”,毛主席哈哈大笑:“客随主便。等他们来了北京,也得听我们的广播体操哩。”一句玩笑,把侯波的火气消了大半,却也让她暗暗发誓:下一回再有关键镜头,她绝不会失手。

当时的苏联媒体竞争同样激烈。塔斯社、西方通讯社、日本NHK全打包带来了长枪短炮,位置抢不到,画面就没了价值。17日晚,塔斯社一位身材丰腴的男记者抱怨说:“再这样挤,我可就趴地上拍了。”侯波听得心里直乐,心想:到时候谁趴地上还真不一定。

终于到了18日的签字仪式。大厅原本能坐四百人,愣是塞进去了近七百。椅子被挪得七零八落,除了工作人员没谁真坐得下来。侯波先被人流推到第三排,一抬头发现自己连主席台的桌角都看不到。台上灯光很亮,签字文件铺在正中,强光打在白纸上,反光刺眼。她二话没说,顺着法国代表递过来的暗示,先踩上一把椅子,再越过护栏。恰好那位胖记者钻桌底卡住,堵得下面纹丝不动。侯波抓住空当,一个助跑就蹿上了桌面,左膝跪稳,右脚支撑,相机对焦——“咔嚓、咔嚓”连拍八张。她用的是国产120旁轴,快门声清脆,厅内瞬间安静了半秒。毛主席抬头瞥见亲切熟悉的镜头,下意识冲她轻轻点头;赫鲁晓夫则干脆放下钢笔,笑到肩膀抖动,对外交官说了句俄语:“真敬业!”

签完字,台下记者蜂拥散去。那位胖记者终于爬出来,满脸通红,手里却只剩下一张背影。法国代表拍着侯波的肩膀说:“小姐,这回你赢得漂亮。”侯波顾不得客套,低头检查胶卷,心里想着回到使馆马上冲洗,这套片子务必赶在当晚传回北京。

侯波能有如此胆量,源自她在延安时期打下的底子。1941年她还是延大学员,常常挤在窑洞外听毛主席讲课,没看清脸却记住了声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双清别墅首次与她正式见面,得知她和徐肖冰是夫妻,随口说:“女同志是半边天嘛!”那张三人合影里,毛主席拉她站中间,侯波羞得通红,却也把这句半玩笑半鼓励的话记了一辈子。

从1949到1961,侯波在中南海当了十二年摄影科科长。她的高光时刻并不止莫斯科那一次。天安门城楼宣布建国时,为了拍正面,她把身体探出栏杆,险些失足,是周恩来一把揪住衣角。长沙湘江边,毛主席兴致勃勃下水游泳,她边倒退边取景,掉进了岸边粪池,浑身恶臭却死死护住相机。1959年河南棉花丰收,又是为了俯拍主席与农民的中景,她试图爬上“棉花山”结果陷了进去,棉花枝条裹着相机带子,差点被扯断快门线。尴尬归尴尬,底片一张没糟蹋。

1961年毛主席要求身边工作人员“轮流下基层”,侯波被调去新华社。临别那天,她在怀仁堂向毛主席告辞,说着说着眼泪掉下来。领导人见多了风浪,却第一次面对一个女摄影师的哭腔,毛主席递过一方帕子:“别哭,以后还会见面的。”话虽这么说,他们再没正式握过手。不过,毛主席后来数次托人给她送诗稿、送药品。一次她患胆囊炎住院,翻开包裹,里面是毛主席手书的《浪淘沙·北戴河》:“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侯波忍不住在病床上掉泪,却照旧没回信——她怕自己再写就要写成一篇长报告,索性按下不提。

十二年里,侯波共拍下四千七百多幅底片,公开发表约四百张,涵盖毛主席最朴素也最庄严的瞬间:朝天门码头同船工攀谈、成都街头看群众挑担、庐山会议间隙俯瞰云海……对今天许多人来说,这些照片几乎成了对毛主席个人形象的标准视觉记忆。业内同行常调侃:“你拍完历史,历史也在拍你。”侯波对此只笑,从不多话。

那张“跳桌照”后来先后刊登在《真理报》和《人民日报》。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到此事,说“那位中国女记者,我记住她了,她的专业态度值得学习。”当然,外交辞令无非客气,可莫斯科新闻圈却认定:谁能在克里姆林宫签字桌上按下快门,谁就有资格称得上“狠角色”。侯波却对朋友讲:“我哪有那么多英雄事迹,只是不想遗漏历史关键帧。”一句平常话,道尽了她的职业信条。

值得一提的是,签字仪式那天夜里,外交部新闻司连夜甄选照片。侯波的八张底片全部通过,照片电传回北京时已近凌晨。第二天早晨《人民日报》头版刊出一幅大图,配发短评——“中苏两党两国领导人签署共同宣言”。图中,毛主席侧身执笔,赫鲁晓夫手扶文件,两人面容清晰,光线柔和,构图稳定。很少有人注意到右侧桌角,隐隐露出一只穿布鞋的脚尖——那正是侯波用来稳住身体的支点。消息见报不久,新华社内部茶歇有人打趣:“下一步,该给侯科长发个体操大奖。”侯波摆摆手:“别拿我寻乐,我当天怕摔坏了脚架,比发奖还怕。”

历史是一张张闪光灯下的底片。重要的是,有人在关键时刻按下了快门。1957年那记“蹬桌跳跃”,让中苏联合宣言的签字瞬间永恒定格;也让一个中国女记者的名字,被另一国领导人记在了备忘录——赫鲁晓夫在会后对助理说:“告诉塔斯社,别再说女同志影响秩序,她们干起活来比谁都利索。”助理轻声答应,心里却清楚:真正利索的,是那个埋头冲洗底片、把胶卷晾在莫斯科冬夜暖气管上的中国人。

侯波晚年整理作品时,有人问她拍了那么多张毛主席,最喜欢哪一幅。她想了想,说:“可能还是那张签字照吧,我离主席最近,也离掉下去最危险。”随后她笑了,皱纹挤在一起,像被岁月冲洗过的胶片,颜色虽旧,影像却依旧清晰。

来源:人文历史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