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苹果发布会了,大家“哇”一下;明天英伟达财报炸了,大家又“哇”一下。什么特斯拉、谷歌、亚马逊……咱们的钱、咱们的注意力,好像全都被这七家公司给承包了,就是所谓的“七巨头”嘛。
大家好,我是老杨。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就是我们现在聊美股,好像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家公司。
今天苹果发布会了,大家“哇”一下;明天英伟达财报炸了,大家又“哇”一下。什么特斯拉、谷歌、亚马逊……咱们的钱、咱们的注意力,好像全都被这七家公司给承包了,就是所谓的“七巨头”嘛。
感觉把钱放在它们身上,就跟存银行一样,稳稳的幸福。每天看着账户里的数字往上涨,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但是,我今天想给你提个醒,或者说,想给你分享一个我最近看到的一个,让我后背有点发凉的观点。
华尔街一些顶级的分析师,就是那群掌管着上千亿资金的“聪明钱”,他们最近在悄悄地说一件事:这种“七巨头”独霸天下的好日子,可能很快就要到头了。
甚至有家顶级机构直接给出了一个数字:在未来十年,你现在all in的这些巨头,有64%的概率,会跑输大盘。
你没听错,不是跑不赢那些名不见经redacted的小公司,是连整个市场的平均分都拿不到。
这就好比一场篮球赛,你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一个超级巨星身上,指望他一个人力挽狂澜。但万一他今天状态不好,或者被对手给研究透了,那整场比赛是不是就悬了?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个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让很多人的财富实现大洗牌的话题:美股的天,可能真的要变了。
那个曾经被我们嫌弃、觉得“长不大”的中小盘股,可能正在酝酿一场让你惊掉下巴的风暴。而我们普通人,在这场风暴来临之前,到底应该怎么站队,才能不被甩下车,甚至找到那个能让你资产翻十倍的“黑马”?
这期内容信息量会非常大,建议你先点赞收藏,咱们慢慢聊。
一、巨头的“甜蜜陷阱”
我们先来说说,为啥大家会这么迷恋“七巨头”?
这事儿其实特别好理解,是一种人性。你想想看,过去这两年,谁的手机最好用?苹果。谁的AI最牛?英伟达、微软。谁的电商最方便?亚马逊。
这些公司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的产品我们天天在用,它们的新闻我们天天在看。这种熟悉感,会给我们一种天然的“安全错觉”。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跟我说他不懂股票,但是他懂生活。他觉得买英伟达,就像是给未来世界的“电力公司”投钱,只要人类还想进步,就离不开它。这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道理?特别有画面感?
这就是“七巨头”最大的魔力:它们把复杂的投资逻辑,简化成了一个个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
这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去看那些复杂的K线图,也不用去研究那些天书一样的财务报表,跟着感觉走就行了。
而且,它们也确实给力,股价蹭蹭地涨,让你觉得自己的“感觉”无比正确。这种正反馈一旦形成,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把钱投进来。
大家都在说,都在买,你不买,就好像错过了整个时代。这种FOMO(害怕错过)的情绪,是会传染的。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整个市场的资金,像疯了一样涌向这七家公司。
标普500指数,说是代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但实际上呢?超过30%的权重,都压在这七家身上。这在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甜蜜的陷阱”。表面上看,你的账户在涨,你感觉自己是股神。但实际上,你投资的已经不是整个美国经济了,你是在赌这七家公司能永远“伟大光荣正确”。
可问题是,商业世界里,哪有什么“永远”?
诺基亚当年手机卖得多好?柯达的胶卷当年多有统治力?它们都曾经是各自领域的“巨头”,但最后怎么样了?时代一变,一个浪花就把你拍在沙滩上了。
我不是在说明天苹果就会倒闭,或者英伟达的芯片就没人要了。我想说的是,当一个东西好到了所有人都认为它会永远好下去的时候,危险,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悄悄靠近了。
因为所有的好消息,所有的增长预期,都已经被股价给提前透支了。它就像一个被吹到极限的气球,看起来五彩斑斓,但稍微来个针尖,就可能“砰”的一声。
而华尔街那帮人,就是专门找“针尖”的人。他们现在看到的“针尖”是什么呢?
二、华尔街的“悄悄话”与历史的“预言”
华尔街的“聪明钱”跟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哪?我们看的是现在,是“哇,英伟达又涨了”;他们看的是未来,是“嗯,两年后,市场会是什么样?”
他们最近就在琢磨一件事:利率。
我知道,一听到“利率”这两个字,很多人头都大了,觉得跟自己没关系。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懂了。
你可以把“利率”想象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地心引力”。利率高的时候,地心引力就强,钱就喜欢待在那些最安全、最稳当的地方,比如银行储蓄、国债。因为我啥也不用干,就能拿到不错的利息,我干嘛还要去股市里折腾呢?
那什么样公司的股票,在这种环境下最受欢迎?就是那些家大业大、现金流像印钞机一样的大公司,也就是“七巨头”。因为它们有足够厚实的家底,能抵抗住“地心引力”的拉扯,能继续赚钱,继续增长。
但是,现在情况正在起变化。美联储已经开始释放降息的信号了。降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心引力”要变小了。
当地心引力变小,会发生什么?钱,就会从那些最“重”、最“稳”的地方,开始往外“漂”了。它们会去寻找那些更有想象力、更有爆发力的地方。
这就像你把水龙头拧小,水只会从主管道里流出来;可一旦你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水就会溅得到处都是,那些犄角旮旯的小管道,也都能分到水。
在股市里,那些“犄角旮旯的小管道”,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中小盘股。
那些华尔街的顶级投行,比如高盛、摩根大通,他们内部的研究报告,最近都在反复提一个词:“市场广度的修复”。
说人话就是:别老盯着那七家公司了,该去看看其他四百多家公司了。水龙头要开大了,雨露均沾的时候到了。
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个“64%的概率会输”,就是来自于一家叫“Research Affiliates”的顶级量化机构。
他们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历史数据回测,发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市场上排名前十的超级大公司,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有超过六成的概率,表现会不如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
为什么?逻辑也很简单。
第一,“船大难掉头”。一家公司长到几万亿的市值,你还指望它每年都翻倍增长?这不现实。就像一个2米2的篮球运动员,你让他再长高20厘米,比让一个1米7的小伙子长高20厘米,要难太多了。增长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第二,“盛极而衰”。当你成为所有人的焦点时,你也就成了所有人的靶子。监管机构会盯着你有没有搞垄断,竞争对手会想尽一切办法从你身上撕下一块肉,全世界最顶尖的黑客也想在你系统里找找漏洞。这种“王者的代价”,会慢慢消耗掉公司的精力。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回头看,2000年的时候,大家追捧的是思科、英特尔、朗讯这些科技巨头,觉得它们就是未来。结果呢?互联网泡沫一破,这些公司沉寂了十年。后来大家又去追捧能源、金融,结果08年金融危机又倒下一批。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它会押韵。每一次,当市场过度沉迷于少数几个“明星”时,往往就是风格切换的前夜。而这一次,历史的韵脚,似乎正指向了那些被遗忘已久的中小盘股。
三、沉睡的雄狮——中小盘股的“复仇”时刻
好了,说了半天“巨头”的风险,我们现在来看看另一边,那个被大家冷落了很久的“丑小鸭”——中小盘股,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华爾街觉得它们可能会变成“白天鹅”?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啥是中小盘股。这个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定义,通俗点讲,就是那些还没长成参天大树的公司,它们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特别好,但名气还没那么大。比如,一家专门给电动车做某个核心小零件的公司,或者一家开发了某种特定行业管理软件的公司。
在过去这两年,利率很高,“地心引力”很强的环境下,这些公司过得特别惨。
为啥呢?因为小公司嘛,家底薄,特别需要从银行借钱来发展,搞研发、扩产能。利率一高,借钱的成本就上去了,那真是“压力山大”。而且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消费也谨慎,大公司还能靠品牌扛一扛,小公司的订单可能就直接被砍了。
所以你看代表中小盘股的罗素2000指数,过去两年的走势,简直是“惨不忍睹”,跟“七巨头”那种一飞冲天,完全是两个世界。
但是,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狠,弹得越高。
现在,整个剧本可能要反转了。降息周期,就是中小盘股的最佳“狩猎时刻”。
第一,资金成本下降。利率一降,这些公司去银行贷款的利息就少了,融资压力一下就小了。本来因为没钱不敢上的项目,现在可以大胆去干了;本来勒紧裤腰带搞研发,现在可以多招几个工程师了。公司的活力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第二,经济复苏的“急先锋”。通常降息都伴随着经济要开始复苏的预期。经济一回暖,谁的反应最快?是小公司。
大公司做一个决策,要层层审批,开半年会。小公司老板拍个脑袋,第二天就开干了。它们就像市场经济里的“毛细血管”,对水温的变化最敏感,也最能第一时间享受到复苏的红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宜,真的太便宜了。
现在的市场,出现了一个非常魔幻的景象。一边是“七巨头”的估值高高在上,市盈率动不动就三四十倍,甚至更高。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现在投一块钱进去,要等三四十年才能回本。另一边,是大量优质的中小盘公司,市盈率只有十来倍,甚至个位数。
这就像北京三环里的房价,已经炒到了天上,你觉得没啥上涨空间了。但隔壁河北的某个小镇,风景又好,又有发展潜力,房价还趴在地板上。你说,聪明的钱,会怎么选?
华尔街那帮人,已经开始悄悄地从“三环”里撤出来,去“小镇”上布局了。他们管这个叫 “估值修复”。说白了,就是把钱从贵得离谱的地方,挪到便宜得不合理的地方。
而且,中小盘股里面,最容易诞生那种“十倍股”,也就是我们说的“Ten-bagger”。因为它们的基数小,从10亿市值涨到100亿,远比从2万亿涨到20万亿要容易得多。
亚马逊、奈飞,这些我们今天看来的巨头,当年,也都是从不起眼的中小盘股一步步长起来的。
投资中小盘股,就像是在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寻宝,虽然有风险,但一旦挖到金矿,那个回报,是你在成熟的景区里捡瓶子,完全无法想象的。
四、普通人的“寻宝图”——如何找到十倍黑马?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有点心动了,觉得“哇,中小盘股听起来像个大金矿啊!”
别急,我们先冷静一下。金矿旁边,通常也伴随着陷阱。中小盘公司的数量,成千上万,比大公司要多得多。这里面鱼龙混杂,有真正的“黑马”,也有很多可能明天就倒闭的“僵尸企业”。
如果我们像没头苍蝇一样冲进去,那大概率不是去寻宝的,是去“送人头”的。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有没有一张可以按图索骥的“寻宝图”呢?
当然有。我们虽然不能像专业机构那样,一家家公司去实地调研,跟CEO吃饭聊天。
但我们可以掌握几个大的原则,来提高我们“挖到宝”的概率。这里我给你分享三个我自己的思路,不是投资建议,纯粹是逻辑分享。
第一条线索:寻找“卖水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一个热门的淘金热潮里,真正最赚钱的,可能不是那些去挖金子的人,而是那个在旁边卖水、卖牛仔裤、卖铁锹的人。
你把这个逻辑套用到现在的科技浪潮里。比如AI很火,我们都跑去买英伟达,这叫直接“挖金子”。
但你有没有想过,AI发展需要什么?需要更快的网络传输,那光模块公司是不是就是“卖铁锹”的?需要更大的数据存储,那做存储芯片和服务器的公司是不是“卖牛仔裤”的?
AI应用要落地,需要有软件公司去开发,那给这些软件公司提供基础工具和平台的,是不是“卖水”的?
这些在产业链上,给“巨头”们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公司,它们的业务增长,跟巨头是绑定的。巨头吃肉,它们就能喝汤。
但它们的股价,可能还远远没有反映出这种增长潜力。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个目标。
第二条线索:关注那些“小而美”的隐形冠军。
有很多中小公司,你在新闻上可能从来没听过它的名字,但它在自己那个非常细分的领域里,可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比如说,有一家公司,专门生产一种用在高端医疗设备里的特种螺丝钉。
这个市场可能总共就那么大,大公司看不上,但它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了全球70%的份额。
所有做高端医疗设备的公司,都得从它这里买螺丝钉。你说这家公司牛不牛?
这种公司,就是典型的“隐形冠军”。它们通常有非常深的技术护城河,客户粘性极高,利润率也特别好。
它们不追求“大而全”,只追求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做到“小而精”、“小而美”。
这些公司可能不会像科技股那样一夜暴涨,但它们的增长非常稳健,穿越牛熊。找到它们,就像是给你的投资组合,买了一份非常靠谱的“保险”。
第三条线索:拥抱“困境反转”的周期性行业。
有些行业,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经济好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经济差的时候,亏得一塌糊涂。比如原材料、航运、制造业等等。
投资这类公司,时机就特别重要,你要在它最惨的时候买进去。
举个例子,比如航运业。前两年因为疫情,全球供应链断裂,集装箱一箱难求,航运公司赚翻了。
后来疫情结束,运力过剩,运价暴跌,股价也跟着跌到了地板上。很多公司都在亏钱,大家觉得这个行业完蛋了。
但你想想,只要全球贸易还在继续,海运的需求就永远存在。当行业里最弱的那些参与者都倒闭了,活下来的公司,就能享受到未来需求回暖时,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弹性。
这种“困境反转”的剧本,在中小盘股里,每隔几年就会上演一次。关键在于,你敢不敢在所有人都在哭泣的时候,微笑着买入。这需要逆向思考的勇气。
当然,对于我们大部分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个股的朋友来说,还有一个更简单、更省心的方法,那就是——投资中小盘股的指数基金(ETF)。
比如代表罗素2000指数的IWM。你买入它,就相当于一篮子买入了2000家中小公司,把风险给分散了。
你可能抓不到那个最牛的十倍股,但只要中小盘股的整个春天来了,你的花园里,也同样能开满鲜花。
五、心态比策略更重要——普通人的“闯关”心法
好了,讲完了策略层面的东西,我最后想花一点时间,聊聊我觉得更重要的事情——心态。
投资这个事儿,说到底,最后比拼的不是谁的技术分析更牛,谁的消息更灵通,而是谁的心态更好,谁能克服人性的弱点。
当我们准备从“七巨头”的怀抱里,分一部分资金出来,去布局中小盘股的时候,你一定会面临两个巨大的心理挑战。
第一个挑战,叫 “离群的孤独感”。
当你的朋友们还在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英伟达的财报,苹果的新品时,你默默地买入了一家你连名字都念不顺的材料公司。那种感觉,是有点孤独的。
甚至当“七巨头”继续上涨,而你的中小盘股还在原地踏步,甚至下跌的时候,你会开始严重怀疑自己。
“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个傻子?大家都在赚钱,就我在这里瞎折腾。”
这种感觉,我完全理解。
但你一定要记住,投资,本质上就是一场认知变现的游戏。
你赚的,是你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的那一部分钱。如果你做的决定,和所有人一模一样,那你凭什么获得超越所有人的收益呢?
真正的机会,永远诞生于共识之外。当一个观点让你听起来有点不舒服,甚至有点挑战你常识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第二个挑战,叫 “对波动的恐惧”。
中小盘股,因为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它们的股价波动,天然就要比大公司剧烈得多。今天涨10%,明天可能就跌15%,这都是家常便饭。
如果你习惯了“七巨头”那种稳稳的上涨,你可能会非常不适应这种“过山车”一样的感觉。
你的心脏会受不了,你会在某一个大跌的深夜,忍不住打开交易软件,然后一键清仓,发誓再也不碰这些“垃圾股”。
怎么克服这种恐惧?
唯一的办法,就是 “不要看”和 “用闲钱”。
在你买入之前,就要想清楚,你投这笔钱的逻辑是什么。
是因为看好降息周期的宏观环境?还是因为看好这家公司的长期价值?只要这个底层的逻辑没有改变,那中间股价的日常波动,就跟天气预报一样,与你无关。
不要天天去看它,你越看,心态越容易崩。
另外,一定要用你三五年内都用不到的闲钱去投。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涨了不狂喜,跌了不恐慌,给你的投资,也给那些有潜力的中小公司,一点成长的时间。
投资中小盘股,就像是种竹子。头几年,你把种子埋下去,浇水、施肥,它好像一点动静都没有,甚至你都怀疑这地里是不是啥也没有。
但它其实是在你看不见的地下,疯狂地扎根。等到根扎得足够深了,一旦开始向上生长,可能一夜之间,就冒出好几米。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耐心,等待那个“雨后春笋”的时刻。
好了,今天跟大家聊了这么多,从“七巨头”的甜蜜陷阱,到中小盘股的复仇时刻,再到我们普通人如何去寻找未来的十倍黑马。
我最想传递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永远领涨,也没有任何一种风格可以永远占优。市场就像一个钟摆,总是在不同的风格之间,来回摆动。去年大家还在嘲笑价值投资,今年可能就轮到成长股吃瘪了。
我们作为身处其中的普通人,最聪明的做法,不是去预测钟摆下一次会摆向哪里。
而是做好资产的配置,让你的组合里,既有像“七巨头”这样稳健的核心,也要有像中小盘股这样,充满想象力和爆发力的“卫星”。
这样,无论市场的风,往哪个方向吹,你的船,都能行得更稳,也走得更远。
当然,今天所有的内容,都只是我基于当前市场信息的一些个人思考和逻辑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独立的研究和判断。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启发,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并且把它分享给你身边还在“迷信”七巨的朋友。
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你是更看好“七巨头”的王者延续,还是更期待中小盘股的黑马逆袭呢?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是小Lin,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今日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