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商业竞争中,品牌如何定位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从红海中突围。然而,90%的企业在定位过程中都会踩中三大致命雷区:要么陷入“更好更便宜”的同质化陷阱,要么沉迷于“自嗨式创新”,要么在摇摆不定的战略中耗尽资源。
在商业竞争中,品牌如何定位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从红海中突围。然而,90%的企业在定位过程中都会踩中三大致命雷区:要么陷入“更好更便宜”的同质化陷阱,要么沉迷于“自嗨式创新”,要么在摇摆不定的战略中耗尽资源。
千禾味业用“0添加”破局调味品市场,东鹏特饮靠精准定位以及“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广告语逆袭红牛,王老吉以“预防上火的饮料”定位成就200亿神话——这些成美咨询的成功案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避开了绝大多数企业都会踩的定位陷阱,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战场。
雷区一:追求“更好”,而不是“不同”
大多数企业在定位时,第一反应是证明自己比竞争对手“更好”:成分更优、价格更低、功能更强。但消费者心智中早已塞满各种“更好”的承诺,结果往往是陷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
破解之道:从“更好”转向“不同”。关键不是教育消费者“为什么选我”,而是让他们在特定场景下“只能想到我”。
雷区二:把“伪需求”当创新方向
许多企业热衷于挖掘“消费者自己都没发现的需求”,结果创造出一堆无人问津的创新产品。某家电品牌推出“能发朋友圈的智能冰箱”,最终沦为行业笑话;某食品企业开发“专为程序员设计的能量饼干”,市场反响惨淡。这些案例的共性是:把企业的一厢情愿,当成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破解之道:用“场景验证”代替“头脑风暴”。真正的创新不是创造需求,而是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常识性需求”。
雷区三:战略摇摆,什么都想试试
最危险的雷区莫过于“战略多动症”:今天学小米做性价比,明天模仿苹果讲情怀,后天又跟风直播带货。某国产服装品牌十年间更换7次定位,从“商务精英”到“国潮青年”再到“轻奢时尚”,结果库存积压、品牌模糊,最终被市场淘汰。
这种摇摆的根源在于:把战术当战略,把风口当方向。元气森林即便在气泡水成功后,也没有盲目拓展可乐、果汁等品类,而是围绕“健康饮品”定位,逐步延伸至电解质水、茶饮料等关联品类。
破解之道:用“十年不变”的标准检验定位。检验定位是否正确的终极标准是:这个方向值不值得企业坚持十年以上?
结语:避开雷区,找到你的“生态位”
记住:品牌定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关于“取舍”的战略抉择。那些能活下来且活得好的企业,不是做得更多,而是错得更少。当90%的竞争者都在雷区中挣扎时,避开它们,你就已经赢了一半。
来源:有范娱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