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曦微露,井冈山的薄雾尚未散尽,一场关乎心灵的特殊旅程已然开启。2025年初夏,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江西、云南两省十三市州的两百余名教育工作者,他们齐聚井冈山大学,共同参与“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与援助工作培训。
晨曦微露,井冈山的薄雾尚未散尽,一场关乎心灵的特殊旅程已然开启。2025年初夏,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江西、云南两省十三市州的两百余名教育工作者,他们齐聚井冈山大学,共同参与“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与援助工作培训。
开班仪式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李羚的致辞如清泉流淌:“在井冈山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我们共同开启这场心灵守护的征程。”她的目光扫过会场,看到了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容。这其中,有来自青原区的七十名乡村教师,有遍布江西各县市的六十名教育骨干,还有二十位从云南边疆远道而来的教育工作者。更令人感动的是,线上还有两千余人同步参与,近万人关注着这场特殊的培训。
琅琅书声润心田
培训伊始,一阵清越的诵读声便打破了会场的宁静。孩子们清脆的嗓音如溪水潺潺,引领着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吟诵经典篇章。这一刻,琅琅书声仿佛穿越时空,将中华文化的血脉与当代教育理念巧妙融合。诵读声在会场回荡,也在每个人心中激起涟漪——原来,阅读可以如此自然地成为心灵的滋养。
来自云南怒江贡山茨开镇中心校的李春富老师沉浸在诵读声中,眼角微微湿润。她后来在培训反馈中写道:“当听到孩子们纯净的诵读声,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孩子们也在这样诵读经典。那一刻,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力量。”
声音疗愈与文化滋养
培训课程丰富多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董冰玉教授带来的《声音的疗愈力》。讲座中,董教授从声音的频率与节奏入手,娓娓道来不同声音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她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发声练习和音乐引导来缓解焦虑情绪,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到声音疗愈的神奇效果。会场里时而响起舒缓的吟唱,时而飘过清脆的铃音,仿佛整个空间都被净化了一般。
舒曼教授的课程则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中国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与变革》不仅深入剖析了儒家思想、道家理念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更让大家意识到“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传统智慧在现代心理服务中的独特价值。学员们纷纷感叹,原来解决问题的钥匙,一直藏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心灵之旅的延伸
培训间隙,与会者还走访了青原区的多个文化场所。在阳明书院,古木参天的院落里弥漫着书香墨韵,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色记忆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在眼前;在青原区心桥心理中心,大家看到了“阅读+文化+体育”融合理念的生动实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训期间举行的一场座谈会开启了新的思考。李羚会长提出了以“阅读+文化+体育+科技”为核心的新理念,将阅读比作心理健康的“精神基石”,文化作为“价值锚点”,体育成为“活力载体”,科技则是“赋能工具”。这一理念得到了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多元融合的模式将为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开辟新的路径。
播种希望与未来
五天的培训转瞬即逝,但留下的思考与感动却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结业仪式上,学员们相互交换联系方式,约定要将所学所感带回各自的工作岗位。来自云南的李春富老师格外激动,她记得李羚会长特别叮嘱云南学员:“你们是播撒新方式的种子”。这句话让她深感责任重大,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建设“校园主题书屋”的决心。
夕阳西下,井冈山的翠竹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这群特殊的学生告别。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程,他们的行囊里不仅装着培训资料,更装着对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解、新方法。
正如李羚会长所说,这是一次关于心灵守护的征程。当这些教育工作者回到各自的岗位,将如同播撒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绿荫。
这场培训虽然落幕,但真正的实践才刚刚开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能看到:在江西的乡村学校里,老师正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在云南的边远山区,家长陪着孩子共读情绪绘本;在全国的农村地区,阅读真正成为连接家校社的纽带,照亮无数未成年人的心灵成长之路。
井冈山上的这次相聚,不仅是一次培训,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使命的传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吉安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