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花儿与少年》第七季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飙升,7.6的评分让前一季3.9分的惨淡成绩相形见绌。
节目组本想营造和谐友好的旅行氛围,谁知道两位嘉宾的表现却让观众直呼受不了。
一个时刻保持精致不愿露真容,一个口口声声说真实却处处显得虚假。
这样的真人秀还有什么意思?
张雅琪这个名字对很多观众来说并不陌生。
2023年她参加《offer》节目时就因为各种争议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不少观众对她的职场态度颇有微词。
节目结束后,张雅琪并没有如期待的那样坚守律师本行,而是选择了进军娱乐圈。
真正让人震惊的是她的发展速度。
签约湖南卫视仅仅三个月,就拿到了《歌手2025》和《花少7》这样的顶级综艺资源。
要知道,很多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艺人都未必能拿到这样的机会。
更让人疑惑的是,原本网传的"五妹"人选是柯颖,结果临时被张雅琪替换,这种操作让不少网友质疑她是典型的"资源咖"。
节目录制前50天,导演组按惯例对所有嘉宾进行了深度采访,试探每个人的态度和底线,希望规避可能的风险。
张雅琪在采访中给自己设定的人设是"直率、不做作",声称要在节目中做最真实的自己。
听起来很不错,观众也期待看到一个敢说敢做的率真女孩。
真正的节目播出后,观众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张雅琪在镜头前反复提醒自己"要做真实的自己",这种刻意的自我暗示反而让人觉得特别虚假。
她在"真实"和"讨好"之间不断摇摆,既想表现得与众不同,又担心得罪其他嘉宾,结果两头都不讨好。
从路透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张雅琪在团队中处于边缘化状态,脸上经常带着一种被孤立的表情。
这种情况下,她更加努力地想要融入群体,却越发显得用力过猛。
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的不自在,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让人喜欢?
如果说张雅琪的问题是太想表现,那么陈数的问题就是太想保持完美。
作为节目中年龄最大的女嘉宾,陈数一直以清冷高贵的形象示人,观众也期待她能在节目中撑起大场面,展现成熟女性的魅力。
陈数在节目前的人设确实很完美:优雅、高贵、有内涵,这些标签让她在一众年轻嘉宾中显得格外突出。
节目组和观众都希望她能够成为团队中的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刻展现大姐大的风范。
节目播出后,观众发现陈数确实很"完美",完美到让人觉得有些疏离。
她在节目中的表现更像是参加一场高端商务晚宴,而不是和朋友一起的轻松旅行。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考量,时刻保持着所谓的"体面"。
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百元团建"环节。
这本来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游戏,大家可以放松心情享受简单的快乐。
陈数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明显的距离感,仿佛这种"低端"的娱乐方式配不上她的身份。
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在传达一个信息:我不属于这里。
更让观众不解的是,陈数会刻意"避开镜头",明明是来录制节目的,却经常表现出不愿意被拍摄的样子。
当其他嘉宾给她起带"老"字的昵称时,她明确拒绝,只接受"陈小二"这个听起来更年轻的称呼。
这种对年龄的敏感让人觉得她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淡定。
最让观众受不了的是她的化妆习惯。
每天早上,当其他嘉宾都已经准备出发体验旅程时,陈数还在慢悠悠地化妆,坚决不愿意素颜面对镜头。
她似乎认为保持"精致感"比享受旅行本身更重要。
这种态度让整个节目都充满了"成年人客套"的尴尬氛围。
有了陈数和张雅琪的对比,那英的表现就显得格外珍贵。
虽然她经常自嘲"少说话,少得罪人",但实际上她是几个嘉宾中最直率真诚的一个。
那英对于昵称没有任何介意,不管别人叫她什么都坦然接受。
出门前她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化妆上,草草收拾一下就专注于体验旅程本身。
她的行为告诉观众:我来这里是为了旅行,不是为了维持什么形象。
最重要的是,那英"有需求会说,有情绪会露"。
她不会为了维持所谓的和谐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会为了讨好观众而表现得过于完美。
这种真实的状态让观众感觉很舒服,觉得她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可亲可近。
对比之下,陈数的刻意保持距离和张雅琪的用力表演就显得特别突兀。
观众开始怀念那些敢于展现真实自我的嘉宾,哪怕有些粗糙,也比虚假的完美要好得多。
男嘉宾中,龚俊的表现也值得一提。
面对节目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人际关系,他直接表态:"哪来那么多弯弯绕绕勾心斗角"。
这种直接的态度让观众眼前一亮。
龚俊对着镜头完全不遮掩不做作,想笑就笑,想说就说。
他没有刻意营造什么人设,也不担心自己的某些行为会被过度解读。
这种自然的状态让他迅速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他的表现证明了一个道理:观众并不需要完美无瑕的偶像,他们更喜欢那些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
哪怕有些缺点,只要是真实的,观众都能接受甚至喜爱。
从整体编排来看,《花少7》的导演组明显想要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氛围,避免像前几季那样出现激烈的冲突和争议。
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问题,毕竟观众也确实厌倦了那些为了制造话题而故意挑起争端的套路。
导演组验证了"双数季作妖,单数季友好"这个玄学规律。
第六季的各种争议和低分让他们意识到必须调整策略,于是在第七季中格外小心,尽量避免可能引发争议的情节设计。
这种刻意的安排确实让节目整体氛围看起来很和谐,大家都彬彬有礼,很少出现不愉快的场面。
节目评分也从第六季的3.9分飙升到了7.6分,似乎证明了这种策略的成功。
问题是,过度的和谐反而让节目失去了真人秀应有的真实感。
当所有人都在努力维持表面的客套时,观众看到的不是朋友间的真实互动,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这种"成年人客套"的氛围让节目变得有些无聊。
通过观众的反馈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完美无瑕的表演,而是"有情绪、有需求、有瑕疵"的鲜活个体。
他们希望看到嘉宾们在旅途中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包括那些不完美的时刻。
观众对陈数和张雅琪的不满,本质上是对虚假和做作的反感。
她们越是努力表现得完美,观众越是能感受到那种刻意的不真实。
相反,那英和龚俊的自然表现反而让人觉得很舒服。
现在的观众已经足够成熟,他们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表演。
他们更愿意看到"粗糙的真诚",也不想要"无懈可击的完美"。
这种观众需求的变化,值得所有真人秀节目制作方深思。
真人秀的核心魅力就在于"真实"二字。
当嘉宾们开始刻意维护某种形象时,节目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吸引力。
观众能够容忍嘉宾的各种小毛病,但无法忍受虚假的完美表演。
节目播出后,关于陈数和张雅琪的讨论在各大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很多观众表示,如果下一季还有类似的嘉宾,他们可能会选择不看。
这种观众反馈对节目制作方来说无疑是一个警钟。
结语《花少7》的收视成功和口碑争议形成了鲜明对比。
高评分证明了观众对真人秀的需求依然旺盛,但对陈数和张雅琪的批评也说明了观众品味的提升。
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和谐,而是渴望看到更加真实自然的内容。
对于真人秀来说,找到真实与娱乐的平衡点,或许比营造完美的假象更加重要。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