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在日本举办的第27届国际交流会“亚洲的未来”峰会中,李显龙说,“I only have three and a half million Singaporeans and there are several billion people in th
大家好,这是#EduKnow原创精选的第767篇文章。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说,“新加坡只有350万人,但数十亿人想排队进来。”
2022年,在日本举办的第27届国际交流会“亚洲的未来”峰会中,李显龙说,“I only have three and a half million Singaporeans and there are several billion people in the region who may queue up to come."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网络发达、税收相对较低、政府廉洁高效等因素,新加坡吸引了大量移民,这当中包括不少富豪与中产。
2024年,新加坡人口更是首次突破600万人口大关。
而在这近604万人口中,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加起来只有418万,剩余185万人口都为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中,中国人占据重要比例。
据statista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有超过30万中国人在新加坡定居、工作与生活。
北京妈妈Ellen十多年前来到新加坡,如今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三个孩子都就读于新加坡美国学校SAS,其中大女儿今年刚经历美本申请。
在新加坡生活十多年,Ellen目睹一波波中国父母奔赴新加坡发展,其中不乏大量专程为了孩子教育而来的陪读家长。
Ellen作为较早一波涌入新加坡的家长,她收获了理想的教育“伊甸园”吗?
冰刀上的少女:靠花滑进入韦尔斯利?
凌晨四点多的周末,新加坡的街道还在沉睡。
Ellen带着女儿Sissi走出家门,驱车前往全岛唯一的奥林匹克冰场。这样的清晨训练,她们坚持了整整十年。
但2023年8月,这唯一的滑冰场馆也关闭了,像Sissi一样的“冰娃们”,只能飞往马来西亚去做跨国训练。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
但Sissi喜欢在冰上起舞、旋转的感觉,对花样滑冰的热爱与坚持,让Sissi一路滑进新加坡国家队。
在美本申请时,Sissi的拥有着漂亮履历:
SAT1550高分
10门AP成绩
新加坡花样滑冰国家队成员
SAS管弦乐团大提琴手
自主创建校园俱乐部
此外,她还参加过实习与科研。在Common App上填写活动时,Sissi并没有把花样滑冰放在活动列表的第一位。因为当时适逢疫情,很多国际赛事都取消了,Sissi并没取得非常耀眼的比赛成绩。
但因为这项体育运动,Ellen看到了女儿的坚毅与自律如何一步步养成。用Ellen的话来说,比起大学申请,她更欣慰看到这些优秀品质如何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里一直滋养她。
在早申ED2时,Sissi被顶尖文理学院韦尔斯利录取。这所只招收女生的文理学院曾走出无数知名女性精英,如宋美龄、冰心、希拉里等。
图为《Mona Lisa smiles》剧照,该电影讲述了韦尔斯利学生的故事。
回忆整个申请季,Sissi其实并非一路坦途。
和很多新加坡的华人家庭一样,Sissi八年级时也在校外请了顾问。“主要是担心她九年级的选课问题,我们也不太懂,担心她选不好。”Ellen回忆说。
当时,新加坡可供选择的留学机构乏善可陈,一番调研后,Ellen为女儿选择了远在北京的A机构。Sissi有一位SAS学姐就是签约的A机构,这位学姐最后的申请结果非常不错。
但后来事实证明,她们的选择是错误的。
在与A机构签约付钱后,很长时间内,Sissi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有一天,Ellen坐不住了,在与A机构创始人沟通时,对方态度强硬傲慢。
“他说我们的关系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我们只要好好听话,按照他说的去做就行”,Ellen至今回忆起这段仍旧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当时我真的没有办法容忍一个教育工作者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当时我就告诉他,我的女儿不是病人,我们终止合作吧。”
这次踩坑经历让Ellen认识到,选机构不要“图”机构的名气,更不要认为签约机构后就万事大吉,一切都可以放心交给顾问了。
因为一个留学顾问通常要服务多个家庭,“会哭的孩子才会有糖吃”,如果家长不去push机构,一些不负责任的顾问可能并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多上心。
后来,Ellen换了一家留学机构后,Ellen感受到了明显的对比。她们和新机构的合作非常顺遂。
新加坡留学机构如何选?
9月27日,国内顶尖顾问组团来新加坡啦
点击下方小程序立即报名
新加坡,国际学校的食物链
来新加坡读书的孩子正肉眼可见地变多。
回忆多年前,老大Sissi刚读小学时,她的班级里只有一两个中国面孔的小朋友,但当老三上小学时,班上已有三分之一中国面孔的小孩,“不过,这些孩子有些拿的并不是中国护照。”
而拿着中国护照的孩子,通常背后有着极为类似的“出走”故事。
多年前,Ellen遇到过一个从北京来的妈妈,她的孩子原本在中关村三小读书,这是北京特别难进的一所牛校。几个妈妈们聚在一起聊天,谈到孩子从牛校“出走”转学来到新加坡的原因时,那位妈妈回答,“国内太卷了,孩子眼里已经没有光了。”
和中国一样,在新加坡一旦选择国际学校,孩子们就不用面临分流。比如SAS,很多孩子从小学一路读到高中毕业。
作为头部国际学校,近几年来报考SAS的孩子越来越多,“小朋友特别优秀,也不一定能进。”
想要进入SAS,孩子们首先要通过入学考试。通过入学考试后,通常持有美国护照的孩子会第一优先入学。“另外,学校还要考虑平衡学生国籍的比率。”Ellen说。
图为新加坡SAS不同国籍学生占比情况,其中持有中国护照的学生占比12%。新加坡SAS为AP体系的学生。
新加坡国际学校也分“食物链”。
不过何谓第一梯队、第二梯队都是民间定义的,而大众定义的标准是申请学校的难度以及毕业生未来的走向情况。
在Ellen这个圈子的家长看来,新加坡第一梯队的国际学校有四所,分别是新加坡UWC、新加坡SAS、德威、以及东陵信托。不过东陵信托要求父母其中一方必须能讲流利的英文,“这就pass掉很多中国家庭了。”Ellen说。
图为新加坡UW两个校区,各个国籍学生占比情况
其余第二梯队有斯坦福美国国际学校、加拿大国际学校,XCL加慧世界书院、新加坡海外家庭学校、新加坡莱仕国际学校等。
“第二梯队的国际学校也非常好。”Ellen说。
至于费用,生活成本+学费,一个家长带一个孩子通常要60-100万/年。Ellen见到过不少家庭,爸爸在国内赚钱养家,妈妈带着孩子在新加坡陪读。
那么,作为初来乍到的中国父母,如何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或者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能否“冲进”第一梯队国际学校呢?
Ellen说,如果孩子年龄小,比如是幼儿园或者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可以直接冲新加坡第一梯队国际学校;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孩子在国内本身就读的就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这些孩子也将有很大的几率被头部国际学校录取。
如果,孩子已经小学毕业了,或者在国内就读的是公立学校、双语学校,如果他们的英语能力并不出色,可以先申请第二梯队国际学校。等孩子的英文能力提高,等机会合适的时候,可以转学到第一梯队国际学校。
不过,对于英语不太好的孩子,Ellen说家长们也无需担心。因为学校会为英文不太好的孩子提供支持,尤其是第二梯队的国际学校关注的力度会更大,“到10年级都有类似的PCS班级,为英语薄弱的孩子补习。”Ellen说。
陪读妈妈们的“修炼”
你在哪一刻突然觉得来新加坡很有意义?
在社交媒体的一篇高赞回答里,有人如此写到:
在香港工作只能租小房间,同样收入月薪3500新币买到人生第一套大房子的时候;
因为门口很多人横穿马路,政府就开了一条人行道的时候;
当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追到医院门口嘱咐怎么吃药的时候;.....
太多的时刻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政府把我们当人善待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个政府,让我喜欢新加坡,让我觉得生活在新加坡很有意义。
多年前,美国《财富》杂志记者Louis Kraar写过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新加坡,一个像公司一样运作的国家》。
Louis这样描述他眼中新加坡惊奇,“新加坡通过充分利用其微薄的资源和运用一些非凡的治国之道,实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增长。这个国家的管理方式很像一家公司。政府首先追求效率,冷酷地衡量每一项举措,从学校课程到外交关系,都与成本效益相悖。”
如今多年过去,新加坡仍旧还在虹吸着全球精英与中产前往。
据2024 年《私人财富移民报告》显示,净资产超过 100万美元的富翁,移民目的地,前三名分别是阿联酋6700人,美国3800人,新加坡3500人。
至于新加坡如今有多少中国陪读妈妈?我们暂未找到公开数据,但这一群体的数量不能小觑。
正如Ellen所说,一波波陪读妈妈们生活在新加坡,她们面临的不止是孩子上学问题。她们独自漂泊在异国他乡,文化差异、如何融入当地社会以及父母养老、夫妻分居等问题,都是她们要面临的现实层面问题。
在新加坡生活这么多年,Ellen看到过一些中国家庭在新加坡扎根,也目睹一些父母带娃失望离开。作为亲历者和过来人,Ellen深切明白陪读家长们的不易。
首先是夫妻关系。
如果是妈妈过来陪读,首当其冲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夫妻两人长期分居两地。这个时候,如何平衡好夫妻关系、家庭关系,需要妈妈们的智慧,更需要夫妻俩人达成默契与共识。
“除了放长假的时候,孩子和妈妈可以回国,平时爸爸也要尽量往返更频繁一些,或者让爸爸能够把一些事业的重心逐步转移到新加坡。”Ellen说。
其次是父母养老问题。
中年父母就像夹在中间的三明治一样,上有老,下有小。在新加坡,如果年迈的父母没有医疗保险,看病非常贵。Ellen有不少朋友,在新加坡拿了PR或EP ,但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父母接过来。
因为父母超过一定年龄后,在新加坡是上不了医疗保险的。因此,Ellen建议在来新加坡前,尽量提早安顿好父母。如果父母在国内生病无人照看,孩子上学自己又离不开,会是一件非常着急的事情。
第三点是,一定要做好经济预算,避免中途断供。
因为留学不是一两的事情,它可能是五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新加坡陪读一年通常要花60-100万,如果再加上美本四年,这是一笔不小的账单。送孩子出国留学前,家长要保证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
第四,陪读妈妈也要不断成长
对比其它国家,新加坡最独特的优势在于它人性化陪读政策。政府允许16周岁以下学生的父母或祖父母来新加坡陪读。
新加坡政府规定,陪读家长来新加坡生活满一年后,可以外出找工作。
而对于妈妈们来说,找工作不单单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且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避免与社会长久脱节。与此同时,还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
“到了新加坡后,妈妈们一定不要成天在家里待着。妈妈们可以找到家长群,和其它妈妈们多聊天社交或者去上英文课、跳操、做义工等,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Ellen说。
最后一点,家长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焦虑。
Ellen说,过来陪读的妈妈,千万不要有自我牺牲的感觉,千万不要自我感动。如果妈妈陷入到这种情绪里,很容易因为小事“炸毛”,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甚至夫妻关系。
“家长的情绪稳定,是我们能送给孩子这辈子最好的礼物。”Ellen说。
近期活动推荐
在全球留学趋势转向的当下,新加坡逐渐成为中产家庭的新选择,但对于志在英美名校的学生与家长来说,申请依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前瞻性规划。如果你想全面了解2026美英港新申季的最新趋势、顶尖学府的录取逻辑,以及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场盛会不容错过——
9月27日 2025 EduKnow英美留学盛典丨新加坡站
美英申请导师、国际竞赛教练、藤校毕业生、英美文理科/艺术/标化名师齐聚,带来从申请策略、文书规划、竞赛提升到职业发展、海外生活的全链路干货分享。现场还有留学博览会,与权威机构、资深顾问面对面交流,获取一手信息与专属建议。
无论你是正在申请、提前规划,还是想探索更多可能性,这一天的内容都值得你来听。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