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4种设计思维,申请海外顶尖院校会轻松很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5 10:06 2

摘要:这段时间小编翻遍了皇艺、伦艺、Pratt、RISD、米理、阿尔托等海外头部院校的课程、项目和研究报告,越看越发现它们偏爱的设计思维,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有时候你是不是也好奇那些顶尖艺术院校为什么总能培养出眼界超前、风格独特、还特别能落地的设计师?

图源:皇家艺术学院2025学生作品展示

答案可能不在课程有多难、软件掌握多熟,而在他们从一开始就被灌输的设计思维

图源:皇家艺术学院新出的关于未来十年的研究报告

这段时间小编翻遍了皇艺、伦艺、Pratt、RISD、米理、阿尔托等海外头部院校的课程、项目和研究报告,越看越发现它们偏爱的设计思维,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思辨设计几乎是最常见、也是国际设计大奖格外偏爱的方向。

同学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用假设来提出问题。比如说假设AI可以投票了,那么这个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实你不是真的要去实现它,但你要通过作品把一个可能但还没有发生的未来展现出来,让别人去思考,去讨论它。

Pratt思辨设计课程

想要做思辨设计,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从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文化现象、科技趋势等角度入手,寻找问题,进行思辨。

汉艺学员C同学 获 Core77奖 思辨设计 提名

项目本身从学生不易发胖的体质出发,无论他吃多少都难以长胖,总是显得苗条甚至偏瘦。与此相反,有些人努力控制体重,还有的人天天喊着减肥,却没有真正的肥胖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认证,C同学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组在体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微生物组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代谢状态。

于是C同学提出了一个基于微生物菌群定制食品的未来农场概念,设计了一个由人体内外的微生物群经营的微型农场。这一构想不仅是对现有食品生产方式的颠覆,更是对未来健康饮食模式的积极探索。

汉艺国际教育学员C同学项目菌群实验过程

如今思辨设计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协同思辨设计,在思辨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了别人参与。你不再是一个人用脑子去想,而是你要和一群人去推演未来。

比如说你现在在做一个未来学校的设计,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去采访学生、家长、老师,甚至还要去开一个小型的工作坊,一起去设想这个未来。那这个设计更强调的是共创,让设计变成一种开放讨论。

图源:协同思辨设计方法

控制论设计,听起来像是工程学名词,但其实它讲的是一个很直观的概念:反馈系统。也就是说,你的设计不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一个能感知、会回应、能自我调节的系统。

比如说你设计一个家居装置,它能感应室内温度变化并自动调整自身形态或亮度。这个装置不是被动执行命令,而是能根据环境和用户行为做出决策。这套思维在做交互设计、数字媒体、AI相关项目的学生中非常常见。

VibesYeti项目 情感设计产品 通过流媒体或播放与身体的低频振动(如心跳、呼吸) 来支持分离的儿童的情感健康

在院校课程中,控制论设计也常见于那些将设计+技术紧密结合的专业中,比如帝国理工的设计工程,课程中大量涉及软硬件协同与人机界面;UAL的创意机器人,学生要设计能回应人类的装置、行为或系统。

MIT MEDIA LAB也在探索多样化和分布式传感器如何增强和调节人类体验、互动和感知

像H同学的作品集《Emo-Scented》就是一个典型主动引导用户的交互形式。

通过可交互的动态三维可视化,H同学将气味、人的情感和感觉转为可视化。设计了一个艺术场馆,从场馆构建到进出口的主动交互设计,再到整个场馆内的媒介可视化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艺术,还能达到艺术疗愈的目的。

汉艺学员H同学 获 爱丁堡 数字媒体 硕士、米理 交互设计硕士 offer


前瞻设计,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给未来某个场景去做规划。它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基于当下的趋势、数据与社会需求,去推演出一套可信、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比如你要研究“2035年的养老方式”,就需要去查人口结构的数据,分析医疗与社区的现状,访谈相关专家,最后再提出一套有策略性的设计方案。它的价值在于可信度+策略性,让设计能够真正服务未来社会。

阿尔托大学 协同与工业设计专业 学生项目 基于退休做的调查报告

这种思维在很多强调“战略与政策结合”的院校项目中非常常见。比如阿尔托大学的Collaborative and Industrial Design,常常让学生围绕未来产业场景做战略推演;米兰理工的PSSD也特别强调通过趋势洞察与用户研究,提出未来服务与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

图源:米理PSSD学生作业 基于“未来高等教育”开发的将技能证书融入高等教育的数字平台

汉艺24届学员Z同学关于上海城市规划的作品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主要探讨的是在2035年自动驾驶全面普及之后,在上海的交通条件环境下会出现的交通系统的政策,比如上海政府如何去管理自动驾驶的大型交通等;以及在这种政策和交通环境下,可能会诞生的新共享出租车的商业模式。

Z同学 申请作品集(部分)

非人类实体设计是非常先锋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跳出“以人为中心”的惯性,从非人类的角度重新想象设计。

在传统设计里,出发点往往是“人用什么”“人喜欢什么”。但非人类实体设计要问的是:如果不是人呢?如果视角来自AI、动物、植物,甚至是整个自然系统,它们会如何理解世界?它们真正需要什么?

Joey Lee作品:谁想成为自动驾驶汽车?

Thomas Thwaites作品:山羊人

在学术界,这类思维已经进入皇艺较为先锋的专业Design Futures,专业中提到过 “Xenodesign – Towards Transversal Engagement in Design” 的模块和研究方向,也经常要求学生用跨物种的方式来实验未来场景。

图源:皇家艺术学院 未来设计专业

这种设计不一定马上能落地,但它的意义在于拓展想象力边界,挑战以人为中心的局限。而在顶尖院校的作品集里,这样的项目会被视为有探索精神的重要体现。

比如拿到皇艺、爱大、布里斯托offer的W同学,她就以植物作为世界的主宰去突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为主题做了一个沉浸式、实验性的概念影像作品。

最后,会做作品的人很多,会用思维去说服教授的人才稀缺。

这四种思维,从一个人提出假设、引发讨论的思辨设计,到多人共同推演未来的协同思辨设计;从强调反馈和调节的控制论设计,到基于趋势和数据做出系统性方案的前瞻设计;再到彻底跳脱人类中心视角来理解世界的非人类设计。它们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共同构成了当下设计教育里对于未来的整体想象。

对准备作品集的同学来说,不用把每种思维都套进去,但要清楚自己用的是什么思维、在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的作品想讲清什么,或者该怎么把思维落地成视觉,也欢迎来找我们聊聊。只有这样,作品集才会有方向感和说服力,也才能在申请时让教授看出你的判断和深度。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申博、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也可以继续联系康石石老师。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