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苏超”火了。这项由江苏省打造的城市足球联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赛事,却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刷屏:没有大牌球星,却引来城市“主场”万人空巷;没有巨额投入,却让人真情流露地“为家乡而战”。在这个全民体育逐渐从看客走向参与者的时代,苏超的成功,或许值得福建认真
眼下,“苏超”火了。这项由江苏省打造的城市足球联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赛事,却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刷屏:没有大牌球星,却引来城市“主场”万人空巷;没有巨额投入,却让人真情流露地“为家乡而战”。在这个全民体育逐渐从看客走向参与者的时代,苏超的成功,或许值得福建认真借鉴。
首先,这是一场以城市为单位的情感动员。与动辄几千万预算的职业联赛不同,“苏超”设定了非职业选手必须占相当比例的规则,把普通人推上赛场。城市代表队里,可能有送快递的、有跑销售的、有在校学生,但他们穿上球衣的那一刻,代表的是整座城市的尊严。
其次,它也是一场文化表达的“民间叙事”。苏超的城市主场不只是比赛场地,更是地域文化的展演平台。从城市主视觉设计,到球迷手绘横幅、赛场广播用方言,再到“民间解说”“本地吐槽”,这些接地气的元素,把比赛变成了城市之间一次次有温度的交流。它不是专业的赛事转播,却是最真实的城市名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苏超”不是只在球场上热闹。各地纷纷推出“凭票游景区”“持票享美食折扣”等联动措施,观众看完球还能顺道打卡当地景点、品尝地方特色。这种“体育+文旅”的闭环尝试,把比赛变成了带动消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有效抓手。
相比之下,福建的情况则显得有些分散。尽管各地文旅资源丰富,群众体育基础不差,但始终缺乏一个能将“全民参与”“城市认同”和“文旅消费”整合起来的统一赛事平台。既没有叫得响的品牌赛事,也缺少跨区域联动的机制,更缺乏一个能真正让普通市民“有参与感”的通道。
从这个角度看,福建是时候考虑打造自己的“城市联赛”了。比如以足球、篮球或其他群众基础广泛的项目为切入点,设立省级统一品牌赛事,在机制设计上向“苏超”看齐:各市组队参赛,设定非职业选手比例,城市自带主场文化和推广方案。
更重要的,是赛事之外的配套协同。能不能像“苏超”那样形成“凭票联动”的消费闭环?能不能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质,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泉州的蟳埔女、厦门的鼓浪屿、武夷山的茶文化等,打造“一城一策”的赛事风格?能不能将这些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球衣设计、主场布置、赛事话题传播中,让“城市故事”成为赛事的第二看点?
归根结底,赛事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连接手段。连接城市与市民,连接文化与产业,也连接福建的现在与可能性。当“比赛”不再只是赛场上的竞争,而变成一种城市间的温情交流、一种文化互鉴的方式、一种拉动消费的新引擎,福建自己的“苏超”也许就不远了。
来源:清闲的露珠bwZ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