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万物》一经播出收视口碑一路狂飙,破旧的衣服,金黄的麦浪勾起了观众满满的回忆,也让大家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当这份“真实”被观众放大去看,现代彩钢瓦、穿越大葱、消失的绳子这些海量穿帮镜头瞬间引爆舆论!
《生万物》一经播出收视口碑一路狂飙,破旧的衣服,金黄的麦浪勾起了观众满满的回忆,也让大家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当这份“真实”被观众放大去看,现代彩钢瓦、穿越大葱、消失的绳子这些海量穿帮镜头瞬间引爆舆论!
这些荒诞穿帮镜头,不仅让观众笑到胃痛,更彻底颠覆了这部剧“真实”的形象,大量啼笑皆非的穿帮镜头被公之于众,也将这部剧拉下神坛。
究竟是艺术失误,还是糊弄观众?爆款剧沦为“穿帮大户”?
《生万物》的成功,首先它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让观众觉得亲近,它没有走光鲜亮丽的精英叙事路线,而是用朴素的手法,让故事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虽然剧中个别演员的演技饱受争议,但剧情还是值得推敲。
剧中的演员们并非在“扮演”农民,他们的表演风格极其接地气,没有花里胡哨的衣着,也没有花枝招展的妆容,这让观众感到眼前一亮。
视听语言上,剧组坚持不使用任何美颜滤镜,演员脸上真实的皮肤纹理与岁月痕迹都在镜头中展现出来,方言的运用,也进一步增强了地域的代入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尽管后续暴露了诸多瑕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剧在整体剧情上依然触动了人心,而观众也是被这份真实的情感所打动,让这部剧一开播就好评如潮。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就在观众沉浸于这份精心构建的年代氛围时,一个接一个不合时宜的穿帮镜头被扒了出来,在农业场景的刻画上,剧集出现明显的穿越感,故事背景设定在1926年,田地里却出现了现代的塑料薄膜大棚和彩钢瓦房,如此离谱的穿帮镜头这不是把观众的智商踩在地上碾压。
更让人不解的是季节的混乱,一个冬季的场景中,角色手里拿着非常新鲜翠绿的大葱,而剧情设定为秋分时节的重头戏,竟然是收割麦子,这与麦收通常在初夏的农时常识完全相悖。
生活细节同样经不起推敲,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地主家,餐桌上出现了大虾这类海鲜,这在当时的运输和保鲜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医疗场景也出现了各种纰漏,角色输液时使用的居然是现代的透明塑料软管,这些细节上的错位,直接影响故事年代感的真实性,这简直是让观众左右脑互博。
环境背景的漏洞同样刺眼,本应是落后村庄的场景里,不仅突兀地出现了现代彩钢瓦房,远景中甚至能看到林立的现代高楼,封腻味家的墙壁,也被发现是当时极为罕见的水泥材质。
如果说时代背景的考证疏忽是外部硬伤,那么剧集内部逻辑的混乱,则直接动摇了故事本身的可信度,暴露了创作层面的问题。
道具的应用也尤为随意,剧中角色马匪“封四”被推下楼时,捆绑其双手的绳子在落地瞬间神奇地消失了,然而在下一个特写镜头中,这条绳子又重新出现,让观众感到极度糊弄。
角色的行为和台词也存在前后矛盾,宁苏苏在目睹母亲被推倒头部流血后,当场惊呼“都流血了”,可稍后她跑到院外,却又向母亲询问为何头部会流血,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挑战了观众的记忆力。
叙事细节也经不起推敲,剧中角色明确声称农会有91人,但有心的观众仔细清点画面后发现,即便是加上宁秀秀,现场也仅仅只有63人,这个数字上的明显漏洞,这也让叙事的严谨性荡然无存。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角色身份的混乱,饰演马匪“封四”的演员,在另一个场景中,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民兵团的一员,这种粗糙的“一人分饰两角”。
更是糊弄观众,就连化妆道具也非常不专业,马匪打斗的激烈场景中,一个角色的假胡子掉落了一半,清晰地露出了粘贴的痕迹,这些问题的暴露,让观众看的心灰意冷。
《生万物》看似良心好剧,实则糊弄观众,而这种现象也并非偶然,现在影视行业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将观众当韭菜一茬一茬的割。
而问题的根源也暴露了制作周期的紧张,一部长达36集的剧集,整体拍摄时间仅用短短三个月,拍摄节奏非常紧张一天常常需要赶拍三到四场戏,如此高强度的赶工,直接导致服装、道具、化妆等环节仓促草率,漏洞百出。
观众的吐槽既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对行业标准的重新定义,《生万物》的口碑下滑和观众争议所有制作方敲响警钟,未来的影视剧创作需要更加用心,这种“用心”与“赶工”是截然不同的,也会清晰地体现在作品的质量上。
真正的“真实”,既要保证故事的逻辑性,也要强调细节的严谨,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让观众无法产生共鸣,也希望各位制作方在往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加用心,为观众呈现一个完美的视觉盛宴。
来源:墨染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