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合力,贡献航运发展中国方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5 15:43 1

摘要:交通运输是人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重要领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发挥着开路先锋的作用。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民生的航运,则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海事治理、不断贡献国际海事合作的中国

本刊记者 赵 博

交通运输是人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重要领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发挥着开路先锋的作用。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民生的航运,则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海事治理、不断贡献国际海事合作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和保障海运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

不久前,2025年“我们一起去看海”全媒体宣传活动在浙江宁波舟山港梅东集装箱码头启动。此次活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的胸怀和格局,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贡献中国智慧

从1978年“AMOCO CADIZ”轮事故催生的巴黎备忘录(Paris MoU)到如今覆盖全球的港口国监督(PSC)网络,PSC 已发展成为保障海上安全和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国际机制,港口国监督检查官(PSCO)遵循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标准程序,通常采用“由表及里、由文件到实操”的检查方法,逐步深入评估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状况。

“MADRID MAERSK”轮,马士基旗下第二代3E级集装箱船的首制船,载箱量达到20568TEU,曾为全球运力最大的集装箱船。2025 年“我们一起去看海”全媒体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后,采访团进行的PSC检查体验便在这艘船上展开。

“中国每年会开展大约8000次PSC检查,每次检查大概2-5个小时。上船后,证书检查是第一步,确认船舶安全设备、结构和防污等各系统都正常并符合国际标准。如果证书有问题,我们将对主要设备进行巡查。”负责检查“MADRID MAERSK”轮的PSCO手中拿着厚厚一摞船舶证书,准备核查这些证书是否符合国际公约要求。他接着说 :“PSC 检查可以提高船舶运行效率,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概率,让我国港口和沿岸居民及生态环境免遭损失,另一方面,不仅充分保障船员权益,监督船舶遵守国际公约更可以展现我们的大国责任。”

IMO履行海事组织文书分委会(III)第 11 次会议于 2025 年 7 月21-25日在英国召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广东海事局、江苏海事局、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和中国船级社(CCS)派员与驻英使馆海事专班组成中国代表团。期间,我国提交的船旗国及其认可组织违规检验发证的相关提案得到会议高度重视和充分讨论,推动会议达成了船旗国和认可组织必须遵守并严格执行公约要求和港口国应尊重船旗国依公约做出的合理安排的重要共识。另外,发起并主导关于“证书依据的检验完成日期”统一解释的海安会通函的修订。会议一致审议通过我国起草的《关于PSC的示范课程3.09》修订草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经验在全球范围的广泛认可度以及我国在推进全球海事协同治理方面的务实贡献。该课程内容有助于统一全球PSC执法标准,提升全球PSC能力和水平,并为我国强化在PSC方面的国际主导权和话语权夯实了工作基础。

中国海事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扎实推动海事领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全球海事治理,进一步构建全球话语体系,踔厉提升国际影响力。

深度参与国际海事事务的中国海事团队,多年来积极融入航运业全球治理体系,履行国际义务。1989年至今,我国连续18次当选IMO的A类理事国,先后加入约40个IMO主要公约和议定书,通过全面、充分、有效履约,致力于推动国际航运业的安全、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多次举办、承办国际海事会议并提交高质量提案,牵头编制 2 部国际标准,《官方海道测量机构CATZOC赋值指南(S-68)》对于规范全球各国电子海图中CATZOC属性的赋值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促进全球航运安全水平提升 ;《全球海域多边形划分数据产品规范(S-130)》则为全球各涉海行业提供一套标准的海域范围定义。

2024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向相关国际组织和会议提交提案171份,其中包括向IMO提交提案73份,提案数量继续保持IMO成员国首位 ;高水平通过 IMO 成员国强制履约审核,审核表现位列已接受审核成员国第2位,3个最佳实践和7个良好做法正式纳入审核报告并通过 IMO 向全球海事界分享 ;圆满完成第五次《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独立评价,一次性通过IMO审查确认。作为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正式会员,CCS努力提升IMO议题研究质量,牵头做好IMO船舶设计和建造(SDC)、船舶系统和设备(SSE)分委会工作,深度参与 IMO温室气体减排谈判相关工作,加强IMO提案工作。2024年,CCS单独或联合提交提案30份。

海事领域作为中国-东盟交通运输合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可持续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和东盟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持续加强海事合作,制定《中国 - 东盟海事教育培训发展战略》,开展渡运安全、电子证书应用和单一窗口合作等海事能力建设和技术合作项目,其中,中国提出的渡运安全线上培训教材提案被国际海事规则体系采纳。与老挝、缅甸、泰国合作开展《澜沧江 -湄公河商船检验技术规则》修订,该规则是“中老缅泰”四国针对澜湄国际航运商船制订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和检验制度,旨在确保船舶满足安全和环保要求,促进该区域航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本次修订由中方负责文稿起草工作,使之更加适应澜湄国际航运安全发展需要。

为安全保驾护航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于去年10月28日正式发布的《船舶和海上设施技术规范体系(2024)》旨在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筑牢船舶和海上设施安全底线,促进造船业、航运业智能绿色发展,增强船舶和海上设施技术规范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标志着我国船舶技术规范中长期发展迈入一个崭新阶段。

《船舶和海上设施技术规范体系(2024)》从技术功能和适用对象两个维度为当前绿色智能船舶发展热点、共性领域所需的技术规范形成了45项待制定清单,包括9项绿色船舶技术规范,11项智能船舶技术规范,以及25项其他新技术、新业态类技术规范,不仅为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发展路径制定了明确的“施工表”和“路线图”,也是我国船舶技术规范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切实举措。

船舶技术规范作为船舶、海上设施检验发证依据,为保障船舶本质安全,促进航运业发展发挥了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目前,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已发布221部船舶技术规范,涵盖船舶、海上设施、船运集装箱和重要船用产品设备的强制性检验技术要求,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船舶技术规范体系。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还将继续完善绿色智能船舶和海上设施技术规范体系,支持船舶安全、绿色、智能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标准规范供给质量,更好地保障水上人命财产安全、防止环境污染、保障船员工作和生活条件,促进航运业、造船业绿色智能转型,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完成海船船体规范体系转型升级目标则是CCS规范标准体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年,目标型海船船体规范研制项目结题评审会在上海召开。CCS 自主研发的目标型《海船船体规范》基于IMO目标型理念和方法,将成为适用不同类型海船的全新规范,相较传统的经验型规范具有更好的系统性,为船舶安全合理的设计提供更加有效的规范支撑,对CCS规范标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型《海船船体规范》是 CCS基于近二十年来目标型规范方法论的丰富实践,在先后成功推出目标型《集装箱船结构规范》和《矿砂船结构规范》的基础上,历时两年研制而成。新规范基于载荷第一原则和结构力学基本原理,结合功能要求和船型特征,是目标型规范方法论在船体规范系统化应用的成功拓展,全面提升了核心技术成熟度和规范适用性。

而众所周知,航运安全在船舶安全之外,还涵盖航行安全这个方面。二者紧密相关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航运安全的完整体系。船舶安全是基础,航行安全是动态管理过程。

作为国家对外贸易“大动脉”的海上运输,其安全与畅通对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利益意义重大。近年来,上海海事局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深入贯彻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部署要求,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区位优势和技术基础,构建“看得清、数得出、用得好”的水上交通动态感知与数据服务体系,为国家海上重要通道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 以 来,上海海事局船舶动态监控中心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围绕“监管与服务一体化”持续发力。通过整合海事信息系统、卫星AIS、劳氏数据库等多源数据,搭建“海事数据中台”与“全球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中资船舶动态感知的实时掌握和深度解析。在红海航线多次遭遇地缘冲突扰动期间,第一时间对中国籍和中资背景船舶进行精确标注和分类预警,组织专题分析绕行好望角船舶态势,为部委决策和企业航线调整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在马六甲、霍尔木兹等全球十大要冲水域,通过高频航迹建模和行为分析,精准识别我国重点船舶运行轨迹与异常行为,提升突发事件预判能力。

注入绿色新方案

2023年,IMO提出力争全球航运业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绿色发展成为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奥普陀号”轮是国内建造的首艘满足CCS《液化天然气燃料加注船舶规范》并授予LNG Bunkering Ship 附加标志的船舶,该船的顺利交付标志着CCS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进LNG作为船舶燃料的实船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是我国在自主设计和建造LNG加注船方面取得了又一项重要突破。同时,该船也是CCS《液化天然气燃料加注船舶规范》在实船项目上的首次应用。

2024年2月27-28日,在舟山海事局海巡艇护航下,“新奥普陀号”轮在舟山衢山临时锚地成功为21万载重吨双燃料散货船“MOUNT GOWER”轮加注约1200吨LNG燃料,本次加注标志着舟山LNG常态化加注作业迈出了实质第一步,舟山因此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具备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海上锚地加注功能的港口,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配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舟山海事全力支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布局绿色船燃加注市场,围绕打造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支持新型绿色船燃加注,舟山海事局全力支持船对船、车对船LNG加注作业常态化开展,争取突破首单甲醇船对船加注业务,开展液氨、液氢等燃料加注安全技术研究 ;建立健全更精细的分区域、分时段、分船型的船燃供应作业管理方式,进一步延长锚地作业时间 ;推行生物燃料加注作业报告制,助力生物燃料加注便利化 ;持续输出保税船燃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更多舟山经验。2024 年,舟山保税船燃加注总量达726万吨,同比增长3%,成功跻身第四大船加油港,彰显了在国际上船燃加注业务的重要地位。

绿色、低碳是航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今年3月,在洋山港海事局的远程监控和巡逻艇的现场守护下,“海港致远”轮在洋山港尚东码头为“HMM GREEN”轮开展国产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同步加注作业,加注量约 2900 吨,这是洋山港首次开展国产绿色甲醇燃料加注,不仅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了清洁能源补给,也为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今年第一季度,作为全国首个具备甲醇燃料船对船同步加注服务能力的上海港为4艘次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提供甲醇燃料加注,有力推动了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5月11日,在崇明海事局的全程安全保障下,我国首制甲醇双燃料16000TEU大型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于上海长兴岛顺利完成900吨绿色甲醇燃料加注作业。能源加注制度保障方面,为规范上海海事局辖区甲醇燃料动力船舶水上加注作业活动,保障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业安全,根据《上海市船舶污染防治条例》《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上海海事局制定的《上海海事局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业安全管理办法》填补了国内船用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业管理制度空白,为上海港建设成为国际航行船舶清洁燃料加注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

2025 年 7 月,“海港致远”轮对“中远海运洋浦”轮进行的500吨国产保税绿色甲醇加注又填补了大连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绿色甲醇加注业务空白。入级 CCS 的“海港致远”轮不仅是国内第1艘投运的甲醇加注船,也是目前世界上已投运的最大甲醇加注船之一,总长139.98米、型宽20.2米、型深11.2米,具有安全、低蒸发率和环保等特点,能运输甲醇的同时为其他船舶及终端加注甲醇,实现了船对船加注服务和集装箱装卸同步进行功能,大大节约了国际班轮在港周转时间。

辽宁海事局全程监管保障此次加注作业顺利完成,创新实施“三全”服务保障模式 :全面管控加注全过程关键要素,制定“一船一策”保障方案,统筹海陆空执法力量,全方位护航加注安全。近年来,辽宁海事局联合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成立“东北亚绿色船燃供应链联盟”“可持续船用燃料联合研发中心”,发布多项加注安全管理办法,为多种替代燃料加注作业提供制度保障,推动航运绿色低碳转型。

CCS也积极参与大连市加快建设绿色船燃加注和转运基地工作,并于 2024 年加入“东北亚绿色船舶燃料供应链联盟”。本次作业充分发挥了CCS在绿色船燃领域技术优势,与辽宁海事局、大连海事局、中国船舶燃料大连有限公司等相关方密切配合,为大连港首次开展绿色甲醇船对船加注作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来源:中国船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