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年代的南宁,天还是老样子,蓝得有点发灰。南宁市第三中学大门口,总有人起早赶路,一身校服略大不合身,肩膀挂着新发下来的“重点高中”牌子,心里却不总是有底——重点怎么了?重点也得早起背书,也怕考试。校门外卖糖水的摊子,热气腾腾,每天都有人迟到。彼时八十年代,南
八十年代的南宁,天还是老样子,蓝得有点发灰。南宁市第三中学大门口,总有人起早赶路,一身校服略大不合身,肩膀挂着新发下来的“重点高中”牌子,心里却不总是有底——重点怎么了?重点也得早起背书,也怕考试。校门外卖糖水的摊子,热气腾腾,每天都有人迟到。彼时八十年代,南宁的几个学校各有风水轮流转的故事,说起来像家长里短,其实也是人间百味。
很多人也许都把学校名字记混了,毕竟南宁这地方,学校改来改去,不是哪一家排上号了,就是哪一家被合并了。你看,“第三中学”原来那叫乌龙寺讲堂,听着像庙门外斜靠个老祠堂,却是当地最早开的学堂之一,风风雨雨快一百年,一茬人读书成长,又一茬人离开,也就有了点旧时光的余温。你要是问八十年代的学生有没有听过“省立第一高中”,八成只有他们爸妈有印象,学校挂着新牌子,底子却是老底子。
比起第三中学的老故事,动力技工学校倒像个新鲜事物。1980年才办起来,听名字就知道是为搞建设服务的。那时南宁也流行一句话:“读技工有饭吃。”谁家孩子不上学,或是书念到一半不念了,家里长辈就赶紧托人送去动力校,先学门手艺,后头说不定能进厂。那校门里头,最常见的是一群身材结实的男孩,偶尔也有几个女孩子抱着工具箱,早课时分还带着微微的油味。后来有同学进了南宁电机厂,说起这段经历,脸上既有自豪,也带点没法说的苦涩:有本事才有饭吃,这可是实打实的理儿。
轻工业学校的气质又不大一样。1978年创办,赶上了“技工热”。不过,说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实际不少学生是来自农村,一身布鞋,话说得不多,常常是在校门口看到他们搬化纤材料,用力搬的模样比城里的学生多了股劲。八十年代末,有人传将来轻工校也能“读出来”,算是给家里长脸。那会儿的广西没有多少高楼,轻工校的楼却新新亮亮,有时也让人怀疑,这么招摇,会不会过两年又换个名字、合个学院。
工业机械学校,是1958年那波工业化办起来的。南宁工业机械校的老楼砖头矮矮厚厚,也许建校早,故事也多。谁家孩子要是成绩不行,却肯动手,父母最盼着他进机械校。1980年代的课间,学生修理设备,手上总带点黑灰。那些年,有同学后来“出师”进了机电厂,说自己一年攒下买一辆二手摩托的钱——那可不是件小事。只是时代推着学校往前走,到了九十年代一合并,校名都变了,有些记忆就在转瞬之间。
说到那些跟“职业”“技师”沾边的学校,南宁职业大学也不例外。1952年刚开始,只是个教育学院,后来辗转几次,到了1984年叫南宁职业大学,位置也挪过不少次。有个师兄,八十年代末刚进校,家里还在郊区种地,考上职业大学,邻居都说“有出息”,但老人只会嘱咐:“出去读书,不要丢了根。”校里有广播台,午课时候很吵,学生们挤着食堂排饭,有人边打菜边聊明天去实习。那些年连实习都像比赛,谁先找到一家给工资的单位,谁就是村里的风光人物。1999年又和别的学校合并了,校牌刚挂两年就换,像人生里那些突如其来的转折,琢磨不定。
南宁附近的农学院也是讲究气场。梧州起家,后来到南宁。其实当地人叫“农学院”,但外头叫“广西农业大学”。三个学院当年合着建,后来各自独立。我们常笑广西农学院挺有“野气”,读农的都讲究实在。八十年代里,学生勤工俭学,农场里种菜、养猪,晨光里到处都是草叶和水雾。那天早上,老王在猪圈边读农学专业教材,脑袋里混着地里的味道和书上的理论,日子过得踏实但绵长。九十年代合并,又成了广西大学的一部分,“农学院”成了历史,很多人还恋恋那个农场的晨光。
医学院的故事,总是带点传奇。三十年代建院,迁来迁去,院门外总是安静。八十年代的广西医学院,大门没什么气派,一帮穿白大褂的小青年背着医书往里钻。医生这个行业苦,医学生更苦。考得上不算完,学得下才是一辈子的修行。有个女孩,父亲就是小镇医生,家里盼着她能接班,偏偏她爱文学,拿着医书也偷偷看小说。她说,南宁医学院的老宿舍总是昏灯,她的青春就在药瓶、解剖台之间走过去。九十年代学校升级,名字也不一样了,只留下一片校园旧事。
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历程,连南宁老居民都未必说得全。五七干校、行政干部学校、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这些名字,一晃眼就变了几轮。学校搞培训,管干部,也管经济学。八十年代学校里穿干部制服的学员,大多是机关里出来“充电”,脸上的严肃是习惯,也带着点自我调侃。那会儿,有个姓黄的小伙子,边上班边来读书。他说干部学校像个“提壶灌顶”的地方,学成归去,多少能升半级。有段时间南宁流行“干部下基层”,学校里都以为自己是“再造时代”的一份子。二十年后校牌又改了,变成“职业师范学院”,不知还剩多少老校友记得原来的门楣。
最后要说广西大学。老南宁人提起广西大学,总要提一嘴:最早是1928年,后来国立,然后又解散、重建,合校、拆校……一波三折,就是这股子牛劲。八十年代广西大学大门口,总有一位老教授,带着学生在梧桐下聊天。旧校碑一角掉漆,有人在树下说:“咱广西大学,见过的事多了。”合并、扩展、名字更换,在校史里是一串年、一个个旧名字。其实那时的大学生最爱讲的,不是大事件,而是毕业前最后一次和同学在食堂喝稀饭的闲话。1997年合并农学院,新的广西大学成立,过去那些名字就藏在每个人心底。
这些学校,各有命运沉浮,各有拔地而起的时刻,也有被遗忘的角落。时代前行,总有人赶上变革,也有人迷失于中途。八十年代的南宁校园,其实就是一茬茬愿意拼命的人置身其中,盼着能有新名头、新机会、新路走出去。可到底什么是“重点”,什么是“技工”,什么又是“大学”,这些标签最后都得归于生活本身。
一圈看下来,有人怀念旧名,有人憧憬新号,更多人只是静静数着日子,在校门口吃碗热汤粉,然后奔赴各自的人生。或许那时的学生,还不晓得自己的命运,会像那些校名一样,被时代反复拧一圈。可他们的故事,却总能在南宁的半夜和晨光里,被人讲下去——一直讲,讲到下一个校牌、下一代少年长成。
来源:在峡谷感受深邃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