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3日,由江苏有线主办、开博学院承办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文化素养高级研修班”在南京落幕。12位来自国内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文学名家、媒体掌舵人、行业专家等,围绕“文化素养”与“全媒体传播”,带来兼具深度与实操性的分享。培训不仅搭建起“思想碰撞+实践赋能”的平台
8月23日,由江苏有线主办、开博学院承办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文化素养高级研修班”在南京落幕。12位来自国内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文学名家、媒体掌舵人、行业专家等,围绕“文化素养”与“全媒体传播”,带来兼具深度与实操性的分享。培训不仅搭建起“思想碰撞+实践赋能”的平台,更以文化为基、传播为翼,为全媒体时代的宣传工作注入全新动能。
文学:扎根生命与生活的精神力量
茅盾文学奖得主苏童在授课中以《阅读与创作》为题,分享文学对人性与时代的洞察。他指出阅读能拓宽内心边界,并通过《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作品,揭示文学如何消解道德评判、激发共情与宽容。他强调文学以细腻笔触传递色香味等感官体验,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文力量。同时鼓励以开放心态阅读经典,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让文学成为理解世界的桥梁。
北京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臧棣在授课中破除大众对诗歌的“小众”偏见,他提出“诗和生命同源”,认为诗意根植在每个人的生命欲念中,并非外在于生活。好的诗歌既能浓缩生命气象,也能在人生困境中给予人精神力量。他还强调语言对人的塑造作用,使用温柔敏感的诗歌语言,能推动人反思生命、确认独属于自己的价值。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钟山》主编贾梦玮聚焦信息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价值,指出文学的本质是以文字反映人在特定时空中的真实处境,表达人对自由的追求与面临的束缚。在AI写作兴起的时代,文学能综合多学科视角,关注人的七情六欲和内心世界,弥补其他学科难以触及的人性空间,成为守护人性本真的重要力量。
“外卖诗人”王计兵在分享中讲述自己从初中辍学打工到成为作家的成长历程。他曾流浪街头、住过水上木屋,却始终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用“不是所有的种子都可以结果,但所有的种子都需要扎根”的朴实话语,让在场学员感受文学力量。他还指出,真正有力量的内容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来自对普通人生活的观察与敬畏。
传播: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实践路径
新华社高级记者、“牛弹琴”公众号创始人刘洪以新华社一篇国际新闻为例,说明强化互动的重要性。这篇稿件编辑通过积极回复近7万条留言,实现10分钟内阅读量破10万+,增粉超100万。他认为标题创作要更有张力,因为好标题能让文章成功一半。同时强调“一切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只有把内容做好,才是重中之重”。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葛莱均以“苏超”为视角,分享了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实践路径。
双传学分享了媒体力量在赛事中的运用,提及新华报业组建团队对赛事进行分阶段报道,揭幕战后开设“苏超”专题并升级专属频道,借热梗联动自媒体,累计产出超5000篇原创、全网投放量超10亿。“苏超”不仅拉动文旅消费,65%草根参赛者更凸显其“人民的足球,纯粹的快乐”定位。
葛莱则聚焦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介绍作为现象级群众足球赛事IP的“苏超”,通过大小屏融合创新破圈。赛事采用14机位超高清转播、AI与无人机技术,以“技术+内容”双驱动实现大屏收视率领先、小屏直播观看量破4亿,将赛事转化为全民文化现象。
三江学院网络文学院院长赖尔介绍,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5.74亿,IP改编市场规模2985亿元,超50%的网剧源自网文改编。她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出版破圈、《隐秘的角落》的影视改编等为例,详解网络文学“文本表达—视觉呈现—沉浸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其独特的互动性——读者通过打赏影响创作,以及四大基因,使其IP转化率远超传统文学。
创新:内容与情绪的双向赋能
社会心理学博士黄菡教授在讲座中以“生活中的积极心理建设”为主题,围绕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展开深度分享。面对职场压力,她提出“反思生活信念”“管理工作压力”“创造快乐体验”“调整挫折反应”和“建设重要关系”等五条建议。这些建议为学员提供了具体的心理调节路径,助力大家以更从容的心态平衡生活与工作。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中国国家地理》撰稿人陈志文,授课时分享了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工具、新手段。他以南极探险经历切入,结合64次极地旅行解析冰川、企鹅生态等,分享自媒体运营与创作心得。他以南极自然奇观为例,提出“用故事传递价值”,用真实且极具共情的内容赋能品牌影响力。
“浙江宣传”总编李攀分享移动互联网时代宣传工作创新实践,他强调“信息生产力”与“内容为王”,提出爆款文章需直面社会热点,以情绪共鸣、平等对话和鲜活语言传递主流价值。其团队坚持原创、深耕调研且快速响应,三年发稿超2300篇、吸粉460万。他还指出,新媒体传播要突破“千篇一律”,以“长期主义”留存用户,同时注重标题优化与共情表达。
学员心声:让文化素养照进传播实践
研修班不止是单纯的“听课”,更成为学员反思工作实践、碰撞思想火花的交流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了将课堂所学向实践转化的核心思路。
01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刘先生在培训后表示,王计兵老师的分享让他印象最为深刻,从老师的经历与讲述中,他看到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影子,而真正有力量的文字源自生活观察与生命敬畏。他提到,以往宣传牛首山多聚焦建筑美学,未来会挖掘一些平凡故事,让文化地标更具温度。
02 江苏省文投集团旗下大运文旅公司的周女士表示,双传学社长、葛莱台长关于“苏超”项目宣发经验的分享让她收获颇丰。大运文旅负责“君到苏州”“乐享常州”等智慧文旅平台运营,未来会借鉴“紧抓热点、借势输出”的思路。这次研修班是一次知识和视野的全面拓展,在提升文化素养,拓宽互联网思维方面,收获满满。
03 江苏省数据集团的何先生表示,刘洪主编“做新媒体内容激活比增粉更加重要”的观点让他启发很大,他意识到宣传内容不仅要讲清楚,更要被记住。在与其他学员交流中,他也学到数据宣传可结合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用具体场景串联内容,让专业的“数据语言”更易感知,提升传播价值与力度。
04 江苏有线南京分公司的林先生从事宣传工作,他说苏童老师的授课让他体会到文学经典的魅力,葛莱老师关于传统媒体系统化变革的分享为他打开融合矩阵宣传的新思路,而刘洪老师在微信宣传稿件撰写方面的实战案例与见解,也启发了他改进工作的思路。
05 江苏有线无锡分公司党群工作部的唐女士同样对王计兵老师的课程印象深刻,她说老师的授课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真情,从磨难经历到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坚守,都传递出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这让她深受触动。以往她看诗歌等文学作品较少,但这次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读诗时甚至热泪盈眶。
06 来自江苏有线基层一线的陆女士说,听完课后她对“内容为王”的理解更深刻了。以前在基层做宣传,有时会为了赶进度追时效,忽略了内容的根——思想和价值。往后会沉到一线,多听用户需求,坚持原创、用心打磨内容,用有温度的表达传递价值,让传播真正走进大家心里,赢得信任。
培训班结束后,学员前往江苏有线基地参观了南京矿物文化艺术馆。馆内的矿物标本琳琅满目,蕴含着独特的地质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学员们在近距离观赏标本、聆听专业讲解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矿物文化的了解,更为此次研修之旅,增添了一段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实践体验。
以文学汲取情感温度,以传播创新实践路径,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为根本。未来,江苏有线将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在媒体融合中探索“技术+文化”模式,在内容创作中扎根生活,做“文化的传播者”与“温度的传递者”。
来源:江苏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