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6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气象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新媒体公众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通知》,目的是提升新媒体公众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8月22日,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有关工作情况。
今年6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气象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新媒体公众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通知》,目的是提升新媒体公众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市气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于毅介绍,目前,气象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市气象台是全市唯一权威发布机构。官方预报依托精密观测网络、专业天气学分析和数值模式模拟,结合我市地形特点及本地预报经验,经过多轮严谨会商研判后,形成的科学结论。服务频次上,常规每日发布2次未来三天天气预报,分别于6时、16时发布;5月至9月加密发布短时临近预报,每日于9时、12时、15时、18时、21时共发布5次,力求为公众及相关行业提供更及时、更精细的气象信息。
近年来,市气象局的一般性降水、灾害性大风、暴雨雪等多项关键指标预报质量连年名列全省前茅,其中,灾害性大风连续5年稳居全省前2名。2024年,官方预报24小时晴雨准确率为91.31%。
针对公众获取气象信息需求,市气象局推荐六大官方渠道:威海市政府网站、“威海气象服务”微信服务号、“威海气象”微博、“威海天气”抖音号及威海电视台每天的天气预报节目、12121语音电话等。
于毅表示,官方渠道能够避免信息误传和篡改,呼吁广大公众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我市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同时提高辨别能力,对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气象信息保持警惕,不要轻信和传播。
为确保官方气象预报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播给公众,市气象局严把信息出口,建立严格的气象预报信息制作发布审核机制;查处虚假信息,与网信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维护气象信息传播秩序;深化部门联动,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和协调联动机制,针对强对流、暴雨雪、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协同做好防范应对;强化媒体合作,长期与各类媒体保持紧密合作,扩大官方信息覆盖面;定期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推进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普及科学有效的灾害性天气防御措施。
针对媒体传播气象信息注意事项,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冯妍强调,新媒体公众气象信息发布应遵守相关管理要求,不得发布违法有害信息,不得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须注明气象台名称和发布时间,保证内容完整性和时效性,严禁篡改核心内容或夸大标题,不得传播过时虚假信息以及利用气象灾害炒作话题、制造恐慌,AI生成产品需标注“AI辅助生成”。
针对今夏高温现象,市气象台副台长张莉萍表示,全球变暖趋势持续,今年进入主汛期以来持续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全市平均气温为27.6℃,较上年偏高0.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平均气温升高,热天气事件增多,会成为一个常见的气候事件。
来源:威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