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好东西》中,女主角铁梅帮邻居通完马桶后,戏谑地说自己大学选修过污水治理的一幕,让很多观众忍俊不禁。而有关高校是否应该开设“生活常识课”的话题,也引发不少网友关注。
图/电影《好东西》剧照
电影《好东西》中,女主角铁梅帮邻居通完马桶后,戏谑地说自己大学选修过污水治理的一幕,让很多观众忍俊不禁。而有关高校是否应该开设“生活常识课”的话题,也引发不少网友关注。
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5.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因缺乏生活常识而困扰,89.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常识类课程,81.19%的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有高校的生活常识类课程一经推出,便在选课系统上“秒没”。
从搞清楚五险一金到底是什么,到明确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从了解租房注意事项,到掌握自动体外除颤仪的用法,做好烫伤、骨折等应急处理,从个人理财规划,到心理健康调适方法……生活常识技能囊括的领域,的确包罗万象。而对于很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相关知识往往存在诸多空白和盲区,以至于不少人都会面临对社会化的不适应。
例如,如今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要面临租房这“第一道坎”。一些学生由于不具备法律基础常识,容易忽视合同中的漏洞,导致权责失衡,后期维权困难重重。很多毕业生求职时并不了解五险一金的具体含义和缴纳标准,以至于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对此,很多人不是在一次次“踩坑”中逐渐积累经验,就是在社交媒体上找经验帖、做攻略,或是找有经验的同学或学长取经,但这难免存在信息筛选和试错成本高的问题。高校能否尽量将常识教育前置,让学生接受系统化、多元化、实践性强的生活常识培训,使其步入社会时有准备、更加从容,的确值得关注。
对此,有人或许认为,大学的核心职能是学术科研,教授生活常识似乎太过琐碎。但事实上,大学教育的初衷,正是为了培养大写的、全面的人。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悬浮的,如果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懂得调节心理变化锻炼社交技巧,面对紧急状况时手足无措、错失黄金救援时间,恐怕就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很好地适应社会。
那么,高校该如何将常识类课程上好、上得有意义呢?一些学校的前沿探索颇具借鉴意义。例如,南京传媒学院推出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就注重“学生视角”,根据学生成长轨迹中的需求来设置讲授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缺乏指向性、不接地气等问题。此外,按照日常生活、职场入门、健康与安全、社交人际关系等板块展开讲授,也能使课程相对条理化、体系化,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知识和经验准备。
而且,大学生活常识教育未必只能停留于简单传递知识的层面,而是可以同思政课、专业课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相关命题。比如,有老师就在主题为“如何使用医保”的课上,播放了医保局和医药企业谈判的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项福利政策的来之不易。
大学生活常识课“一座难求”的背后是大学生真实需求的生动体现。对于“如何好好生活”这门人生必修课,大学教育还可以展开更多探索、打开更多可能。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89期
2025年8月·新中年
来源:时代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