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的无声传承 老党员王德方的91载忠诚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5 17:07 2

摘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小河村一处宁静的院落里,那张常被阳光眷顾的旧藤椅,如今显得格外空荡。今年5月,曾在这把椅子上凝望岁月的老党员王德方,走完了他91载忠诚无悔的人生旅程。这位党龄长达66年的老人,将毕生热血献给了革命、建设与信仰的传承,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曲靖融媒讯(记者 邱艳霞 王启宇)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小河村一处宁静的院落里,那张常被阳光眷顾的旧藤椅,如今显得格外空荡。今年5月,曾在这把椅子上凝望岁月的老党员王德方,走完了他91载忠诚无悔的人生旅程。这位党龄长达66年的老人,将毕生热血献给了革命、建设与信仰的传承,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烽火青春,金沙江畔铸赤胆

王德方同志的革命生涯,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青年时期,他追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云南省副省长张冲投身革命,担任其警务员,深受张冲“三找共产党”精神的感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跟随部队“征战金沙江”,投身艰苦卓绝的“凉山剿匪平叛”。据档案记载和亲属回忆,1953年凉山剿匪战役中,面对土匪凭借险要地势负隅顽抗、部队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的情势,王德方主动请缨,化装成当地群众,冒险潜入匪穴侦察。他成功摸清敌情并送出关键情报,最终里应外合,协助部队一举端掉匪巢。在这次剿匪中,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左肩呼啸而过,留下永久伤痕。这一壮举为他赢得了光荣的二等功。

建设年代,扎根乡土践初心

硝烟散尽,忠诚不改。新中国成立后,王德方随部队执行了保卫周恩来总理视察云南的重要任务,并获赠周总理亲笔题词签名的珍贵照片。这张照片,成为他毕生珍视的信念灯塔。退伍后,他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凭借善于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王德方被委以重任,成为原茨营畜牧兽医站第一任站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地方发展默默耕耘,并组建了兽医站,在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本色。

晚霞生辉,红色家风代代传

退休后的王德方,虽身患糖尿病多年,近年又因脑供血不足行动不便,但他对党的赤诚之心从未褪色。老伴去世近三十载,他独自将深沉的情感转化为对后辈的言传身教。他尤为注重家风建设,将革命精神融入日常点滴。庚子年新冠疫情突袭,老人不顾年迈体弱,执意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亲自到村党支部,郑重捐出省吃俭用的积蓄。“国家有难,党员不能旁观。”他生前常这样说。他还积极动员亲友邻居接种疫苗,为基层防疫贡献心力。

无声的坚守,孕育了丰硕的家风果实。王德方育有4子3女,在父亲精神的感召下,这个大家庭已有3人光荣参军,4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儿媳妇段菊花正是在公公的榜样引领下入了党。“公公就是我们家的精神支柱,”段菊花说,照顾公公的33年里,他总念叨,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在他的影响下,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更令人欣慰的是,红色的种子已播撒至第四代。年仅4岁的王博文,常常好奇地抚摸太爷爷珍藏的军功章,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说:“祖祖是打坏人的英雄!我长大了也要当警察!”

小河村的阳光依旧温暖,那把旧藤椅静默无言。王德方同志九十一载的生命台阶,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信仰。他走了,但金沙江的波涛、凉山的烽烟、总理照片上的期许,以及那枚曾在小手中闪亮的军功章所映照的道路——一条名为信仰与传承的道路,正由他的后人,坚定地向着远方延伸。

来源:掌上曲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