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候看节气之处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5 17:28 2

摘要: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北京时间今晨4时34分已正式迎来此节气。“处”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降温,因此“处暑”意味着炎热暑天的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的记载,正是

图片来源:《我的大自然物候历》,海豚出版社,

2022年出版

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北京时间今晨4时34分已正式迎来此节气。“处”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降温,因此“处暑”意味着炎热暑天的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的记载,正是对这一节气含义的注解。

《逸周书·时训解》中详细记载了处暑三候:“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观察总结。

一候鹰乃祭鸟:处暑时节,古人观察到鹰捕猎鸟类的行为频繁,且会将猎物陈列在地上,称之为“祭鸟”。这一现象其实与鹰类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此时幼鹰已能离巢独立生存,成年鹰要为自身及后代储备越冬能量,因此进入捕食活动高峰。二候天地始肃:“肃”指肃杀、收敛之意。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太阳辐射减弱,气温下降,自然界渐渐呈现出收敛萧瑟的景象。三候禾乃登:“禾”指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登”为成熟收获之意。处暑时,作物经夏季充足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养分,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白天高温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夜晚低温减少呼吸消耗)进一步促进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糖分转化,加速了作物成熟。

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暑热逐渐消退,但南北方气候差异显著:北方天气转为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增大,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生动描述了此时降雨与降温的关联;南方则受“秋老虎”影响,高温反复,湿度居高不下。此外,处于过渡带的江淮地区强降水频次显著高于北方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处暑之后,秋收大幕正式拉开。由于昼夜温差的增大,昼暖夜凉的气候条件加速了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庄稼成熟的速度加快,印证了“处暑禾田连夜变”这句农谚。这一时期,春红薯进入膨大期,夏红薯开始形成薯块,夏玉米处于抽穗扬花期,这些作物都需要充足水分,若遇干旱会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处暑雨如金”的说法十分贴切。值得注意的是,除华南和西南地区仍在雨季外,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即将结束,降水减少,需及时采取蓄水、保墒等措施,确保冬季作物播种的水分供应,避免因干旱延误农时。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后是开渔祭海的时节,也是渔业收获的开始。此时,太阳辐射减弱导致表层水温下降,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形成营养盐丰富的渔场环境,多数暖水性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并聚集在近海,为捕捞提供了最佳时机。我国东海地区渔民自古便有处暑后举行开渔仪式的传统,通过盛大的庆典活动欢送渔民出海作业,既表达对海洋资源的敬畏与感恩,又寄托出对渔业丰收的期盼。这一习俗如今已发展为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如象山开渔节、岱山谢洋节等,通过仪式表演、休渔理念宣传等现代形式延续传统。

在饮食习俗上,江南地区有处暑吃鸭的传统。此时,家家户户都会备美味的鸭肉,借其驱除余暑、迎接秋凉。鸭肉性凉,具有滋阴养胃、清热解暑的功效,符合处暑时节的养生需求。这一习俗在不同地区衍生出多样化的食俗,例如北京处暑食用百合鸭;南京则流行煲萝卜老鸭汤并馈赠邻里,寓意“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需注意的是,体质虚寒者应搭配姜、红枣等温热食材以中和鸭肉的凉性。

处暑时节,大自然以其独有的节奏展现生命的节律。当暑气渐消,稻浪翻滚的丰收画卷与千帆竞发的开渔盛况相映成趣,这正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顺应天时”的生存哲学。这温柔的过渡,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收获,同时也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变化,在四季轮回中,找到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平衡点。

审核专家:曹丽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后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