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打开一本书,触摸纸张、翻动书页、呼吸墨香、感受书籍中文字的时光魅力并沉浸其中,这些都是电子书无法带给我们的。不管时代怎么变化,阅读一本纸质书的习惯已深深刻入我们的基因里。
悦读邕藏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触摸纸张、翻动书页、呼吸墨香、感受书籍中文字的时光魅力并沉浸其中,这些都是电子书无法带给我们的。不管时代怎么变化,阅读一本纸质书的习惯已深深刻入我们的基因里。
回望中国书籍的发展历程,也是造纸技术的发展史。
在商代人们在龟甲、牛骨契刻文字用于占卜,在青铜器铸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到了春秋战国盛行竹简、木牍编制成“简策”,同时贵族使用昂贵的丝帛书写帛书;但简牍笨重、缣帛昂贵,限制了知识传播。直到纸的出现。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记录信息和传承文化的方式,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麻纸。但当时的造纸技术尚不完善,纸张的质量和产量都较低。关于中国古代造纸技术起源,一般都采信范晔《后汉书》的说法:“(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和)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即东汉蔡伦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他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多种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精细的工艺,成功制造出了质地优良、便于书写的纸张。造纸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纸张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使得纸张逐渐得以广泛应用,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古籍用纸种类繁多,以原料而言,有麻纸、树皮纸、竹纸等。
造纸术
麻纸
麻纸以苎麻、大麻为原料,兴起于西汉,其特点是纤维粗韧、帘纹明显,具有极强的抗老化性。
麻纸分为白黄两种,其中白麻纸较为常见,而黄麻纸则是经过黄柏染料浸泡染色而成,唐代宫廷诏书专用的黄麻纸经黄檗染色,兼具防蛀功能。
西晋陆机《平复帖》作为现存最早的麻纸法书,纸面可见未捣碎的麻纤维束,展现了早期麻纸的原始特征。
《平复帖》
采用黄麻纸印制的《晦庵先生文集:朱文公易说》
皮纸
东汉蔡伦改进技术后,楮树皮、桑树皮制成的皮纸逐渐成为主流。皮纸的纤维含量丰富,其强度和韧性也很不错。它的制作过程比麻纸更加精细,纸张更加洁白平滑,吸墨性良好,适合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
古籍常用的棉纸、开化纸、开化榜纸等均属于树皮纸。棉纸,分为白黄两色,其中白棉纸色泽洁白、质地细腻且柔韧,即便纸张破裂,丝缕也相连不断,宛如棉丝。而宣纸,作为白棉纸中的佼佼者,以檀树皮为原料,经过精细加工,呈现出纯白的颜色、柔软的质地以及出色的吸水性,与湖笔、徽墨、端砚齐名,被誉为“文房四宝”。澄心堂纸作为宣纸的一种,又是南唐贡纸,其以冰水抄造,质地"坚滑若铺玉"。
宋代米芾《韩马帖》使用的白色厚麻纸,实则已融入树皮工艺,体现了皮麻混料的技术过渡。
《韩马帖》
[宋]蔡襄行楷《澄心堂纸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开化纸印制的《康熙字典》四十二卷
竹纸
利用竹子纤维制成。竹子在我国南方地区资源丰富,竹纸大约在晋代开始出现,到宋代以后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了毛边纸、毛太纸、连四纸、太史连纸、万年红等多个品种。
竹纸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工序,如砍竹、浸泡、蒸煮、舂捣等。竹纸的特点是产量高、价格相对较低,质地较为轻薄。它比较适合用于印刷书籍,因为成本较低,在古代印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竹纸为书籍的大量印刷提供了材料基础。它也是明清书籍主流用纸。
王献之《中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竹纸印制的《春秋大事表》五十卷
从汉代宫廷密诏的"赫蹏"薄纸,到清代善本书衣的藏经纸,纸张的演进始终与文献载体需求紧密相连。不同原料的配比与加工技艺,最终在古籍上凝结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