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上万一针的“高潮针”,一场天价智商税下的“性焦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5 20:08 1

摘要:引言:从小红书到朋友圈,从美容院到高端诊所,这款标价2000到8000元不等的注射项目,正以“女性觉醒”的名义,让无数女性为“性福权”疯狂买单。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引言:从小红书到朋友圈,从美容院到高端诊所,这款标价2000到8000元不等的注射项目,正以“女性觉醒”的名义,让无数女性为“性福权”疯狂买单。

资本的手,从女性的脸蛋滑到了更令人咂舌的地方。

图源:微博

这根号称能带来极致体验的针剂,刺穿的究竟是女性的快感神经,还是她们的钱包?

女性骗局,量身定做

“女人也不能早泄”——你敢相信吗?这样露骨的广告词正在肆意传播,一种名为“私处高潮针”的项目悄然成为热门话题,号称能让女性重新开始快乐人生。

图源:红星新闻

“快乐针剂”可不便宜,一针就要价2000至8000元,就算按照最低标准算也得花上近万元,但令人惊讶的是如此昂贵的项目,竟让众多女性趋之若鹜,甚至需要排队数月才能“享受”。

图源:某团

“打它是爱自己”、“不打不是真女人”这些广告语让不少女性消费者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我应该多关注自身感受呢?花钱就应该花在自己身上的错觉。

更厉害的是它打着“富血小板血浆”技术,这个专业名词是不是听起来就非常高大上,还能让人有一种享受到现代医疗福利的自豪感?

再加上网络上的热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清一色的“有图有真相”吹得天花乱坠,一时之间就像是陷进了一个知识茧房一样无法辨别真伪。

图源:小红书

一旦大家都说好的时候,不去试试看反而显得有一种停留在清朝裹脚时代的错觉了。

那么,高潮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PRP技术(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实本身也算不上什么罪大恶极的东西,反而人家在别的医疗领域还有一番建树,可谁知道有朝一日会被包装成“医美技术”用于提升健康人群“快感质量”,可以说也是因为资本才无端端背了一口大黑锅。

直白点说,PRP可能对某些特定病症有帮助,但绝不是什么“快乐增强剂”,健康的女性用了反而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程度。

图源:网友评论

更令人担忧的是,资本为了吃人血馒头还特地把这项操作给美化了。

注射部位布满血管和神经对操作者的解剖学知识和技巧要求极高,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感染、血肿、神经损伤,甚至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然而这些风险在营销话术中都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图源:百度

有网友还现身说法:“她们说跟打一针玻尿酸一样简单,早知道那么危险谁也不敢拿自己身体开玩笑啊。”

图源:b站

“提升自己”这个口号到了资本手上被魔改成了“花钱自虐”,导致女性消费者陷入一个怪圈:一边追求身体自主,一边又被商业洗脑该如何改造身体;一边反对物化女性,一边又用价格标签定义自我价值;一边追求性解放,一边又为“达不到某种标准”而焦虑。

图源:网友评论

高潮针的横空出世根本就不是什么“科技进步”或“当代女性福音”,就算高潮针最后在各种权威媒体辟谣下画上了句号,但在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今天,没人能保证什么时候会不会出现下一个“女性福音”

真正的性解放不是通过注射来实现的,下次看到类似的营销话术时不妨问问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买的女性被新贴上的标签还是缓解焦虑的安慰剂?

中国女性面临快速迭代的审美标准:从“白幼瘦”到“纯欲风”,从“A4腰”到“直角肩”,从“BM风”到“多巴胺穿搭”,每个流行趋势背后都少不了资本给女性贴标签的环节。

图源:网易数读

消费者好像已经被教育得习惯用消费来解决一切问题,心情不好?买买买!没有自信?买买买!仿佛所有焦虑和问题都能通过消费来解决。

图源:小红书

没办法“白幼瘦”也没时间锻炼,那就会有女性消费者去找各种减肥产品消费;多巴胺活力需要长睫毛更好看可是懒得贴假睫毛,那就会有女性消费者去种睫毛;直角肩火起来的时候也不免给整形科提供了新的业务......

资本在前面把风刮大,就是为了“卷”消费者。

图源:网友评论

所以在这个每时每刻都想从你口袋里掏钱的时代,最大的叛逆不是买什么而是选择不买什么,毕竟有时候最正确的消费行为就是不消费。

在资本疯狂给女性挖坑的时代,男性也难逃一劫。

新男性焦虑三重奏

“壮阳”的经济学

曾几何时男性消费市场只有老三样:烟、酒、车,广告中的男性形象不是成功企业家就是户外硬汉,但如今当代男性的形象也开始商品化转型了。

谁说当代男性就能逃离被资本割韭菜的怪圈?头发浓密度、腹肌块数、皮肤光滑度已经开始成为新KPI;曾经难以启齿的性能焦虑也被摆上桌面成为衡量标准。

图源:艾尔建美学

这些焦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被精心培育的市场土壤,因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意之一正在穿上新外衣。

Blueglass推出售价42元的“男友力扳回一局”酸奶宣称添加肉苁蓉、牛磺酸等"猛料"成功引发全网讨论。

图源:南方都市日报

74岁的王石代言燕窝产品,文案写着“益精气,补肾助阳”将传统滋补品与男性成功学捆绑,仿佛吃了这碗燕窝,就能同时获得事业和性能力。

图源:燕之屋旗舰店

日本男性保健品市场上各种“恢复精力”、“增强活力”的饮料铺满便利店货架,上班族们在下班后习惯性购买已经成为日常仪式。

图源:网络

这些产品共用同一套逻辑:将生理现象问题化,然后提供商品化解决方案。

想必韩国男性的精致自我管理的风也是吹到国内了,中国00后男性美妆消费也开始增长而这些数据背后是男性颜值经济的崛起。

图源:新氧数据颜究院

“一根头发25元”不是玩笑,而是现实,正因为市场疯狂营销“头发是男人的第二张脸”、男人的人生“头等”大事这些话术,让植发这种曾经籍籍无名的生意变得爆火。

图源:小红书

有蛋白粉、氮泵、促睾剂这些原本属于专业健身圈的产品正在大众化,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喝下这杯shake,练出麒麟臂”的内容,让普通男性也开始为肌肉焦虑买单。

图源:抖音

除了身体焦虑,男性可能还面临新中产男性的品味焦虑。

曾经的功能性装备如今也逐渐成为身份象征,一件冲锋衣价格从几百到上万不等,区别不仅在于性能更在于社交资本,山系风格从户外走向都市成为了新中产男性的标配。

图源:跑野

为什么男性突然“脆弱”了?

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传统“养家糊口”的男性角色受到挑战,男性也许需要新的价值支点,于是消费就成为其中一种方式。

男性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社会比较,看到同龄人的腹肌、豪车、成功事业,难免产生焦虑感。

图源:贴吧

焦虑消费男女

全员被当韭菜割

“姐妹,不打这针怎么算爱自己?”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如今的市场营销已经精准到让人害怕——他们不仅知道你的性别,还知道你最深的焦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成了焦虑消费的“重灾区”,只是被收割的方式不同而已。

图源:网友评论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男女焦虑营销用的都是同一本教科书。

先把正常的生理现象问题化,脱发和皮肤老化?都是“失败的人生”;性功能平常?那是“不够男人”“不够关注自己”。

当然解决方案是有的,就是得是要付费,而且通常漫天叫价让你觉得“贵有贵的道理”。

图源:网友评论

所以风浪越大鱼越贵的时代,消费者也得想想看这个需求是真实的需求,还是被制造出来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价值不应该由消费能力决定,更不应该由外貌、年龄或者性能力决定。

所以从“与素颜和解”这个标签开启了关于真实与完美的公共讨论的那一刻,大家就真的开始努力跳出怪圈了。

图源:网络

在抖音、小红书上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分享如何识别焦虑营销,性价比高的替代方案和真正提升自我的方式。

图源:抖音

所以真正自我的出路在何方?

当在东京、首尔、上海的街头开始看到一些变化:有女性素面朝天地走在街上,有品牌开始启用不同体型的模特,有社交媒体博主开始分享和展示真实的身体不足。

图源:小红书

这些变化虽然微小,却意义重大。

它们意味着消费者正在慢慢夺回自己身体的定义权:完美不是昂贵的消费,不是痛苦的改造,美可以是健康的、多样的、自在的。

这场审美革命注定漫长,但已经开始。

下一次当你站在镜子前,不妨问问自己:这个审美标准,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还是别人要我想要的?

写在最后

高潮针的热度终会退去,但下一个“女性专属”的焦虑产品或许已经在来的路上。

真正的女性觉醒,从来不是通过注射器来实现的,而是当我们能够看穿:那些打着“为你着想”旗号的消费陷阱,本质上都是在为我们的不安明码标价。

因为真正的自己,从来就不在针头之下,而在我们对自己身体无条件的接纳之中。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