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盯着那圈青黑,我忽然琢磨透了许多家长疲惫的根源。整天拼命往前冲,嘴上说着全为孩子好,心里却憋着一股“我不放手,谁敢接手”的执拗。
清晨起床刷牙,镜子里的黑眼圈格外显眼。
盯着那圈青黑,我忽然琢磨透了许多家长疲惫的根源。整天拼命往前冲,嘴上说着全为孩子好,心里却憋着一股“我不放手,谁敢接手”的执拗。
然而控制得越多,亲子关系就绷得越紧,孩子的主动性被挤到墙角,学习热情也跟着打包送走。
为人父母藏在心底的那点害怕,说到底就是担心孩子没能力掌控自己,于是大人先把所有控制权抢过来。
可我们要是松不开手,孩子就永远学不会用自己的手做事。
很多教育理念都提过,要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家长只做合伙人,做那个“支持但不包办”的角色。
想通这层,我开始聚焦一个词:控制感。
一、边界定清,选择给足
父母的角色很像投资顾问,先摸清对方情况,再划定边界,接着给出选项,最后让对方自己做决定。
说话时少用命令,多问“你来选哪个”。
孩子选了,就让结果告诉他对错,父母只负责陪着他弄明白结果里的每一层意思。顾问型相处法的核心,就是这么简单:
边界、安全、选项、后果与情感引导,缺了哪一样都难长久。
就像在生活里,冬天要不要穿羽绒服,作业先写还是先玩,会不会为迟到负责,都是绝佳的练习机会。
小朋友说“我不穿”,那就把羽绒服装在包里。
走到楼下,冷风一吹,他冻得牙齿打颤的时候,再递给他。
记得书里有个孩子,就靠一次“冷感教学”记住了选择的后果,后来遇到酒驾诱惑还能稳住,靠的就是自律。
自律能救命,听着夸张,可它真能在关键时刻拉人一把。
落到日常,父母在家里面对孩子,同样需要几句固定说法。
先把底线讲清楚,比如安全、作息、家庭礼仪;再把选项递过去,而且必须是你能做到的,比如“先玩二十分钟游戏还是先写二十分钟作业,时间到了我会提醒你”。
语言要尽量柔和还得有权威,心口一致,说到就得做到;遇到孩子闹情绪,别急着讲道理,先把他的情绪接住,等气消得差不多了再谈结果。
因为,带火药味的话会把孩子逼到角落,能引发思考的话才能把他拉回桌边坐好。
我常用一个实在的小技巧:
当孩子只有六七成把握时,尽量别抢着替他做。
那点不确定感,刚好能催生出责任感。日子久了,孩子会把“上心”当成习惯,父母自然就省心了。
还是书里说得直白:父母越不操心,孩子越会上心。
听着像段子,用起来却像铁律。
二、把难度捏准,脚手架搭稳
学习这事儿,最怕“猛灌”,也怕“抬杠式催促”。
孩子的能力分“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真正的成长只会出现在学习区。给太难的任务,孩子会直接跳进恐慌区;给一眼就会的内容,他就躺回舒适区。
办法其实很实在:可理解性输入,从当下水平往前只加一小步,也就是所谓的 i+1:
新旧知识的比例多偏向熟悉的,再挂点新鲜感在前面当诱饵,效率会突然提上来。
实际上,支撑这种方法有套成熟的原则:
孩子明显吃力时赶紧搭把手,顺顺当当的时候就及时撤回来;帮忙不是替他做,而是在旁边搭“脚手架”,让他踩着你的帮助先上一层,再自己接着往上爬。
写作业的时候,查漏补缺也别光喊口号,和孩子一起把错题、容易出错的环节整理成“可操作清单”,每天只啃一点点。
比如有户人家,从每天记四个单词开始,晚上记一遍、早上复习一遍,三周后孩子的自信就冒出来了。
节奏稳了,正向循环就形成了。
和老师沟通时同样要“精准翻译”,比如把老师提到的问题,换成孩子能接受的正向语言:
你在哪个方面被注意到了、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做到了会有什么收获。
其实对于父母来说,不妨刻意把批评转换成可执行的建议,让孩子对老师和学习保持正向感受。
因为喜欢老师的人,往往会顺带喜欢那门课。
在很多时候,语言的方向,就是动力的方向。
落实到家里,我更愿意这么做:
先和孩子一起判断“今天的任务在哪个区”,如果他觉得太难,就往回调一点,把目标缩小到能完成的程度,再用计时器把学习时间切成小块。
过程中刻意制造几次“轻松就能做到”的机会,让孩子完成后立刻看到成果,比如在清单上打勾、简短复述学到的内容、把新学到的小知识用在生活里。
我发现,这一次完成的体验越顺畅,下一次孩子就越愿意开始。
三、先稳情绪,再谈方法
亲子之间的很多冲突,不是因为孩子的作业,而是大人藏在心底的旧情绪被触发了。
比如小时候被催促、被批评的紧张感,会在看见孩子磨蹭时原样冒出来;看见孩子哭,脑子里就闪过以前不能哭的规矩,于是先吼一句“别哭了”。
这些下意识的反应一出来,再好的方法也用不下去。
所以啊,与其在作业上拍桌子,不如先弄清楚自己焦虑的来源,把它和孩子的真实困难分开,再给出恰当的支持。
先稳住亲子关系,再设计解决方法,孩子才有安全的空间去尝试。
更高效的养育方式,叫“放松下的高期待”。
情绪基调要放松,表达要持续明确,方法可以游戏化,节奏能商量。放松是缓冲器,高期待是方向盘,两者都在,路才能走稳。
面对挫败和痛苦,孩子需要的往往是情感引导,不是说教清单;内心的触动才能带来内在的改变,靠外力拖着走,脚下的路永远记不住。
日常我会这么做:
当孩子状态崩溃,先把“今天的学习目标”降到不费力的最低;等他情绪缓过来,再把“为什么要做、做到了会怎样”讲清楚;当天结束前做一次“低门槛复盘”,只回答三件事,哪一步做得顺、哪一步卡住了、明天准备在哪一步多使劲。
尤其是晚上回家写作业,不妨节奏慢一点,成就感多一点,孩子自然会重新把学习和愉悦绑定在一起。
建议各位父母,可以给自己定个小实验,就一周。
第一、给家里订三条能做到的底线,围绕安全、作息和礼貌;接着把孩子的学习目标压到i+1的程度,难度宁可小一点,务必让他自己说“我可以”。
第二、每天挑一件小事练习“顾问法”,比如作业顺序、零食时间、睡前阅读时长,给出两个可行的选项,提前讲清楚结果会怎样,孩子闹情绪就先陪着他平复,等气消了再兑现结果。
第三、和老师沟通用“翻译公式”,把要点传给孩子,维护他对老师和课程的正向感;晚上做一次三分钟复盘,打个自家专属的“轻分数”,只记录做到了什么,第二天哪里能更顺。
总体而言,强度别大,节奏要稳,体验要好。
这样一周过去,看看家里有没有更安静的早晨、更少的火气、更顺畅的开始。
如果感觉到亲子关系松动了一点点,就把实验继续下去。但是不要进展太快。以防吓到了彼此。
在这个过程中,前面提到的“顾问法”,会慢慢变成你们的习惯,孩子对于学业和生活的控制感,会一点点萌芽和激发出来,家里的学习氛围和沟通语气,或许也会变得越来越像合作,而不是对立。
说到底,学习这件事,本来就该由孩子自己掌控。
父母退后半步,不是撤退,是给他让出路。
你们说呢?
来源:生活皮皮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