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德恒(公元1888年6月6日—1968年8月31日),字诚伯,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人。国民党中将,有儒将之称。曾任滇军第2师中校副官长、驻粤滇(广东云南简称)军第3师参谋长、广东大元帅府拱卫军(卫戍部队或总统卫队)副司令、兼任广东大元帅府参谋处高参、军
赵德恒(公元1888年6月6日—1968年8月31日),字诚伯,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人。国民党中将,有儒将之称。曾任滇军第2师中校副官长、驻粤滇(广东云南简称)军第3师参谋长、广东大元帅府拱卫军(卫戍部队或总统卫队)副司令、兼任广东大元帅府参谋处高参、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滇黔(贵州简称)绥靖公署总参议、滇西警备司令兼腾(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大(今云南省大理州)师管区司令、楚(今云南省楚雄州)大(今云南省大理州)师管区司令。云南解放后,赵德恒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云南分会副主席、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云南省昆明市政协委员、常委。
赵德恒幼年曾随父母客居缅甸,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才回到国内,在盈江(今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定居,后来在腾冲高等小学堂念书时,对国学和旧体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第一期骑兵科,同学中有朱德(今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金汉鼎(今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人)、范石生(今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人)等。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云南昆明“重九起义”,与滇中革命志士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先后参加“护国、护法”等战役。民国三年(1914年),任滇军第2师中校副官长。民国四年(1915年),任驻粤滇军第三师参谋长。民国七年(1918年),任驻粤滇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粤赣湘边防督办公署参谋长。民国九年(1920年),东渡远赴日本,入日本士官学校骑兵科。学成归国后,民国十年(1921年)十二月,任广东大元帅府谘议。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任广东大元帅府拱卫军副司令。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兼任广东大元帅府参谋处高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由于人事矛盾等原因,赵德恒托病辞职,以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的闲职,客居于上海。在沪(上海)期间,赵德恒开始钻研国学,师从陈石遗(即陈衍,号石遗老人,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章太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等名家。还常与同乡艾思奇(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人)等人讨论哲学。“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赵德恒多次参加筹组抗日救亡活动。由于平日勤学碑帖,喜爱古典诗词,爱读新文艺作品,广泛结交文学艺术界人士,并且认识了鲁迅(今浙江省绍兴市人),鲁迅去世时,赵德恒还参加了送葬。也许就是在这段日子里,和徐悲鸿(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有过交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上海沦陷,赵德恒举家经香港回到云南昆明。受命视察滇缅公路施工并返故里腾冲,赵德恒对全民抗敌充满信心,期间写了不少诗句。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任滇黔绥靖公署总参议,滇西警备司令兼腾(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大(今云南省大理州)师管区司令,民国三十年(1941年),任楚大师管区司令。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徐悲鸿(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途经云南大理,受到赵德恒热情款待,才住了一个多月,赵德恒还邀请了西南联大罗常培(满洲正黄旗人,今北京人)、费孝通(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潘光且(今上海市宝山区人)、孙福熙(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等10多位教授到云南大理采风讲学。徐悲鸿在云南大理期间,赵德恒曾亲自捉小松鼠供徐悲鸿写生作画,徐悲鸿便专门创作了一幅《松鼠图》赠与赵德恒,并在画上题字:“大理军署为杜文秀(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人)帅府,岁壬午,诚伯长兄驻节于此。庭后此物甚多,生擒其一,充我画材,玩竟放之,亦快事也。”赵德恒博学多才,工诗健谈,徐悲鸿、赵德恒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徐悲鸿与赵德恒促膝长谈,彻夜不眠,徐悲鸿并作诗相赠:“儒雅风流赵使君,文章屈宋与争衡。苍山之下杜王府,剪烛倾谈罢不能。”徐离开大理前,还特意用铅笔为赵德恒画了一幅肖像,惟妙惟肖,神形俱佳,赵家一直珍藏至今。
赵德恒一面收容难民与归侨,一面参与策划滇西抗日事宜。曾以日本合家团聚欢度樱花节为内容,写了题为《樱花泪》的长诗,通过电台反复向侵华日军播放,以激发侵华日军思乡伤感之情,削弱敌军士气。以后又写了《怒江行》、《打稻声》等诗篇,被广为传抄,有的还发表在刊物上。据说有一次陈诚(今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人)到云南大理对各界人士讲话时,宣扬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如何节俭,每餐只吃二菜一汤等,竭力为蒋吹噓。赵德恒素知蒋介石的为人,在与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今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人)闲谈时,就直言说:“只要能为老百姓做好事,不在个人俭省,怕的是置几十万,几百万人于死地,那才是罪过。”不久,此话传到陈诚耳里,陈诚恨之入骨,欲将问罪于赵德恒,幸好老友徐嘉瑞(今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人)在云南昆明闻知此事,通知赵德恒辞去官职,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底,由云南大理迁居云南昆明赋闲,才躲过劫难。据赵德恒长子赵仲英回忆,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艰苦阶段,云南省城昆明米珠薪桂,赵家生活一度拮据,徐悲鸿得知后,还从经济上给予援助。1953年,徐悲鸿去世后筹建纪念馆,赵德恒将珍藏的悲鸿书画,全部捐献给“悲鸿纪念馆”,“悲鸿纪念馆”陈列在第一展室的第一张画《松鼠图》,就是当年徐悲鸿在杜文秀帅府所画。
闲居云南昆明时,赵德恒写下了云南昆明杂咏多首,同时与一些进步民主人士时相往来。1949年,赵德恒响应卢汉(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将军起义,为迎接云南解放做了不少事情。云南解放后,赵德恒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云南分会副主席,负责接待来滇的和平友好人士,郭沫若(今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人)过云南昆明时,还向智利诗人聂鲁达介绍了赵德恒所作的诗。自从新中国建立后,赵德恒的诗兴也更浓,曾以杜甫(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人,祖籍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秋兴八首》原韵,写了《春兴八首》,歌颂新中国。此外还参加滇剧的改革,编写滇戏《文成公主》,藉以歌颂民族团结,还编写了《元江烽火》等剧本。此后担任过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云南省昆明市政协委员、常委。朱德委员长来云南昆明时,曾约赵德恒等在云南讲武堂同窗共叙旧谊。1968年8月24日,赵德恒与杨青田(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人)相约去云南昆明翠湖漫步,回家后半夜突患脑溢血,因抢救无效,于1968年8月31日辞世,享年80岁。
这位一生喜爱古典诗词和书法的儒将,虽然在云南大理仅仅住了两年,公余之暇,却写下了不少咏苍山洱海的佳句,抒发了苍茫怀古之幽情,赵德恒的诗句豪放、飘逸。如《去春大理送别一樵次长回京》一首:“邓弯国土路逼迢,帝子春魂不可招。疑雨疑云山万态,忽深忽浅水千条。天开图画连樯远,船引风涛入梦摇。我送王孙归去好,干戈今已化渔樵。”诗中所指一樵次长,即是世纪传奇式全オ,曾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的顾敏琇(今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后移居美国,2002年在美国去世),顾敏琇是二十世纪第一位能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都取得卓越建树的美藉华裔学者。据罗常培所著《苍洱之间》一书所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顾敏琇奉命由重庆(今重庆市)来滇视察,于同年二月初与梅月涵(即梅贻琦,字月涵,今天津市人,祖籍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祖先于明朝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潘光旦(今上海市宝山区人)、罗常培等一行到大理视察。罗常培还有一段描述对赵德恒的印象:“博闻强识,健谈工诗,每逢茶余后,谈笑风生,四座叹服,几乎不容旁人插嘴的机会,近作无题八律,怀人八绝,很得李玉溪(籍贯不详)的韵味,又有大理绝句32首。风格情韵超轶杨升庵(名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宋芷湾(本名宋湘,号芷湾,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之上,把这个南诏故都渲染得生色不少”。
赵德恒诗作选:
《大理七言绝句》(赵德恒)
十里莺啼瘦海东,浓春美景雨兼风;酒船夜泊金梭岛,万点渔灯在水中。
《大理七言绝句》(赵德恒)
千年崖石暗销魂,水国干戈列洞门。杜宇声声啼不住,望夫人早化春云。
《去春大理送别一樵次长回京》
邓弯国土路逼迢,帝子春魂不可招。疑雨疑云山万态,忽深忽浅水千条。
天开图画连樯远,船引风涛入梦摇。我送王孙归去好,干戈今已化渔樵。
赵德恒像(左)徐悲鸿为赵德恒所画肖像(右)
《赵德恒诗作遗粹》(插页印有徐悲鸿为赵德恒所画的肖像及徐悲鸿等信手迹)余音绎(籍贯不详)辑
《双猫图》(立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徐悲鸿画赠赵德恒
《牧童短笛》(立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徐悲鸿画赠赵德恒
《雄鸡一声天下白•行书四言联》(镜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徐悲鸿画书赠赵德恒
《录赵诚伯诗》(立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徐悲鸿书赠赵德恒
《对联镜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徐悲鸿书赠赵德恒
《水牛成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徐悲鸿扇面画赠施莉侠背题书赵德恒《大理七言绝句》
另面“千年崖石暗销魂……赵德恒将军大理绝句。莉侠诗人正,壬午夏,悲鸿。”钤印:“鸿爪、徐、悲鸿”
徐悲鸿致赵德恒的书信
文史稿《民国人物:赵德裕(今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人)、赵德恒——记事史料》
《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辑入“赵德恒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复兴路南段——总统兵马大元帅旧址
即杜文秀帅府旧址、云南提督府旧址,又称大理元帅府。赵德恒曾作楚大师管区司令部,曾在此接待过徐悲鸿)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西路22号——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昆明讲武堂)旧址
来源:夏雨弄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