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在赣南地区陷入重围,国民党军队层层设卡,追兵紧逼。朱德利用旧日滇军人脉,向结拜兄弟杨如轩和范石生求助,杨如轩选择装聋作哑默许通过,范石生则慷慨援助补给。国民党高压下,这样的援助能帮助部队摆脱困境吗?
1927年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在赣南地区陷入重围,国民党军队层层设卡,追兵紧逼。朱德利用旧日滇军人脉,向结拜兄弟杨如轩和范石生求助,杨如轩选择装聋作哑默许通过,范石生则慷慨援助补给。国民党高压下,这样的援助能帮助部队摆脱困境吗?
南昌起义的硝烟散去后,朱德率领的起义军余部在1927年秋季辗转赣南时,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朱德作为第九军军长,凭借自己在滇军时期的旧关系,向两个结拜兄弟杨如轩和范石生发出求助信件。这两人当时分别掌控国民党防区,杨如轩担任第27师师长,范石生担任第16军军长。他们三人早在护国战争时期就结下深厚战友情谊,一起在棉花坡战役中击退北洋军。
朱德派出信使,分别送出两封信,请求允许部队通过防区,以避开身后国民党大军的追击。杨如轩收到信后,没有回复,只是招待信使后放其返回。这看似冷漠,实则是一种默许,他选择不阻拦朱德的部队通过上堡地区。他的部队对起义军视而不见,让朱德一行顺利进驻并短暂休整。相比之下,范石生的反应更为积极。他迅速回信,并邀请朱德赴汝城会面。在会面中,范石生同意起义军冒用他的部队番号,提供弹药、军装和半年军饷作为援助。这份支持让起义军补充了实力,避免了立即瓦解的命运。
朱德部队借此机会整顿军纪,恢复战斗力。杨如轩的隐忍和范石生的援助,体现了旧日情谊在国共对立下的复杂考验。前者避免直接冲突,后者伸出援手,帮助朱德保留了革命力量。
1927年11月左右,当时起义军已从南昌起义时的两万多人锐减到不足千人。朱德选择写信给杨如轩和范石生,并非随意决定。他早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时,就与两人结识。讲武堂是当时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机构,朱德在那里学习步兵科,杨如轩和范石生也是同期学员。他们三人后来在蔡锷领导的护国军中并肩作战,朱德担任支队长,杨如轩任其下属连长,范石生负责炮兵支援。在护国战争中,他们共同积累了生死交情。
朱德甚至在一次战斗中救过范石生的命,这份恩情让范石生铭记于心。1927年南昌起义前,朱德曾写信邀请杨如轩加入,但杨如轩婉拒,选择留在国民党阵营。尽管如此,当起义军接近杨如轩的防区时,他没有下令攻击,而是撤出部分部队,留出通道。这次通过上堡防区,让起义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他们在上堡驻扎几天,补充食物和休息,避免了连续行军的疲惫。
范石生的援助更为具体。他派代表曾曰唯与朱德谈判,同意起义军改用国民党第16军第47师140团的番号,朱德化名王楷担任副师长。这不仅掩护了起义军的身份,还带来了实际补给:每支步枪配200发子弹,每挺机枪配1000发,加上冬装、毯子、军用工具和现金。起义军官兵每人发了5到20元不等的零用钱,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这些物资直接提升了部队的生存能力。朱德借此机会,对部队进行初步整训,强调纪律和战术调整,从一线式阵形转向更灵活的“人”字队形,以适应游击作战。
杨如轩的装聋作哑,避免了国民党内部的猜忌,他知道蒋介石对滇军系的警惕,不想留下把柄。范石生的两肋插刀,则源于他对孙中山遗志的坚持和对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不满。他早在孙中山时期就是国民党老人,却被调到湘粤赣边区这个尴尬位置,进退两难。这次援助,让起义军从800多人逐步恢复元气。但国民党探子活跃,蒋介石很快察觉异常。
起义军在上堡和汝城地区的活动,标志着朱德开始探索统一战线策略。他没有强求杨如轩公开支持,而是尊重其立场,利用默许通过防区。这次经历也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杨如轩和范石生都属于滇军系,与蒋介石的嫡系有隔阂。朱德部队借道后,继续向湘南转移,避开了国民党主力三万人的追击。
范石生的补给,让部队在寒冬中有了御寒衣物和弹药,避免了更多减员。朱德还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联络当地党组织,收集情报,为后续行动铺路。杨如轩的不回信,实际上是一种保护,他后来在回忆中提到,当时国民党内部清洗左派,他不愿卷入是非。范石生的邀请宴会,在汝城举行,两人讨论了国民党变质的问题,范石生表达了倾向革命的意向,但最终因顾及部下没有成行。这次抉择,不仅救了起义军一命,还为后来湘南起义埋下种子。部队从赣南向湘南行军,逐步摆脱追兵。
南昌起义于1927年8月1日凌晨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军包括贺龙的第20军、叶挺的第11军和朱德的第9军,总兵力两万余人。他们迅速占领南昌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但国民党军队从四面围拢,起义军决定南下广东,争取海口援助。途中,部队遭遇高温、伤病和连续战斗,士气开始低落。在潮汕地区,主力部队被国民党钱大钧部击败,全军覆没。
朱德当时负责三河坝阻击任务,他率2000余人血战三天三夜,成功掩护主力撤退。但当他追赶到饶平时,得知主力失败的消息,部队顿时陷入混乱。原本三千人的第九军,只剩800多人。伤员众多,弹药短缺,身后国民党三万追兵步步紧逼,前方则是国民党防区,层层设卡。部队行军途中,不断有人掉队,有的因体力不支,有的因看不到希望而离散。
朱德带领队伍向赣南转移,途经天心圩时,进行了一次整顿,强调纪律归公,但形势依然严峻。他们必须穿越国民党第27师和第16军防区,而这两个防区的长官,正是朱德的旧识杨如轩和范石生。朱德决定写信求助,利用滇军时期的人脉,请求通过防区。这两封信寄托了部队最后的希望。但在国民党高压下,杨如轩和范石生会如何回应?信件能否化解危机,还是会引来更大麻烦?
起义失败后的部队,面临的多重困境让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南昌起义后,起义军于8月3日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朱德担任先遣司令,率第九军教育团开路。但沿途国民党军队阻击不断,在福建和广东交界处,部队已损失惨重。潮汕失败后,朱德余部在茂芝整顿,军官们茫然无措,士兵们情绪低迷。朱德审时度势,决定不南下广州,而是北上赣南,避开国民党主力。他在赣州天心圩宣布愿继续革命的跟我走,稳定了军心。
但部队减至800人,武器不足,补给匮乏。国民党追兵包括钱大钧部和许克祥部,三万多人如影随形。前方湘粤赣边区,又是国民党重兵把守。朱德知道,硬闯防区无异于自杀。于是,他回忆起在云南的岁月。早在1911年,朱德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杨如轩、范石生同班学习。他们三人后来在护国战争中结拜,杨如轩和范石生视朱德为兄长。朱德曾在棉花坡战役中指挥他们击退敌军,积累了生死交情。
1927年南昌起义前,朱德曾动员杨如轩加入,但杨如轩选择中立。面对当前困境,朱德派出信使,信中简述部队处境,请求通过防区,不求援助,只求不阻。信使出发时,部队已到上堡附近,国民党哨卡林立。朱德命令部队隐蔽行军,避免冲突。这段时间,部队在赣南山区跋涉,雨雪交加,士兵们靠野果和少量粮食维持。
伤员无法及时医治,许多人因感染离世。朱德亲自巡视营地,安排轮换休息,但追兵的枪声不时响起。国民党情报显示,起义军余部已被列为首要目标,蒋介石下令围剿。朱德写信的决定,是基于滇军系与蒋介石的矛盾,杨如轩和范石生都受蒋排挤,不愿全力效忠。信使抵达杨如轩防区时,杨部士兵只是盘查,未扣押。范石生那边,信使被迎入军部。部队在上堡外围等待回复,每日行军不超过20公里,以节省体力。
但国民党飞机不时侦察,增加了暴露风险。这段至暗时刻,考验了朱德的领导力。他开始探索游击战术,分散队形,避免大路行军。部队从正规战转向机动战,初步形成了后来红军的雏形。但如果信件无效,部队将陷入绝境。信件能否化解危机,还是会引来更大麻烦?
赣南行军期间,部队的减员速度惊人。从三河坝的2000人,到天心圩的1500人,再到上堡的800人,每日都有数十人掉队。国民党追兵利用地形优势,分兵包抄。朱德命令部队避开县城,钻山林小道,但食物短缺成了大问题。士兵们分食干粮,偶尔从农家买米,但国民党封锁让补给难以为继。伤病是另一个杀手,高温后转入寒冬,许多人染上风寒。朱德设立临时医疗点,用草药治疗,但效果有限。
部队士气低落时,朱德组织小型会议,宣讲革命前景,但避免空谈。写信给杨如轩和范石生的主意,源于朱德在国民党时期的经验。他1927年4月任南昌公安局局长时,曾利用人脉稳住国民党将领,确保起义顺利。现在,类似策略再次上演。信中,朱德强调旧情,不提政治,只求通道。信使返回时,杨如轩无回信,范石生有邀请。这让朱德看到一线生机。但国民党内部清洗正烈,杨如轩若公开援助,可能被视作叛变。
部队在上堡等待期间,国民党13军已逼近南雄。朱德命令警戒哨加强侦察,避免遭遇战。这段时期,部队开始练习新战术,如疏开队形和交叉火网,为后来湘南作战打基础。但追兵越来越近,如果信件失败,部队将无路可退。
信使从杨如轩防区返回,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回信。这让朱德确认了杨如轩的态度:他选择不回应,以避免国民党猜忌,但等于默认放行。朱德率部队进入上堡地区,杨如轩的第27师士兵像没看见一样,没有阻拦。部队终于有了驻扎点,战士们抓紧时间休息,补充体力。朱德查看地图,思索下一步出路,同时让部队整顿纪律,禁止扰民。杨如轩的这种隐忍,源于他对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权衡。
他早在南昌起义前就收到朱德的邀请信,但婉拒了。现在,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杨如轩作为滇军将领,不想被蒋介石抓把柄。他招待信使却不回信,是在权衡旧情与现实。部队在上堡休整几天,恢复了部分战斗力,朱德开始规划向湘南转移。但范石生的回信这时到来,带着邀请的信息。这会是惊喜,还是潜在的陷阱?
杨如轩的防区位于赣东,控制上堡一带。他的第27师有数千人,装备精良,对起义军构成威胁。但杨如轩与朱德的交情深厚,早在云南讲武堂,他们就是同学。护国战争中,杨如轩在朱德指挥下担任连长,在泸州战役中并肩作战。朱德曾称赞杨如轩骁勇,杨如轩也视朱德为兄。
1927年,杨如轩升任师长,但国民党分裂后,他选择跟随蒋介石,却对左派有同情。朱德的信送到时,杨如轩正面临蒋介石的监视。他知道,起义军是国民党首要敌人,若公开援助,可能被撤职或更糟。于是,他不回信,避免留下证据。但他下令部队不阻拦,让起义军通过。这是一种隐忍的默许,体现了兄弟情的分寸。起义军进入上堡后,杨部士兵甚至避开巡逻路线。朱德利用这几天,组织部队修整伤员,分发有限补给。部队从天心圩整顿后,这里是第一次稳定驻扎。
朱德强调缴获物资归公,杜绝私藏,提升了纪律。战士们吃饭、睡觉,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朱德则研究地图,考虑绕道乐昌,避免国民党13军。他还派人联络当地农会,了解地形。杨如轩的举动,并非孤例。国民党滇军系将领如金汉鼎,也曾在起义军南下时中立。杨
如轩后来在回忆中提到,当时国民党清洗左派,他不愿参与迫害旧友。这次默许,让起义军避开了硬仗,节省了弹药。部队在上堡期间,国民党追兵暂缓,但情报显示,蒋介石已下令加强封锁。朱德知道,杨如轩的隐忍有限,不能久留。
上堡休整让部队看到了希望,但杨如轩的隐忍也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复杂。杨如轩1921年任云南宪兵司令时,与朱德共事,两人结拜。护法战争中,他们共同镇守蒙自。朱德留学德国后,杨如轩留在国民党,升迁迅速。但蒋介石上台后,滇军受排挤,杨如轩被调到赣东这个偏僻防区。他对蒋的不满,让他对朱德的信持中立。
不回信,是保护自己和旧友。起义军在上堡驻扎时,杨部甚至未加强警戒。朱德命令部队不扰民,买卖公平,赢得了当地支持。战士们修补武器,练习战术,朱德亲自示范“人”字队形。这段时间,部队减员停止,士气回升。朱德还托付陈毅指挥权,以防意外。杨如轩的默许,间接救了起义军。但国民党探子活跃,秘密可能泄露。
范石生的回信带来转机,他邀请朱德赴宴,并表达合作意愿。朱德独身前往汝城,与范石生会面。范石生不满国民党内部排挤滇军,同意起义军冒用番号,提供半年军饷、弹药和物资。起义军补充实力后,国民党探子发现异常,范石生通知朱德撤离,并拒绝同走,再送路费。朱德部队绕道乐昌,甩脱追兵,在宜章智取县城,发动湘南起义。部队从800人壮大到万余,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保留了革命火种。
范石生的援助发生在1927年11月汝城。他与朱德是讲武堂同学,护国战争中范石生任炮兵团长,受朱德指挥。在孙中山时期,范石生是国民党老人,却被蒋介石调到湘粤赣边区,限制发展。他收到朱德的信后,派曾曰唯谈判,同意合作。起义军改用第47师140团番号,朱德任副师长。范石生供应子弹、冬装、工具和现金,每人5-20元。这让部队在寒冬中重获活力。朱德组织训练,编写步兵操典,强调游击战术,如“强敌进攻莫硬打”。部队在犁市当铺休整,宣传政策,赢得群众支持。
蒋介石发现后,范石生通知撤离,送路费和补给。朱德部队向南雄转移,遇13军,绕道乐昌。在杨家寨,获悉宜章无正规军,朱德以范部名义智取县城,打跑贪官。湘南起义爆发,宜章、郴州等地建立苏维埃,部队扩至数千。1928年1月,击溃许克祥部,缴枪两千。起义波及11县,组织地方武装。4月,部队上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组建红四军。范石生的援助,直接点燃了革命火种。
援助后,部队在湘南发展迅速。范石生补给的半年军饷,相当于武装一个师。朱德在犁市编写“28字”战术:抓敌弱点猛攻,围歼孤敌,常遣精兵骚扰。这为红军游击战奠基。部队纪律严明,不扰民,访贫问苦。宜章起义后,郴州、耒阳相继响应。坪石战斗歼敌千余。部队从800人增至万余,武器充足。井冈山会师时,朱德带上山的部队已成为红军主力。
来源:宁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