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沈阳二环高架隔音墙上意外生长的葫芦因寓意“福禄”,成为市民心中的吉祥物。通勤族每日打卡记录,手工艺人系红绳祈福,无人机自发巡查守护,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3亿次,一场自发的“葫芦保卫战”席卷全城。
《摘走沈阳二环“网红葫芦”被扣9分罚200元!法律人:远比处罚更严重的是……》
一个野生葫芦的消失,揭开了城市文明最敏感的神经。
一、事件回顾:从全民守护到全网声讨
2025年8月,沈阳二环高架隔音墙上意外生长的葫芦因寓意“福禄”,成为市民心中的吉祥物。通勤族每日打卡记录,手工艺人系红绳祈福,无人机自发巡查守护,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3亿次,一场自发的“葫芦保卫战”席卷全城。
然而,8月23日晚,男子李某将车违停在二环快速路(车速80公里/小时),赤裸上身翻越护栏,暴力拽断藤蔓摘走葫芦。其妻子王某拍摄视频高调炫耀:“二环葫芦我拿走了嗷!”更在网友打卡视频下挑衅:“气不气?”——这场“掠夺式破坏”彻底激怒了一座城。
二、法律代价:扣分罚款只是开始
沈阳交警迅速介入,以“快速路违停”对李某处以罚款200元、驾驶证记9分的行政处罚。警方强调:该处罚针对其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而非摘葫芦本身。
但法律人视角下,李某的代价远不止于此:
1.
民事责任:葫芦实为附近小区退休居民所种(用于收养流浪狗、绿化),李某破坏私人财产涉嫌侵权,需赔偿损失;
2.
社会性代价:婚礼因女方家庭“怕丢人”紧急取消,二手车销售工作恐难持续,“社会性死亡”远比罚款沉重;
3.
道德审判:网友留言“福禄虽逝,公德永存”刷屏,折射公众对“据为己有”式贪婪的零容忍。
三、争议焦点:野生植物到底属于谁?
部分观点认为:“野生葫芦无主,摘取不违法”。但法律层面需厘清两点:
1.
物权归属:若葫芦为人工种植(本案已证实),归属种植者;若纯野生,根据《民法典》第250条,野生植物资源属国家所有,个人不得侵占;
2.
公共利益属性:当自然物成为市民情感共同体符号(如沈阳葫芦),破坏行为可视为对公序良俗的挑衅,符合《民法典》第8条“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四、城市文明的深层拷问:我们如何守护“微小的美好”?
事件后续温暖反转:
•
手工艺人赵师傅连夜制作木质葫芦挂回原处,市民自发悬挂13个“替代葫芦”,形成独特城市艺术装置;
•
沈阳市政拟出台《城市野生植物保护指南》,在原址设“文明观察点”,将偶发事件转化为制度样本。
法律启示录:
•
公民义务边界:勿以“无主之物”为由侵占公共情感资产,法律是底线,公序良俗才是高线;
•
维权尺度警示:网友“人肉搜索”致婚礼取消,可能涉嫌侵犯隐私权,正义实现需避免“以暴制暴”;
•
城市治理智慧:市政部门“疏堵结合”——既惩罚破坏者,更为集体情感提供延续载体,堪称公共治理范本。
真正的“福禄”,从来不在摘下的果实里,而在共同守护的信念中。
来源:名侦探柯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