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练头部企业客户超过60家。
最近,我在为许多企业里的管理者和团队提供教练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无论大家最初带来的困惑是什么——是团队执行力不佳,是跨部门沟通不畅,还是创新能力枯竭——当我们层层深入地剥开问题之后,最终,几乎所有的箭头,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同一个地方:一种深层的、名为“没得选”的无力感。
这个发现,让我决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把我的Coaching Log里,关于企业的部分,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因为一家企业的文化,就像一片土壤,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长成带刺的灌木,都与这片土壤的酸碱度,息息相关。
在开始前,我也想坦诚地分享一点我最近写作时的思考。我每天都在坚持输出,但有时也会问自己:大家还愿意看我这样写吗?这种“案例+对话+铁林视角”的格式,会不会已经让大家感到疲倦?我非常渴望能得到你们的反馈,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告诉我你们的想法,或者未来你们更期待看到什么样的文章形式。关于教练的文章,似乎总离不开对话和解读,我也在探索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期待你们能给我一些建议。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开启今天的探索之旅。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01
一个被“成功”困住的“囚徒”
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陈总(化名)的故事。他是我一位企业教练客户,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核心高管。在外人看来,他拥有了一切——令人艳羡的职位、丰厚的收入、行业内的声望。但在我们教练的场域里,他却把自己,比作一个“囚徒”。
陈总(深深地陷在沙发里,眼神里是化不开的疲惫): “铁林老师,我感觉自己被困住了,完全没得选。我现在这份工作,说实话,已经没有任何激情了。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处理着同样的问题,心力交瘁。我每天早上醒来,一想到要去公司,就感觉像在上坟。”
我: “听起来,‘公司’这个地方,对你来说,已经从一个创造价值的舞台,变成了一个消耗生命的‘坟墓’。”
陈总(苦笑了一下): “这个比喻太精准了。问题是,我离不开这座‘坟墓’。我的房贷、孩子的国际学校学费、双方父母的养老……所有这一切,都像一条条锁链,把我牢牢地锁在这里。这是选择一,‘在坟墓里,慢慢烂掉’。”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也想过,要不要干脆辞职,去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那又怎么样呢?我这个年纪,出去还能找到这么好的位置吗?万一创业失败了怎么办?我不能拿我整个家庭的未来去冒险。这是选择二,‘逃出坟墓,然后全家一起饿死’。”
“所以你看,”他摊开手,脸上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平静,“我根本没得选。我只能,也必须,选择继续待在这里。这就是我的命。”
这是一个多么坚固,又多么令人窒-息的“逻辑闭环”。
陈总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两个唯一的、且都通往痛苦的选项。他所有的思维能量,都在这两条死胡同里,来回打转,反复论证着自己“没得选”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此刻,如果我作为一个教练,开始和他探讨:
“我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你这份工作里,还有没有可能找到新的激情?”(试图美化“坟墓”)
“我们能不能做一个详细的财务规划,看看你辞职后,到底能撑多久?”(试图降低“饿死”的风险)
那我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在他预设的、那个名为“没得选”的战场里,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阵地战。我可能会帮他把“坟墓”里的枕头垫得更舒服一点,或者帮他计算出一条更精确的“饿死”路线图。
但这,都不是改变。
我需要做的,不是在这两条路中,帮他选择一条“不那么坏”的。我需要做的,是陪伴他,去看一看,在这两条路的旁边,是否,还有一片被他完全忽略的、广阔的田野?
【铁林视角】“另一结果(Another Outcome)”
在我的教练体系和课程中,有一个极其巧妙,堪称“乾坤大挪移”式的语言模式,我称之为——“另一结果(Another Outcome)”。
它的核心智慧在于:当一个人深陷于某个“问题框架(Problem Frame)”无法自拔时,不要试图在这个框架内去寻找解决方案。最高效的方式,是创造一个全新的、更有吸引力的“结果框架(Outcome Frame)”,将他的注意力,从那个他“不想要”的东西上,巧妙地转移到某个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陈总的处境:
他的问题框架: “工作 vs. 辞职”的二元对立。
他的能量焦点: 全部聚焦在“坟墓”的痛苦和“饿死”的恐惧上。
在这个框架里,他所有的思考,都只会被这两个巨大的负面能量所吸引,无法产生任何新的可能性。
“另一结果”模式的魔力在于,它会问一个看似“离题”,实则精准无比的问题。它会说:“我们先不谈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除了这个之外,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提问,是ICF核心能力“有力提问(Powerful Questioning)”的精髓体现。它的“有力”之处,在于它的“转向”功能。它像一个高明的船长,在船只即将撞上冰山时,不是命令船员去和冰山对抗,而是猛地一打方向舵,将船只引向一片全新的、开阔的水域。
当教练能够精准地运用这个模式时,他就从一个试图说服客户的“说教者”,变成了一个与客户并肩探寻宝藏的“冒险家”。而那个宝藏,就藏在客户内心深处,那片从未被照亮过的、充满了渴望与热情的领域。
02一次提问的“转向”:从“问题”,到“渴望”
在那次高管教练会谈中,当陈总还在反复向我论证他“没得选”的合理性时,我做了一个关键的“转向”。
我没有继续和他探讨“工作”或“辞职”的任何细节。我看着他,在他两次深呼吸的间隙,用一种非常平和,甚至带着一丝孩童般好奇的语气,问了他一个他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
我: “陈总,我完全听到了你在这个‘两难困境’中的挣扎和消耗。感觉你的整个世界,都被这两个选项给占满了。现在,我想邀请你,我们能不能一起,玩一个思想游戏?我们暂时,把‘工作’、‘辞职’、‘钱’、‘责任’……所有这些词,都先从这个房间里,请出去一分钟。”
“然后,我想问你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这些都不存在,回到你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对世界充满幻想的年轻人时,那个时候,你内心深处,最渴望、最想亲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教练心法:这是一个典型的“另一结果”提问。我彻底地、100%地,绕开了那个充满了负面能量的“问题框架”。我没有问他“你喜欢什么”,而是用“时光倒流”和“创造”这两个意象,去直接连接他内心深处,那个最原始的、未被现实污染的“渴望之源”。)
陈总迟钝了一下(沉默)。他原本充满疲惫和无奈的眼神,第一次,出现了一丝遥远而迷茫的光。他可能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了。
陈总(迟疑地,声音很轻): “……创造东西?”
我(保持全然的临在,用我的好奇,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 “是的,创造。可以是一件物品,一个故事,一种体验……任何东西。那个20岁的你,最想创造的是什么?” (教练心法:我继续使用开放式提问,不去限定他的答案,给予他最大的想象空间。)
那是一段漫长得仿佛可以听到尘埃落下的沉默。
我看到,陈总那张被岁月和压力磨砺得有些僵硬的脸上,慢慢地,浮现出了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近乎柔软的表情。
他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慢慢地说:“……一艘船。一艘……木头做的,可以用手触摸到纹理的,真正的,帆船。”
他开始,第一次,向我讲述那个被他遗忘在时光深处的故事。他讲述着自己小时候,如何痴迷于船舶模型,如何用省下来的零花钱,去买一本本舰船杂志。他讲述着自己大学时,如何选修了木工课,如何亲手打磨出第一个粗糙但充满生命力的木碗。他讲述着那个,他曾经以为,会成为自己一生事业的梦想——成为一名独立的手工造船匠。
他越说,眼睛越亮。那是一种,在谈论公司战略和KPI时,我从未在他脸上看到过的、名为“生命力”的光芒。
【铁林视角】从“另一结果”中,找到“内在动机”的桥梁
这场对话的转向,完美地诠-释了“另一结果”模式的深层威力。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转移话题”,它是一次精妙的“能量嫁接”。
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试图在客户能量枯竭的“问题领域”里,去挖掘“解决方案”。这就像,试图在一片盐碱地里,种出庄稼一样,注定是徒劳的。
而“另一结果”模式,则是在帮助客户,去找到他内在已经存在的、最丰沃的“能量绿洲”(比如他对造船的热情和渴望),然后,再帮助他,去搭建一座桥梁,将这份绿洲里的生命之水,引流到那片干涸的盐碱地里去。
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从ACC到PCC再到MCC,也体现在他如何搭建这座“桥梁”上。
ACC(助理级认证教练) 水平的教练,在找到“另一结果”后,可能会比较直接地进行链接:“你看,你内心还是有激情的,那我们怎么把这份激情,用在工作上呢?”这种链接,虽然积极,但可能还是会把客户拉回到那个他抗拒的“问题框架”里。
PCC(专业级认证教练) 水平的教练,则会更深入地去探索,那个“另一结果”是如何满足了客户的核心价值观的。他可能会问:“当你想象自己成为一名造船匠时,那种‘创造’和‘专注’的感觉,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而一个MCC(大师级认证教练),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身份的层面去工作。他会全然地,与客户一同,沉浸在那个“另一结果”的世界里,去充分地探索和体验那份能量。他相信,当客户内在的“渴望”被彻底点燃时,他会自己,找到那座通往“现实”的桥梁,而无需教练去生硬地搭建。
03当“渴望”被点燃,“选择”便自然浮现
在那次对话的后半段,我没有再提一个字关于“工作”和“辞职”。我只是,全然地,和他一起,沉浸在那个关于“手工帆船”的世界里。
我们一起探讨了不同木材的纹理,不同船型的设计,甚至一起畅想了他未来工作室的样子。
在那场对话的最后,陈总突然,自己对我说:“铁林老师,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我之所以感觉‘没得选’,是因为我一直在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看待我的人生。我一直在问:‘我该如何逃离这个我不想要的生活?’。但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今天,好像第一次,看到了那个我想要的生活的轮廓。它里面,有创造,有专注,有可以用手触摸到的真实感。”
“我可能,不会明天就去辞职,去当一个造船匠。但是,”他看着我,眼睛里是前所未有的坚定,“我选择,从今天开始,把‘创造’、‘专注’和‘真实感’,这三个词,带回到我当下的生活里。我选择,在周末,去报一个木工坊;我选择,在工作中,少开两个会,把时间,用来和我的产品经理,一起,像一个工匠一样,去打磨一个我们真正引以为傲的产品细节。”
04 结语
后来的故事,并没有出现“霸道总裁抛弃亿万家产,归隐山林”的戏剧化情节。但是,陈总的人生,却在那天之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没有逃离那座“坟墓”,而是开始,亲手,把它,改造成了一座花园。
这个故事,我想分享给每一位,感觉被生活逼到墙角,感觉自己“没得选”的你。
请相信,当你感觉自己只有A和B两个选项,且两者都通往痛苦时,那往往是因为,你把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了这两条崎岖的小路上,而忽略了,在它们旁边,那整片广阔而肥沃的田野。
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无论是企业教练、领导力教练还是团队教练,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举着一盏灯,陪伴客户,去看见那片被他遗忘的田野。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帮他分析,哪条小路上的石头更少一点。
我们的任务,是全然地信任他,然后,用一个充满好奇的提问,去问他:
“亲爱的朋友,我们先不看路。你能不能告诉我,在这片广阔的田野上,那个最让你心驰神往的、开满鲜花的地方,在哪里?”
当你开始勇敢地,去回答这个问题时,你会惊奇地发现,那条通往鲜花的路,其实,一直都在你的脚下。
来源:没有拉丁的神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