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看《地名里的青岛》(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6 14:19 1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民政局青年干部综合业务能力,激励青年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市民政局为12名新入职干部赠送了青岛地名文化图书《地名里的青岛》作为入职礼物,期待他们通过地名了解青岛、融入青岛,进一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注入新生血液和青

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民政局青年干部综合业务能力,激励青年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市民政局为12名新入职干部赠送了青岛地名文化图书《地名里的青岛》作为入职礼物,期待他们通过地名了解青岛、融入青岛,进一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注入新生血液和青春力量。

《地名里的青岛》通过青岛地名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了青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城市发展脉络。借助这些地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青岛的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独特的文化风貌。

12位新入职干部通过阅读《地名里的青岛》,感悟图书背后的青岛地名和地名文化。近期,青岛民政公众号将选登部分新入职干部撰写的读后感,展示他们眼中的青岛地名文化。

活化地名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地名里的青岛》读后感

2025年新入职干部 周家豪

在民政工作视角下阅读《地名里的青岛》,产生的是关于地名文化赋予与传播的思考,现简略汇报如下。

文化赋予,是地名从地理标识升华为文化符号的必要条件。“八大关”既高度概括了武胜关路、嘉峪关路等十余条道路组成的文化街区,又因语用的相对陌生激发了公众的新鲜感与探索欲。而且,即使地名本身不变,对其文化内涵的解读亦可有所变化。安娜别墅命名故事重心被置于“砖瓦商人思念爱女命名”的温情叙事,渲染了浪漫色彩,契合了“甜蜜经济”的需要。

文化传播,是地名助力城市福祉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下面借鉴“顶流、腰部、素人”的影响力层级划分做地名文化传播引流的策略简析:

1.顶流流量

聚焦具有广泛社会公信力和巨大号召力的个体或机构。不久前,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赛里木湖的一句感叹“没来过这里,你就白活了!”,瞬间将该地推至全国关注焦点。在青岛地名文化传播中,或许可以积极寻求与媒体名人、文化学者或具有正面影响力的超级IP合作,结合社会议程变化与相关舆论热点,审慎稳重地实现地名文化的高位亮相。

2.腰部流量

瞄准在垂直领域拥有稳定粉丝的自媒体博主、KOC及中小型机构。可在抖音等平台发起活动,为发布优质青岛地名文化相关内容并达到一定量级的博主提供门票减免、机会体验等奖励,形成持续的内容输出和圈层渗透。当然,也需要建立内容预审和创作者背景评估机制,防范合作方“暴雷”“塌房”风险。

3.素人流量

素人流量体现在广大群众的自发分享、评论与二次创作。人们的切身感受和真实分享构成了最接地气与说服力的传播素材。淄博的爆火更多依靠大学生群体传播的“政通人和、热情好客、物美价廉”形象,成为其核心吸引力。打造“甜蜜经济”要尤其关注大学生、年轻白领等高流动性、高传播意愿、价格敏感群体,在服务精细化、消费友好度等方面持续优化,提供高性价比的优质体验,持续丰富城市消费层级。

初读《地名里的青岛》:一位“新青岛人”的纸上漫游

2025年新入职干部 李丰旭

初来青岛,这座海滨之城于我而言充满未知。幸得《地名里的青岛》一书,它如钥匙般打开了我深入了解青岛的大门,让我在地名中感受其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一、“青岛”原来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座小岛

我对“青岛”二字的想象一度停留在火车站外的碧海蓝天。直到读完本书,才知道青岛最早只是一座0.024平方公里的小岛,却因“山上树木葱翠,望之皆青”被渔人称为“青岛”。后来岛名演变为村名,再成为港口、商埠、城市名,栈桥尽头的“小青岛”意义非凡,它是城市的起点,如种子般成长为如今的模样。

二、在行政区划的迷宫里找方向

书中关于青岛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内容,堪称“地名版的权力的游戏”。从明代设卫所、清代开海关,到德租日据、北洋民国,再到“昌潍专区三县入青”“即墨胶南回归”等,每次边界变动都在地名中留下痕迹。曾让我困惑的“沧口”“李村”等名字,实则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套娃,地铁站名如时空褶皱,供我在其中探寻方向。

三、把地名读成家书

行政区划变动背后,是普通人具体的生活。1891年“胶澳设防”,渔民不会想到村子会成远东繁忙自由港;1938年日本将即墨、胶县纳入“大青岛市”,也料不到七十年后即墨以“撤市设区”回归。地名像一封封家书,由一代代青岛人接力写下,最终传到异乡人手中。

四、从“知道”到“走进”

放下书,我走进真实的青岛。台东不再是德占时期的泛黄地图,灰砖缝里渗出烧烤的孜然味;五四广场的海风带着晚霞的红,像历史的印记,也似灯光秀的激光;浪涛舔着新陆地,却带着旧时光的咸度。此时,我不再只是“新青岛人”,而成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五、把心得写进未来的地图

作为刚入职的外来人,这本书让我对青岛感情愈深。地名是坐标,引我探索;是故事,诉说城市过往与未来;是城市的根脉与灵魂,承载历史、展现文化、寄托情感。未来,我会继续探寻青岛地名,深入了解它,融入它,与它共同成长,书写新的故事。海风依旧,故事未完。

地名凝结城市光阴——读《地名里的青岛》有感

2025年新入职干部 郭伟健

地名是一座城市的基因密码,承载着当地历史脉络与居民生活轨迹,更深刻凝聚了地域文化根脉。青岛,一座拥碧海蓝天为底色,以红瓦绿树为妆容的山海之城,将自然与建筑糅合于黄海之滨。而散落其间的地名,像独特的印记,串联起青岛的过往与现在,诉说着独属于青岛的故事与情感。

读完《地名里的青岛》,最触动我的,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地名背后所蕴藏的城市记忆。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听过也无数次走过中山路、江苏路、栈桥……却很少追问它们的来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回望青岛的历史沿革,重新审视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过往。从德占时期的“俾斯麦街”“弗里德里希大街”到如今承载民族血脉的“江苏路”“中山路”,一名之变,是青岛从曾经被动命名走向如今主动表达自己的历史轨迹。每一次更名,都是城市身份的重塑,每一个地名,都是时代语境下的注脚。以地名为线索,使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意。

除了历史的印记,许多一直沿用至今的老地名,更映射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书中提到的,“浮山后”“大鲍岛”“李村”“四方”等,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承载着一代代青岛人的烟火与温情。它们或源于自然地貌、或来自村落旧称,有的还凝结着当地方言,每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一段记忆,是属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能够触摸得到的文化肌理。地名不仅是“叫出来的名字”,更是“活着的文化”,它伴随着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成长,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它们像一根根无形的线,把城市与人、历史与现实紧紧地相连,于无声中延续青岛的血脉,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温度与力量,是城市情感的原点所在。

地名是一座城市最质朴的语言,它不喧哗,却始终在讲述。读完《地名里的青岛》,我仿佛在熟悉的地图上重新行走,在我心中勾勒一幅更加生动的家乡图景。希望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地名,可以被每个人认真的倾听、传承,让“地名里的青岛”不仅存在于书中,更要鲜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与文化根脉

2025年新入职干部 彭承悦

《地名里的青岛》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以“地名”为线索,串联起这座滨海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它不仅是地理的考据,更是对城市灵魂的深度探寻。阅读此书,栈桥、八大关、中山路、浮山所……这些熟悉的名字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它们是解码青岛的“记忆密码”。

地名是承载集体记忆的“活化石”。书中揭示,青岛的许多地名都浓缩着历史的切片。明代的军事卫所留下了“浮山所”的印记;近代城市规划的理性与民族自强的心理,共同催生了以著名关隘命名的“八大关”。地名更见证了权力的更迭与文化意识的演变。从德占时期的“俾斯麦街”到今天的“江苏路”,名称的变更不仅是殖民烙印的抹去,更是城市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文化自信的回归。

本书从“山、海、城”的独特地理格局切入,阐明地名与自然环境的深刻联结。“汇泉”源于泉水汇流入海的景观,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同时,本书也指出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地名文化的“断裂”危机。当“某某新区”“某某广场”这类标准化命名取代了富含地域记忆的老地名时,城市的文化个性也随之削弱。这警示我们,地名的更迭应是传承与创新,而非简单的抹除。

街巷地名则承载着最生动的市井文化与情感记忆。中山路凝聚了几代人的商业繁华记忆,而“劈柴院”的由来更是民间文化活力的绝佳体现——它并非因劈柴得名,而是德语词“Pilichia”的音译,在民众的口耳相传中被赋予了充满烟火气的新解。这种语言的“再创造”,让地名成为一个动态演变的文化载体。

读完全书,我深刻体会到,地名不仅是地图上的符号,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们记录了青岛从渔村群落到殖民印记,再到现代化都市的文明演进史。这本书让我重新“看见”了青岛,一个超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标签的,有温度、有故事的生命体。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必须守护好这些看似微小却承载着城市根脉的文化细节。唯有如此,城市才不会沦为冰冷的钢筋森林,而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

来源:青岛民政

相关推荐